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宋子旺姚举人》第23章 有福返国

    拿破仑三世投降了,战争却没结束。
    在巴黎的元老院先是罢免了皇帝,宣布皇帝与普鲁士谈妥的条件无效,而后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组建了国防。
    俾斯麦首相得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其实很担心法军就此投降,这样除了胜了法军有些威名外普鲁士也没什么实在的好处,而且,几次恶战下来,普鲁士的军队同样损失惨重。现在巴黎不肯投降,他就有了向巴黎进军的借口了。
    于是,普军即日出发,要打到巴黎去。
    巴黎的法兰西集中了三个集团军进行防御。其中最精锐的梅斯集团军突前,卢瓦尔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分别在梅斯集团军的左右侧后方布防。
    普鲁士军开到梅斯,迅速把梅斯集团军包围起来。
    威廉一世国王的作战室里,军官们既兴奋又紧张的商议着何时开始总攻,俾斯麦首相坐在一旁一言不发的听着大家议论。没有人注意到首相身后站着个梳辫子的东方人,这便是宋有福。
    原来俾斯麦与有福聊的投缘,干脆让他做了贴身侍卫。当然,他要这侍卫不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安全,而是为了能时常聊天。
    不久俾斯麦发现有福对军事很有见解,后来有些难以决断的事也会听听有福的意见。有福见首相这般看重自己,也有了报答知遇之恩的想法,每当俾斯麦下问,他都仔细斟酌,认真作答。
    这次讨论总攻时间的事,俾斯麦也难于决断,问有福什么想法。有福把自己的看法说了后,俾斯麦大为惊讶,仔细盘桓后又觉得的确是现在的最好选择,就干脆把有福带到了作战室。
    威廉一世国王见大家争论不休,就示意安静下来,问首相是什么意见。
    俾斯麦回头看了看有福,笑着说:“你说说吧。”
    这时争论的将军们才发现首相背后的这个人,见首相竟让他说,都十分惊讶。
    威廉一世国王却不怎么惊讶,倒不是他对有福来有准备,而是他的这位首相总有些出人意表的事情做出来,他已经习惯了。
    有福对着俾斯麦鞠躬后恭敬地说:“首相大人,呃言语不通顺,还是恁说吧。”
    俾斯麦听了觉得有理。有福能听懂些德语,但只能说法语,这里的将军们却大多不懂法语。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说道:“我们围住梅斯集团军,不必发起总攻。”
    他见将军们议论纷纷,就笑着进行了详细解释。
    俾斯麦缓慢的讲道:普鲁士军队虽然数倍于法军,可是,如果向被围的梅斯军团进攻,必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不如只围不攻。
    法军北方集团军距离远,如果梅斯被围,来解救的卢瓦尔集团军必然先到。如果分兵埋伏在他们的来路上,一天即可击溃卢瓦尔。然后回师邀击迟来的北方集团军,可以再将其击溃。
    这时梅斯方面既无救兵又无粮草,就可以劝降了。梅斯集团军若降,巴黎必然震动,会主动投降也未可知。如此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众将军听了首相的讲解,纷纷叫好。也有人提出了疑问:若是梅斯法军突围怎么办?
    俾斯麦指着地图说道:我们把主要力量放在巴黎一线,如果梅斯法军向这个方向突围,我们用炮兵给他们致命的打击,步兵则坚守消耗他们的力量。只要堵住他三天,我们攻击卢瓦尔集团军的部队就会赶回来,敌人这时力量已经大为削弱,我们很容易就能消灭他们。
    他缓了口气,继续说道:“不过,我料敌人是不敢突围的。”
    此后,又有几位将军提出了一些细节问题,俾斯麦一一作了解答。
    威廉一世国王听到此处,高兴的说道:“还是首相深谋远虑,高明啊。就这么定了。”俾斯麦却把有福拉到国王面前,笑道:“深谋远虑的是这位,东方大清帝国派到法兰西的留学生。”
    周围的将军们又是一片议论,国王也觉得惊讶,想不到这梳辫子的黄种人竟有这般见识。他哈哈大笑,拍了拍有福肩膀,说道:“好,好。如果胜了这仗,我颁发给你德意志黑十字勋章。”
    有福突然被拉到国王面前,心里很紧张,忘了应该跪下磕头还是行法兰西军礼,站在那里发呆。直到国王说要发给他勋章,他才想起洋人是要鞠躬的,就深深地鞠了个九十度的躬。
    有福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勋章,当然更不知道黑十字勋章是国王给武将的最高荣誉了,他只是明白这一定是个好东西。
    散会后,有福心里还很激动。东方连在法国遭嘲笑惯了,如今能在国王和这么多将军面前大出风头,他心里对俾斯麦十分感激,也十分钦佩。
