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昭君》第119章 万石之家

    赵绾王臧死了以后,田蚡窦婴连坐下岗,朝廷的重要岗位纷纷换人,刘彻的处女改革宣布夭折。
    当然,杀人只是手段,把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终目的,为了帮助孙子更快适应环境,窦奶奶人都选好了,柏至候许昌出任丞相,庄青翟出任御史大夫,石建出任郎中令,石庆为内史!
    许昌是开国功臣许温的孙子,名副其实的官三代,大院子弟,本没有什么才学,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政绩,但是他支持窦太后的黄老无为之学,大家志同道合,就这一条就够了,所以被窦太后委任为丞相。
    庄青翟,和许昌出身类似,他是武强候庄不识的孙子,世袭的爵位,同样的道理,支持黄老无为之学,且功臣之后,在窦奶奶眼里比外人可靠,他的故事还很精彩,后续慢慢讲。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石建、石庆这哥俩一起被窦奶奶选拔,的好好说说。
    石建石庆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叫做石奋,这位老兄在历史上并没有做出什么杰出贡献,但是太史公在写史记的时候却专门给他开了专栏:万石张叔列传,虽说是半篇,但是能被太史公看中,要么有了不起的能耐,要么有过人之处,是什么呢?
    石奋全家:一共出了十三个两千石俸禄的官员!西汉,九卿的俸禄是两千石,也就是说,石奋家一共出了十三个正部级及以上官员。汉朝的工资是用粮食结算的,可以想象,石奋家的粮仓经常爆仓。
    这事要是发生在今天,那是要上吉尼斯世界大全,轰动整个地球的,借用一句流行语,你才是两千石,你们全家都是两千石。
    这个产粮大户,就是自石奋开始,确切的说,就是因为石奋。
    这样的奇人,要好好说说。
    石奋十五岁的时候就跟着高祖刘邦混,说白了就是刘邦的小佣人,做事灵巧勤奋,刘邦很喜欢他。有一次刘邦突发善心,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
    答:有老母亲,双目失明,还有一个姐姐。
    刘邦觉得小伙不容易,十五岁就出来工作支撑家庭,决定帮帮他。
    具体的帮法就是:石奋的姐姐被刘邦册封为妃子,进了宫!对此我一直有个疑问:刘邦是早就看上了石奋的姐姐还是后来见到石奋的姐姐临时起意,断然不会是为了帮石奋才娶他的姐姐、
    无论哪种原因,石奋从一名童工服务员立马变国舅,服务岗位也发生了变化,从低级服务员变成高级服务员:中涓。
    有了姐姐姐夫做后盾,石奋的仕途一帆风顺,虽说没有什么功劳,但是苦劳大大的,经过几年的积累,做上了太中大夫,文帝在位期间,石奋的官职稳中有升,刘启即位的时候,石奋已经退休了,但是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儿子石甲,三儿子石乙,四儿子石庆都做到了两千石的大官。
    一门五个两千石的官员,每次发工资都直接拉回去一万石的粮食,刘启觉得十分搞笑,直接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客观的说:石奋一家在官场能混的这么出色,并非全部靠关系,姐姐只不过是一个妃子,且早就去世了,长安像他这种国舅海了去了,能发展的这么好的只有他一个,这里的原因就不能不说说了。
    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石奋很谦卑,说谦卑都谦虚了,简直是谦卑到尘埃里。每次朝廷举办盛大典礼,不管退休没退休,石奋是一定要参加的,经过皇宫门楼的时候,不管有没有人看,石奋一定要下车急走,表示尊敬,见到皇帝的车驾一定要把手扶在车轼上表示敬意。
    大家不要小看这些,你以为看不见的地方皇帝都看的见,今天看不见明天也能看的见,长期这么做,自然有人报告皇帝。
    做皇帝的虽然不希望下属都是老实巴交的应声虫,但是忠心在哪朝哪代都受欢迎,如果你觉得平常,做到极致就不平常了。
    在外边是这样,在家里也是这样,说起石奋的家教,就是孔子在世也挑不出毛病。
    石奋的子孙辈做了官,回家看望他,石奋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他们,家里完全就是一个小朝廷,大家见面也不称呼爷爷孙子什么的,都是称呼官职,你是石大夫,我也是石大夫,石大夫你好!大家互相客客气气,犹如同事一般。
    有谁犯了错误,石奋也不骂他们,就一个办法:不吃饭。汉朝以孝治国,一家人围坐一桌子,老头子不吃饭,谁敢动筷子,于是做错事的人就受不了了,赶紧出来认错,认错还不行,还是十分庄重的认错,首先要找一个族中长辈代为求情,然后裸露上身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不知道这个办法冬天适用不适用,以长安冬天的温度,认错的代价有点大,搞不好还会被冻出病来。
    长此以往,不但石家的子孙被收拾的服服帖帖,就连仆人也被训练的恭恭敬敬,做事十分谨慎小心,整个家庭不像一个家庭,到像是一个话剧院,吃饭睡觉上厕所,一切都按照套路,比宫廷还宫廷,皇帝还能开个玩笑,打个哑谜,翻个牌子,石奋家一切都没有,有的就是三纲五常。每次皇帝赐饭,石奋不管喜欢不喜欢吃,都是当着使者的面,跪着把赐饭吃完,不知道会不会的胃病。
    这样的极品强迫症家主,是不是很可怕,这样的家庭,怎么能学习不好,怎么能工作不好!
