《铁血唐王朝李世民房玄龄》第374章 逼父退位【完】

    李世民没有立即回答父皇,而是扭脸向身边的尉迟敬德使了个眼色。尉迟敬德马上会意,上前一步,向李渊一拱手,声若洪钟地回禀道:
    “回禀皇上,太子、齐王于玄武门作乱,秦王起兵讨之。”
    “什么?”李渊大吃一惊,厉声问道,“太子、齐王现在何处?”
    “俱以授首!”尉迟敬德回答句,说着把用战袍包好的两颗首级递给李渊,“请皇上过目!”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像晴天一霹雳,震得李渊目瞪口呆,一时间竟说出话。他伸手扶着画舫的廊柱浑身发抖,两眼死死地盯着李世民,半天才咬牙怒道:
    “你……你心真狠,竟敢对自己的兄弟下手!你杀了建成和元吉,不就是为了太子之位,为了坐上朕的皇位吗?既如此,你何不早对朕说,啊!”
    “父皇,请恕儿臣之罪!”李世民慌忙伏地叩首,辩解道,“儿臣并非为了太子之位,更不敢觊觎皇位,而是为社稷着想呀。太子不治常检,荒色嗜酒,为天下人所诟,而齐王凶恶乖张,有谋反之心……”
    “好了,你不要再当着朕的面诋毁中伤自己的大哥和四弟了!”李渊忿然打断道,“你想入主东宫之心路人皆知,朕又岂能不知,何必在此信口雌黄!”
    此时,李渊对面前这个活着的儿子充满了敌意和仇恨。这种情绪使他根本不想听对方的任何解释,因为这场政变是由这个野心家发动,它不仅让自己的所有计划落空,而且还失去了两个自己疼爱的儿子。这种打击使他失去了应有的冷静和理智,他冲着李世民怒斥不已,真想一刀劈下他的狗头。
    好在裴寂并没有像李渊那样被愤怒冲晕了头脑,他清醒地认识到这场政变秦王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整个皇宫已被他牢牢控制住,倘若激怒了他,后果将不堪设想。不错,他既然敢杀自己的亲兄弟,那么再前往走一步杀掉了自己的父亲又有什么不可能。此时此刻的秦王已经把君臣之义、骨肉之情完全抛在了脑后,他的思想里只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强盗逻辑。这……这实在是太可怕了!面对这种情形,裴寂以为只有识时务地退让,才能保住皇上及自己的性命,否则很有可能会死在秦王那把沾满血迹的刀下,跟随太子和齐王共赴黄泉路。这么一想,他便上前一步,拱手劝谏李渊道:
    “皇上,秦王之言甚是有理。太子、齐王自晋阳起兵以来,没有什么功劳,反而妒忌秦王,肇祸萧墙。秦王功盖宇宙,内外归心,今大义灭亲,皇上宜趁此立秦王为太子,委以国事。如此,皇上便可高枕无忧,颐养天年了。此事紧急,请皇上三思呀!”
    “你……裴寂,你怎么能说这种话?”李渊见自己的宠臣也转向替秦王说话,不由得又惊又怒,“裴寂,你难道也如此不明是非曲直吗?你何故如此!”
    “皇上,臣非不知其中曲直,实为皇上安危着想啊!”裴寂瞟了眼面前一脸杀气的秦王府兵马,含蓄地答道,“皇上,你看秦王身边的将士多威猛啊!”
    李渊听裴寂如此一说,慌忙扫了圈围着自己的秦王府兵,看到他们手执刀剑杀气腾腾地样子,心头不由一阵惶恐。到这时候,他才感觉到自己已身处险境。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自己再继续得罪跟前这个透着杀气的儿子,就恐怕要步建成、元吉他们的后尘了。他终于明白了裴寂的良苦用心,老眼里闪着感激的光,对刚才指责他感到几分愧疚。是呀,事已至此,他再不情愿也只能接受这笔以权换命的交易。他努力压制住自己胸中的愤恨,使自己渐渐冷静下来。沉吟良久,他最终接受了裴寂的主张,提起笔,用微微发抖的手写下了手谕,同意立秦王为太子,并将国事委以他。
    李世民看着父皇一笔一画地写着诏书,心里乐开了花,想自己终于如愿以偿了。不过,当裴寂将诏书恭恭敬敬地递到秦王手上时,他却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向父皇磕头谢罪,再三请求父皇收回成命。李渊知道这个诡计多端的儿子是在跟自己演戏,目的是为自己掩饰所有的罪行。他用愤怒而轻蔑地眼光瞥了秦王一下,嘴角边浮出冷笑。默然会儿,他方开口劝儿子接受自己的委任。李渊三请之后,李世民才假惺惺地谢过父皇,接受了他的圣旨。
    紧跟着,李世民又向父皇请求手敕,命令所有军队一律听从自己的处置。李渊见儿子如此步步紧逼,加上丧子之痛,未免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他无奈地长叹一声,然后又提笔写了道手敕,并亲自交到儿子手上。等李世民不再吭声后,他便有气无力地朝裴寂及侍卫们挥了挥手,示意他们护送自己回宫。
    李世民拿到父皇的敕书,心头一喜,当即就命尉迟敬德拿着皇上的手敕从东上閤门向全体将士宣读,以安定人心。与此同时,黄门侍郎裴矩赶往东宫晓谕诸将士。如此一来,很快京城的局势就稳定了下来。
    为了斩草除根,随后李世民又领着尉迟敬德、侯君集、段志玄等人来到东宫和齐王府,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全部搜出来斩了。杀了这么多人,李世民还觉得不过瘾,又打算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亲信百余人抓来统统杀掉,没收他们的家财以犒劳将士。众将听了,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尉迟敬德认为这样做十分不妥,很有可能会再次激起他们的反抗,引起朝廷动荡。于是,他便挺身而出,力谏秦王,说罪魁只有二人,今已诛杀建成、元吉,不宜株连他人。若秦王还要牵连他们的党羽,恐激生祸乱,这不是谋求安定了做法。李世民听尉迟敬德这么一说,认为很有道理,也就取消了决定。
