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嫁我顾昀明殊》第109章 过年

    卫明渊到底是被昭王府给绊了一个多月,才放了他的假,他立刻马不停蹄,带着两个族妹回了京。
    这一个月他提心吊胆地等着,却没等到王府之后的报复动作。
    桥塌和行刺的事件过去了许久,事态也渐渐平息下来,怀远城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朝廷接着奏报,先是下旨训了窦庸一顿,说他处事不周,以至怀远城出现这么严重的事故,好在之后应急救援及时,这么严重的事故,居然只重伤六人,轻伤数十人,没有死亡的,也算难得。只是这过是因窦庸而起,有功也不能抵过。于是窦庸被罚了一年的俸禄,留职查看,令昭王加强监督。
    一年的俸禄搁在寻常人家就很严重了,但落在窦庸这样有昭王为靠山的大臣这儿,还真算不得什么。
    这事也算是朝廷高高提起,轻轻放下,训斥的言辞很严厉,但板子落得轻,连皮肉也没伤到。
    窦庸也就是难过伤感了两天,便又提起精神,卷着袖子,每日带着府衙的衙役走遍怀远大街小巷,盯着将城中那些危旧的建筑和公众设施都排查修缮了一回,也算是造福了大众。
    日子一天天过去,秋风渐起,树叶凋零。明殊身上的伤势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下地能走能跑能跳,只是伤在胸~部,想要像以前那样拉得硬弓还有的日子好慢慢养。
    北戎的老汗王在榻上吊着的那口气撑了两年终于撑不住了,在北戎全境再次被大雪覆盖时,他走完了生命的历程,手一撒,再也管不了自己亲生儿子们之间的血腥争斗。
    天鹰部已经在云州安定了下来。他们对大盛分给他们的那块牧场和田地十分满意。族中青壮死的死,伤的伤,去了九成多,族里的劳作、放牧、耕田全都成了女人和孩子的事。
    农忙时节,附近的驻军也会过来帮他们下田,加固帐篷,教他们怎么插秧,除草,施肥引水,帮他们盖起木屋。还有热心的妇人教这些异族的女子编织漂亮的藤篮草席补贴家用,甚至城中的夫子也会每隔五天过来一回,教族里的孩子们识汉字。
    一来二去,他们与汉人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起来。边军有许多单身汉,入了军籍的人多半不是家中的独子或长子,承嗣的压力小,有些并不在意的汉子便娶了能干漂亮的天鹰部女子组成新的家庭,也有那些热心的大妈大婶,会在与她们的接触中为自己家的亲戚子侄挑一个爽利又纯朴的媳妇。又有那些没了儿女或是生育困难或是特别喜爱孩子的善心人,见着了特别合眼缘的孤儿,便动了心,说动族中长老,带回家当亲生的儿子女儿来养。
    有了固定的房子,无忧衣食,孩子们也能受到教育,这样的生活过过了,谁还乐意回到过去餐风饮露的生活。在草原上,要孝敬大部落,要抵抗野狼群,还时常被部族间的战争卷进去。到了这儿,安定下来,才知道原来日子还可以这样过。
    天狼部慢慢融合入云州,这是其后不久的事了。
    眼下,冬季是边境相对安稳的时候,就算得到了北戎汗王归天的消息,于云州城来说也没什么太大的震动。
    这才刚死,北戎内部争出来一二三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几年厉兵秣马,还怕他们?
    京中帝后想儿子想得紧,来了几封信催昭王回京去陪他们过年。顾昀也有很久没回去见安阳长公主了,两人一合计,便将云州交给窦庸和死活不肯回京的叶榛,两人带了两队亲卫回京过年,各找各妈去。
    路上非止一日,两人都是轻装数骑,没带车马,没什么行李,比一般赶路的旅人快了不知多少。
    这边送信回京的信使才回京没两日,那边昭王和庆平侯已经带人来到了京城城门外。
    京中数日前也下了场大雪,眼下雪未消融,及目之处一片银装素裹,大地白茫茫一片倒也干净安宁。
    明殊的外伤已合,内腑受的损伤还需要慢慢调养,身体与以前相比,自是不如。
    顾昀拿了自己的貂裘,宇文泰送了她上等的软貂帽,小貂皮靴子,又拿了一件稀罕的孔雀裘大麾给她披着。这一路两队的人,看起来她竟然才像那个主子,从上到下光华灼灼的。
    但路上赶得紧,就算她捂得再严实,也有点受寒。
    天寒地冻的,顾昀和宇文泰商量了一下,觉得路上不好再耽搁,不如尽快赶回京,请了上好的御医来给她看病更妥当。所以才会这么早就赶到了京城,这时才刚进腊月里呢。
    得到了消息,帝后虽惊讶儿子回来的这么快,却更高兴能早些儿见着爱子,昭王可以在京中多住几日。
    一回了宫,叶皇后就拉着儿子的手左瞧右瞧地看不够,看了半天,才哽咽着拿帕子去抹泪:“不过半年没见,竟瘦了许多。”
    “哪儿有瘦,儿子这是更结实了。”宇文泰不以为意地拿手拍了拍硬得像石块一样的胸口。
    “可有伤着?”这才是皇帝最最挂心的事。
    得到云州来的消息,说是昭王遇刺,他有七八天睡不踏实。虽然知道是有人替儿子挡了暗箭,但从云州处得来的消息知道,那时的情况实在太紧张。只差那么一点点儿,若不是昭王身边的人动作快,只怕他就再也见不着这个与他父子缘份薄弱的儿子了。
    “没有。”提起这事,宇文泰心中一痛,“儿子没伤着半分,只是明殊他受了大罪,到现在了都还没好透。我们赶路的时候他还受了点风寒,眼下咳的厉害。能不能请父皇指个好点儿的御医到庆平侯府上去给他瞧瞧?他自受伤,身体是大不如前了。”
    “不过短短三四月,已能随着你飞骑回京,这样的身体已是难得。”叶皇后在他身边感叹了一声,“明校尉于国有功,又是泰儿的救命恩人,皇上一定要好好赏他。”
    听着这个名字,皇帝不觉想起那日所见的那双极有薛靖风采的小小少年,心情激荡:“自是要大大的赏。有胆略,有忠心,此子不凡,当有大作为。”
    皇帝指了太医院的院使亲自去庆平侯府上为明殊诊脉开方。叶皇后拉着儿子的手,不自觉又开始关心起儿子的终身大事。
    “你转年便要二十岁了,你那几个哥哥在这个年纪哪个不是已经当爹了的?你怎么就是定不下来呢?”