    但是石奋的做法有他的合理性,甚至可以说,石奋的做法,是他家族安身立命的本钱。
    正是由于石奋近乎清教徒一般的生活方式,赢得了窦太后的赏识,老太太对这个比自己还大,历经四朝的老头子十分欣赏,在清理了赵绾王臧以后,提拔石建做郎中令,负责首都宫廷警卫,相当于现在的背景军区总司令,权力很大,石庆做内史,相当于背景市委书记,也是堂堂正部级大官员。
    即便是儿子得到了进一步的重用,石奋也没有放松家教,在他看来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放松警惕就意味着危险,所以还是要再接再厉。
    老大石建是石奋的完美继承人,做人做事小心谨慎,和父亲如出一辙,而且还十分孝顺,孝顺到做孝子都不留名。石建做郎中令,五天回家一次,回家见老父亲之前的先到佣人那问问父亲的情况,然后偷偷把父亲的内衣拿出去清洗,不仅如此,给父亲洗衣服还不能让父亲知道,不然父亲知道自己的衣服是郎中令给洗的,多半还是要发脾气。
    对父亲如此,对朝廷的工作也是如此,有一次石建给汉武帝上了一道奏折,后来皇帝把奏折退还给他,石建十分紧张,反复查看,奏折哪出毛病了,经过仔细研究终于发现:其中有个“马”字写错了,本来下边的连笔应该是五笔,如今只有四笔,因为这个小失误,石建差点当场抽过去,对家人说:完蛋了,皇帝要杀我,我竟然写错字了。
    其实汉武帝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退还奏折,也没有惩罚石建,可能根本就没有看出这个错别字,要知道当时都是竹简木简,写个字比现在困难几十倍,一天看那么多奏折,哪有时间看的那么仔细,还去过滤错别字。
    写到这不由想到清朝官员年羹尧,做官做到后来嚣张跋扈,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给皇帝写奏折竟然把“朝乾夕惕”写成“夕阳朝惕”,白纸黑字,雍正本来就看他不爽,看到年羹尧写“夕阳”,觉得这小子摆明是在盼望自己死,气的大发雷霆,这事也成为年羹尧被处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见:写字认真不认真有时候也是要人命的,哥们每天写稿时不时发现有很多别字,想想都是一头汗。
    石庆就稍微差一点,有一次石庆因为工作应酬喝多了,回家到了内门也没有下车,石奋知道以后就开始发飙,还是老套路,不吃饭,已经七八十岁了,不吃饭还了得,吓的石庆战战兢兢拉着全族的人给他说情,哥哥石建也一起裸着上身跟着赔罪,石奋这才把儿子挖苦一顿,算是原谅了他。
    从此以后,石庆再也不敢进门不下车,一回给收拾的老老实实。
    石奋的强迫症不仅仅在仕途上获得了好处,在身体方面也是获益良多,由于十分自律的生活,石奋的身体一直非常好,活到汉武帝初年才去世,八十多岁,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事情,他死后石建由于悲痛过度,路都不能走了,过了一年也去世了。
    石庆后来官至宰相,武帝年间,宰相是高风险职业,动不动就掉脑袋,按说丞相一般都是官场老油条,除了参加谋反或者在立储君的时候站队有误,不至于被杀头,但是汉武帝对这一套潜规则完全不在乎,想杀谁就杀谁,后世的公孙弘听说皇帝让他做宰相,嚎啕大哭,说自己是武将出身,做不了这个差事,有宰相不做,在历史上也是比较稀罕的,结果被汉武帝强迫做宰相,即使公孙弘了解其中的套路,小心翼翼,后来还是没有躲开杀身之祸。汉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杀宰相最多的皇帝,而石庆安安稳稳做了九年宰相,病死在任上,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
    所以说:态度决定命运,强迫症的命运要么非常不好,要么非常好,走极端走对了也是很了不起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