    随后,李世民又听取了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意见,请求父皇颁旨赦免参与玄武门兵变的所有将士,叛逆的罪名只给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二人,对其余党羽一概不加以追究。李渊打心里就不认为建成和元吉有谋逆之罪,然出于无奈之举,他只好按李世民的意思颁旨下诏了。于是,原东宫和齐王府的人就纷纷转投到秦王帐下。其中,魏征、王珪、薛万彻、韦挺等几位谋士大将还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不久就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两天后,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并规定今后军国庶事,不分大小,一律皆由太子处分。为此,李世民在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权力斗争中大获全胜,最终得到他梦寐以求的太子之位。入主东宫之后,他立即着手建立自己的势力,任命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长孙无忌、杜如晦为左庶子,高士廉、房玄龄为右庶子,尉迟敬德为左卫率,秦叔宝为右卫率,虞世南为中舍人,褚亮为舍人,姚思廉为洗马,魏征为詹事主簿,其余心腹爱将,皆委以重任。
    李世民因功高德重而深受朝中大臣的爱戴,今身为太子,且手握大权,自然唯他马首是瞻,人人听从他的领导。这样一来,李渊就完全被太子架空,成为一位有名无实的皇帝。这令李渊心里很不舒服,却又无可奈何,他知道朝廷已被太子集团全面掌控,群臣也已把太子当成了他们的皇上。他现在只是一个令人讨厌的陪衬,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傀儡。
    想到这些,李渊心里就来气了,欲倾力挽回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颜面,还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他已是力不从心了,臣子们都快不拿正眼瞧他,更别说听他的话。他们非但不帮这个叫了九年的皇上,反倒是一个个前来劝他退位。先是萧瑀、陈叔达等一直支持李世民的大臣,最后连裴寂也劝他退位。这令他大为光火,同时也深感自己大势已去,无力重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便接受了裴寂等人的劝谏,决定将皇位传给太子。
    于是,八月癸亥,李渊颁布制书,将皇位传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听罢,欣喜万分,想自己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然而,出于对父皇表面上的敬畏,他还是假惺惺地上表推辞,自贬无才无德不敢继承社稷江山。李渊心里知道这个迷恋权力的儿子早就想取代自己,登上九五之尊,号令天下,因而对他的推辞报以轻蔑的冷笑。他明白太子这样推让,完全是为了做给天下人看,以表白自己杀兄戮弟并非为了皇位,而是为了大唐江山千秋万代。
    什么东西!李渊在心里狠狠骂了句这个假仁假义的儿子,将他的表书表撕了个粉碎,扬手撒了一地。好,那朕就成全你好了,谁叫朕有你这么个屠兄杀弟逼父退位的畜生呢!紧接着,他又赌气似的提笔疾书,好好地赞美了番太子,然后命裴矩呈送给太子。经过三让三请之后,李世民终于答应了李渊的请求,同授命承继大统。也许是心急,他决定明日就登基。
    李渊得知这个消息后,坐在太极殿苦笑了阵,两行老泪忍不住从眼眶里涌了出来。裴寂见了,鼻子直发酸,泪水在眼窝里打着转儿,慢慢地溢出眼眶,顺着苍老的面庞洒落在衣襟上。两位老友相顾无言,默默地流着伤心的眼泪。好一会儿后,裴寂才缓缓地直起腰,扶着老朋友慢慢地朝寝宫走去。
    次日,天公作美,碧空如洗,阳光普照大地。一大早,显德殿就热闹起来,但见礼仪官们如鱼般穿梭于殿中,手忙脚乱地准备着登基仪式。不多久,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文武百官们就穿着崭新的官袍,喜气洋洋地跨进了金碧辉煌的大殿。他们看见正襟危坐于龙椅上的李世民,齐刷刷地跪倒在地上,叩头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李世民一身龙袍,气宇轩昂,威风八面。他用威严的目光扫了圈肃立于阶下的群臣,道声众爱卿平身,然后便颁旨下诏,大赦天下,关内地区及蒲州、芮州、虞州、泰州、陕州、鼎州六地免除租调两年,其余各地免除徭役一年。于是,普天同庆,大赞皇上圣明。
    接下来,李世民又颁旨任命朝中官员。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等老臣原地不动,而原秦王府旧将纷纷得以擢拔,房玄龄出任中书令,高士廉出任侍中,杜如晦出任兵部尚书,长孙无忌出任吏部尚书,杜淹出任御史大夫。原东宫谋士魏征、王珪深得李世民器重,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大将中秦叔宝为左卫大将军、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侯君集为左卫将军,段志玄为骁卫将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张公谨为右武侯将军。新后宫中,长孙王妃被册立为皇后,而李元吉之妃杨氏则因美丽而贤淑,很快就成了李世民的宠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