    宇文泰浑不在意地说:“我还小呢,再说也没看着顺眼的,若有了,一定来跟阿娘说,让阿娘帮我娶了来当媳妇儿。”
    叶皇后见他这样,不觉试探着问:“阿泰,你不会是心里已经有人了吧。左右不依的,难不成是这人身份不够做你的正妃,所以……”
    宇文泰眼皮一抽抽。看是看上一个,可惜不是身份的问题,是根本没办法给人当媳妇吧。
    算了,媳妇做不了,兄弟还是可以做的。左右他亲兄弟只有太子一个,也不是怎么太亲。多一个好兄弟,没什么不好。
    “其实身世门第若差一些也没什么大要紧的。”叶皇后劝道,“你只是亲王,将来也无需继承大统,于妻室上的要求便没那么大的讲究,只要出身清白,家风清正,让你父皇抬举一下她的家族,赏个官做,过些日子,再将她接进宫来找几个嬷嬷教导指引着,便是给你做昭王妃也可以。不过若不是什么清白的人家……”叶皇后顿了顿,才十分艰难地说,“你开心便好,但正妃是做不得的,抬举她做个侧妃或是姨娘,让她伴你左右也不是不可以……”
    宇文泰被皇后说出一头汗来,连连摇手:“您说什么啊,就没那样的人。我真没有看中什么姑娘,最近也没打算要相看媳妇儿,阿娘您就省省力气,别再想方设法给我安排了。”
    说到这儿,宇文泰又想起一事来。
    “上回我跟您说的那个人您是怎么安排的?”
    叶皇后描的精致的眉微微一挑:“什么人?本宫没听过你说什么人。”她微微的笑着,精致的妆容里透着一丝冷酷。
    很好,看着阿娘这副表情就知道那人没什么好日子过。
    宇文泰站起身伸了个懒腰:“赶了这么多天路,骨头都硬了。我先去庆平侯府给安阳姑姑问个安,再回来好好睡一觉。”
    “你急什么!”叶皇后忙伸手拉他,“昭阳殿已经排好了膳,什么时候不能去看你安阳姑母,才刚回来,还是先吃饱了肚子再好好睡一觉,养足精神了再过去。”
    宇文泰哪里肯听她的,手腕轻轻一翻已经脱了身,跑到殿外说:“我去去就回啊,阿昀还要请我喝酒,等晚上的,我一定陪您和阿爹吃饭。”
    “这孩子!”叶皇后十分无奈地收回手,转头跟丈夫抱怨,“都是您娇惯的他,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冒失。”
    “他哪里冒失。”皇帝不以为然,捋着须笑着看着儿子消失的背影,“志向远大,胸怀家国,行~事又果敢善断,跟我年轻的时候是一样一样的。”
    听着是夸儿子,其实不过是夸自己呢吧。叶皇后一撇嘴,却也忍不住笑起来。说起来皇帝这些成年未成年的皇子当中,最像他的,还真就是这个从小就不在身边养着的儿子。
    “他与太子手足情深是好,只是不爱受拘束,京里根本关不住他。”皇后又开始忧心起来,“太子太懦弱了些,阿泰总不在京中帮衬,我真怕将来太子立不起来。”
    皇帝安抚地拍了拍妻子的肩。
    若不是他知道宇文泰是真心不愿,他还真希望自己百年之后,接掌这天下的是这个儿子。行~事有主见,够果断,又听得进人的谏言却不会轻易为人左右。自小游历天下,心胸见识都不是那些闭门造车,只听师父大儒授课而足步未出京门的皇子们可比的。哪怕宇文泰只要表现出一点点对皇权的兴趣呢?太子一定会开开心心地将东宫让出来,自己好去捣鼓他那些木匠工具,兄弟之间不会手足相残,和乐美满。
    只是可惜。
    游历天下开拓了昭王的眼界,却也把他的心开了个大口子,皇权之类的东西,全都从那口子掉光落没了。
    昭王驾临庆平侯府,顾昀亲自出门来迎。
    “明殊呢?你把他安在哪儿了?”昭王见到庆平侯时,劈头盖脸就问了这么一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