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宋子旺姚举人》议人事成夏入阁 插亲信四贤晋级

    三天的假日很快就过去了,朝鲜迎来了新王登基后的第一次朝会。
    朝会照例在宣政殿,南面是国王的座椅,座椅后面挂着珠帘的暖阁是大王妃听政的地方。东边就坐的都是文官,又称文班,西边的是武官,叫做武班。
    因为是冬季,这时天还没有亮,两班官员已经各就各位了。不多时,有宣赞官喊大王妃到,众官员都起身施礼。接着又喊高宗王上到,众官员又起身施礼。
    高宗睡眼惺忪的从侧门进来,坐在椅子上,用力睁大眼睛,还是止不住要瞌睡。
    大王妃先说道:“今天是高宗的第一次朝会,各位大人可有什么要议的事情?”
    领议政赵寅永因病告假,左议政大院君做了首位。听到大王妃问话,大院君起身对国王和大王妃再次施礼,然后说:“大王妃,王上年幼还不能处理政事,应增加几位大臣辅佐王上,替大王妃分忧。”
    大王妃本想朝会后留下大院君,探探他对赵氏兄弟的意见再定行止。现在听大院君主动提起人事,心中不由得一紧。她连忙问道:“大院君可有什么具体筹划?”
    大院君对道:“领议政大臣赵寅永大人久病不能理事,右议政又已经空缺几年了,现在议政府只有臣一人主事,实是力不从心。臣请委任赵成夏大人为右议政。”
    赵寅永为了把持朝政,多年不设左、右议政,这是人尽皆知的事。直到新王登基,大院君才做了左议政。现在大院君提出委任右议政,大家都赞同。但赵成夏资历浅薄,人又糊涂,大家听了这个人选都低声议论起来。
    这时崇政大夫,资宪大夫,嘉义大夫同时起身,齐声说道:“大院君所言极是。赵成夏大人学识渊博,深通经济治国之道,更兼贤名远播,作为右议政辅佐大院君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大院君听了,回头对三位大人报以感谢的微笑。他知道,这三位如此说辞,定然是千喜然下了功夫。他继续说道:“五卫都总管掌管全国兵马,乃是军事中枢。现都总管金大人也是久病缠身,理应回家修养。臣举荐赵宁夏大人接任五卫都总管。”
    大臣们听大院君这样说,又纷纷议论起来。赵宁夏精通兵略是闻名的,大院君这个提名大家都赞同。不过,大院君连续提了两位大王妃的亲戚,大家都以为是大王妃授意的。
    大王妃听了心里很畅快。本来她还担忧大院君得了势会和赵家做对,没想到他如此识趣。赵成夏做了右议政,一旦赵寅永退休,他自然就替补左议政了。而五卫都总管比内禁卫总管高了几级,可以提调全国兵马。
    她知道,大院君如此为自己着想,也应该投桃报李,给大院君的亲信安排个职位,就说道:“大院君为国荐贤,精神可嘉,不知还有那些贤能可以任用?”
    大王妃想,千喜然是大院君的幕僚,跟随大院君出使大清请得了诰命,从六品越级提到四品应该让大院君满意了。但这话不能自己说出,还是大院君提出,自己应允才好。没想到大院君不提千喜然,却说出了另外一人。
    “有一人叫做河靖一,现为迪顺副尉。臣听说此人为人刚毅,精通兵法,懂得西洋练兵法门。这样的人才,在五卫中也少见,不应被埋没。臣举荐他为忠毅校尉。”
    这大殿里的人,没有一个听说过河靖一这个名字。迪顺副卫不过是个七品小官,这些大员们自然无从知晓。
    大王妃想,忠毅校尉不过是个五品武官,当然不能为这样的小事驳了大院君的面子,就表示同意,又说了些夸赞大院君为国留意人才,是大臣们的楷模之类的话。
    她不知道,这河靖一是千喜然的结拜兄弟,也是大院君的秘密心腹。忠毅校位虽然官职低微,但这个职务是内禁军中王宫卫队的最高长官。
    大殿里又议论了一番,大臣们见国王的父亲和国王的养母一唱一和的安排人选,谁也不愿意出来做对,就大说赞美的话。
    然后大王妃代高宗发出口谕,任命赵成夏为右议政,赵宁夏为五卫都总管,河靖一为忠毅校尉,千喜然为奉正大夫。
    奉正大夫是正四品衔。虽然大院君不提千喜然,大王妃还是决定提拔他。她希望千喜然对她感恩,也希望大院君知道,只要顺着她,她不会寡恩刻薄的。
    高宗听不懂这些,只盼着大人们快些散了,自己好找李尚宫去玩耍。他听着听着就瞌睡了。好在大臣们的注意力都在他身后的珠帘里,谁也没在意这小孩正在睡觉。
    散了朝会,高宗迈着方步四平八稳的走出侧门,很有帝王的架势。出了门,他提起王袍的下摆,撒腿就向熙政殿跑去。
    还没进殿门,他就大喊“李尚宫,李尚宫,我回来了。”
    李尚宫打开殿门,抿着嘴笑道:“王上,你这样大嚷大叫的,哪像个国王。”
    高宗冲进殿里,拉着李尚宫的手坐到床上,笑嘻嘻的说:“我可不稀罕什么国王,和你玩最开心。”