    战事果然像有福预料的那样,法兰西梅斯集团军被围后就龟缩在那里等待援兵。卢瓦尔集团军远道来解救,结果被普鲁士军半途邀击,半天就溃不成军。普军顺势转向北方集团军,不料这些法国佬听说梅斯被围,卢瓦尔溃退,还没与普军接触就逃奔巴黎了。梅斯集团军见外无救兵,内乏粮草,就不战而降了。
    这三个集团军是法兰西最后的精锐部队了,一旦溃灭,巴黎只得投降,普鲁士军队穿过凯旋门进入了巴黎。
    有福这拨人却没有随着普军进入巴黎。当他们随着俾斯麦向巴黎进发的时候,大清帝国驻法兰西公使前来拜会俾斯麦,并带来了李鸿章中堂签发的电报。
    俾斯麦首相虽然与李中堂素未谋面,却是闻名已久了,并对之非常敬重。他见李中堂电报中说道,得知大清帝国派往法兰西的留学生编入普军序列,希望俾斯麦首相能安排他们尽快回国。李中堂为这等小事发来电报,俾斯麦自然应允。
    离开军营前,俾斯麦首相亲自来送行,并亲手为有福别上了普鲁士王颁发的黑十字勋章,又赠了三十枝最新的毛瑟枪。最后,将一封亲笔信交给了准备和留学生一同返国的大清公使,叮嘱他务必面交李鸿章大人。
    可惜的是,有福没有见到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举行就任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庆典。大清帝国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就这样提前结束了留洋。
    却说普鲁士战胜了法国,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几个独立城邦也纷纷投降,加入到帝国之内。俾斯麦借胜利余威,又占领了法国部分土地,并屯并了波兰一部分,从此德意志帝国压倒了法兰西。
    法国百姓不满皇帝战败辱国,推翻了皇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自从以后,法兰西再没有恢复帝制,是世界上第一个共和体制的国家。
    德意志胜利后,拉了意大利和奥地利建立了三国同盟。法兰西共和国则和俄国,英帝国建立了三国协约。自此欧洲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个军事集团。最终这两个集团又发生了大战,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德黑兰会议到其后八至十个月间,盟国的决策人和战略家都指望于1944年战胜德国,并作出估计,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二十四至三十六个月内击败日本。这种估计有两个根据:其一是对于1918年德国的突然崩溃记忆犹新,其二是1943年轴心国在突尼斯同样突然的停止抵抗。另一个因素是过高地估计了轰炸的威力,认为也许在盟军占领大片德国领土之前,纳粹政权就会骤然崩溃。可是对于日本抵抗的意志和实力,却作了相反的错误估计。在1944年年底以前,可与之交战的日本军队仅属相当少的一部分。日军主力集中在中国和日本,盟军远隔,鞭长莫及。如果海岛守军所表现的那种作战能力和狂热确实代表着日军的一般作战潜力,那就似乎很清楚,战争会拖延得很长,只有依靠占压倒优势的物资才能使其结束。在没有确定能战胜日本之前,对日作战所需要的兵力和装备显然非由欧洲战场绕过半个世界运来不可,这个任务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
    英美制订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些假定为根据的。为了适应1944年欧洲战役的需要,对兵力和物资都作了调配,而且规模极大。但是当对德战争进入1945年时,几次出现了困难时期,那时步兵的补充和军火的补给都很缺乏。另外,英美关于对日战争的估计,认为在时间上既旷日持久,而作战又颇为激烈,这种估计对三大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影响。罗斯福和他的顾问们都不惜付出很高的代价以换取俄国的帮助来打击日本。他们认为这种帮助不仅会大大地缩短战争,而且会使许多美国人保全生命。
    德黑兰会议之后,欧洲军事问题的性质是很清楚的,虽然情况是复杂的。计划一定要变为行动,英美两国参谋长之间不和睦的情绪必须通过战场上的有效合作来加以消除。按照英美的观点,必须进行大量的计划工作和准备工作,有关许多细节问题以及两国间各级军事系统相互的合作都要达成协议。这些工作以及在意大利要保持一条活跃的战线的任务,都立即执行了。俄国人则认为,战争和先前一样地继续进行着,不过怀着新的希望和胜利的信心。
    列位看官,上面便是欧洲大势。概因我朝在其后年代里与欧洲联系日紧,到了民国时更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故将来龙去脉简要介绍给诸位。
    下面我们要说的,却是有福回国后的一番境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