    说着,他从床边的袋子里摸出个陀螺和一个小鞭子。他用鞭子缠住陀螺,用力一拉,陀螺就在地上转了起来。他一边用鞭子抽陀螺,一边喊着“转,转,快转。”
    李尚宫看陀螺在地上转,陀螺上画的小猫似乎也动了起来,惊讶的说:“这是什么玩具,我怎么从来没见过。”
    高宗收了陀螺,拿着给李尚宫看,得意的说:“这是我爹爹从大清带回来的。我爹爹说,大清有许多好玩的玩意,还有许多好吃的东西。”
    李尚宫听了,憧憬的说:“我也听说大清地方比我们大好多好多,一边都结了冰了,另一边还能下河游泳。要是能看看去就好了。”
    高宗听了,低头想了会说:“要想去可就难了。不过,等我长大了就能掌权了,那时我叫人去那边买好多好玩的,好多好吃的给你。”
    或许,这孩子从这时起意识到了权力的重要。
    赵成夏进了议政府,做了右议政,终日和大院君一起处理政务。大院君见他也没什么主见,就事事先征求他意见,然后再说自己的主张。虽然事情都是按照大院君主张做了,但赵成夏觉得大院君尊重他,就和大院君亲近起来。
    有时大王妃单独召赵成夏说话,谈到朝政的时候,赵成夏表功说某某事是他的主意,又某某事是他的意见。大王妃听了,觉得议政府是赵成夏做主,就对大院君更加放心了。
    大院君还经常请赵成夏去府里喝酒下棋,每次千喜然都作陪。千喜然总是不断的赞美他的机敏,崇拜他的才学,让他飘飘然的,觉得千喜然是天下第一好人。过了半年后,他不顾大院君反对,力荐千喜然为正宪大夫。
    大王妃见赵成夏力荐,而大院君反对,就欣然同意了。这样,千喜然一跃成了二品大员。
    再过了半年后,赵成夏又推荐了两人,一人叫做张淳奎,另一人叫做安弼周。大王妃认为赵成夏在安插自己的亲信,就任命张淳奎为敦勇校尉,安弼周为进勇校尉。都是正六品的武官,并说一旦有了军功就再行晋升。
    其实这两人都是千喜然又崇拜了赵成夏一番后无意间提起的。赵成夏听说这两人十分勇武,就要千喜然引见。千喜然推辞了许多次,才勉强的带两人拜见了赵成夏。
    这两人文文弱弱的,也没见如何的勇武。不过,他们见了赵成夏就是一顿恭维,又大表忠心,然后就按照赵成夏的意思做了他的幕僚。这样,赵成夏才向大王妃推荐两人。
    赵成夏不知道,千喜然、河靖一、张淳奎,安弼周,合称千河张安,是李昰应年轻时的结拜兄弟。他们结拜时,就有约患难同当,富贵与共。不过,他们求的是富贵,就相约结拜这事连至亲的家人都不提起,以便将来互相提携时外人不能知晓他们的关系。
    自从李昰应的二子李命福被神贞王后收为养子,这兄弟四个知道富贵要靠他了。所以机谋百出的千喜然以幕僚的身份跟随李昰应,以便随时谋划。待李命福继承大统成了高宗,李昰应也成了大院君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河、张、安也拉入了王庭。
    自此,千河张安一文三武,成了大院君的左膀右臂。
    不久赵寅永辞世,大院君接任了领议政大臣,赵成夏升任左议政。
    这天,大院君宴请赵成夏,千河张安都在座。大家喝酒吃菜,高谈阔论,非常融洽。
    大院君忽然说道:“赵大人,我前日见到张旧日景福宫的图,那才叫壮观。”
    赵成夏咽下嘴里的菜,说道:“大院君,我不久前也看到了张景福宫的图,比较起来,昌德宫实在是寒酸了。”
    是张淳奎送给赵成夏那张图,还当着赵成夏感慨了一番。现在大院君提起,赵成夏也跟着感慨。
    大院君说道:“我们若是重建景福宫,赵大人觉得如何?”
    赵成夏张大了嘴,老半天才说道:“那,那自然是好,可这需要多少银子?”
    大院君笑道:“为了体现王家尊严,就是用尽了全国的钱财也是值得的,你说呢,赵大人?”
    张淳奎在旁插话道:“其实也用不尽全国银两。不过,这确是个德泽几代的功绩。到了数百年后,那时的国王想起这么壮观的宫殿,是赵成夏大人主持修建的,啧啧。”他一边说,一边闭着眼摇头晃脑的,好像国王在夸他一样。
    赵成夏听张淳奎这样说,马上说:“修建景福宫这主意太好了,不过这是大院君主持的事,怎么能是我呢。”
    大院君哈哈一笑,说道:“这么大的事,不是那一个能办的。如果真能重建,在座的都是功臣,只怕赵大人的功劳最大呢。”
    赵成夏也呵呵的笑着,心里得意,就好像他已经立了大功,嘴上还谦逊着:“哪里,哪里。”
    大院君又说道:“如果赵大人愿意,明日朝会不妨以议政府名义上奏,请修景福宫。”
    赵成夏连连点头,大声说好。几个人又推杯换盏的喝了起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