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昭君》第91章 身后事

    文帝后七年,即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享年46岁,放在现在正是年富力强的好岁数,但是文帝的光辉一生戛然而止,只能说,在医疗不发达的年代,皇帝连现在的普通老百姓都不如,科技不但是生产力,还是救命神器啊!
    皇帝寿命短,这是个历史规律,要是总结出来的有几百条理由,所以在这就不在做详细研究,但是对于文帝这样一个口碑极好的皇帝,死后有必要做一个总结。
    简单的说,他是一个好皇帝。
    什么是好皇帝?
    好皇帝不一定是个好人,这点要区分清楚,做一个好人容易,做好皇帝难。简单点说,如果一个人有一颗善良的心,做事能够多为别人着想,他就是一个好人,而做一个好皇帝,不但但要有心,还的有能力,甚至说:还需要有一点运气。
    文帝上台的时候,虽不能说是一个烂摊子,但也说不上有什么好牌,刘邦一家三口的家庭矛盾延续了几十年,虽然百姓没有跟着遭殃,但是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你想,一家人天天尔虞我诈,你阴我我阴你,哪有心思管老百姓。
    好在老百姓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动物,你不管我,我自由发展,过得也查不到哪里去,用经济学的话说: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掌控一切。这便是市场规律,
    刘恒,是一个非常尊重市场规律的人,简单点说:不折腾。这位老兄上台以后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但是如果你仔细研究会发现,他所推动的每一条都是非常切合当时发展实际的,比如说他听取贾谊的建议:安民。听起来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在秦末汉初的很长时间,安民都是头等大事,百姓不安,天下如何能安,百姓不是一个开关,你今天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明天不想让他做什么他就不做什么,从动乱到安定需要土地,需要制度,需要信任,这一切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政策要有延续性,长期性,而文帝做到了,有贾谊的功劳,但是即使没有贾谊,也会有人给他提同样的建议,而他选择了这么做,他的功劳最大。
    再比如说减轻赋税,徭役,两座压在百姓头上几千年的大山,2006年,中国取消农业税,历经千年才把这座大山彻底搬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座大山的分量。对于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而言,不能取消,能做到减轻也是十分不容易,要知道当时,内有藩王蠢蠢欲动,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哪个都不是好惹的主,想对付他们,没有钱就是空谈,羊毛出在羊身上,钱从哪来?
    而这位仁慈的文帝,依然决然的选择了为民着想,文帝二年和文帝十二年,先后两次减轻税率,把土地税从一比十五降低到一比三十,算赋从一人一年120个铜钱减轻为40个铜钱,并且把这些制度化,长期减轻了农民负担,成年男子的徭役改为三年一次。
    比起暴虐的秦始皇,汉文帝简直是菩萨转世!
    除此以外,汉文帝还非常先进的进行了货币改革和国企改革。文帝的货币改革在货币历史上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他在位期间允许私人铸钱,真爱邓通就是干这一行的,刘濞也是,大家坐拥印钞机,不说前无古人,但是绝对后无来者了,因为到了景帝武帝时期,铸钱这项工作就被国家垄断了,从此以后再没有哪个皇帝如此大方,允许民间自己印钞。倒不是说文帝昏庸,允许这么离谱的事情,这和当时的经济形势有很大的关系。
    汉朝刚刚统一,各种类型的货币混合流通,材质都是铜,由于铜是硬通货,而钱是看币值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偷工减料,各种货币乱七八糟,造成各种文帝,文帝也很烦,既然你们对朝廷的做法不满意,干脆,你行你上,自己铸钱,反正都是铜钱,谁做都一样。
    按照经济学观点,金银天生就是货币,换而言之,在当时金银较少的情况下,铜天然就是货币,真是因为有这种属性,所以私人铸钱的负面作用远远不如今天的假币,而且在流通领域还能起到调节的作用,所以说对这条政策要结合历史实际来看,不能一棍子打死。
    国企改革是另一个改革大项,在此之前,国家垄断了矿山,森林,盐业,铸铁。垄断的好处在于可以增强国家控制力,让国家赚钱,缺点就是与民争利,导致重要产业效率底下,一部分官员从中获利,但是大多数老百姓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而且由于国企垄断,导致许多产品质量低下,而百姓又非买不可,引发了许多民怨。文帝非常慷慨的开放了这些垄断领域,有利的激发了国民经济的获利,促进了经济发展。
    毫不客气的说,文帝是个不错的经济学家,许多人把这些概念定义为无为而治,黄老之学,我个人不是很赞同,市场经济并非无为而治,恰恰相反,正府有为的地方很多,比如说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竞争条件,减轻政策障碍等等,传统的有为思想在于正府应该做很多事情,应该做加法,而文帝的有为是做减法,减去了很多负担,让市场规律更好的发挥作用,一加一减,体现了文帝治国的大智慧。
    除了经济方面的改革,文帝在许多领域都做到了尽善尽美,比如说司法,中国古代的司法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不把人当人,一旦犯了罪,什么砍鼻子,看脚,怎么爽怎么来,动不动还要连坐,一人犯罪,全家遭殃,没有统计证明这样做有效减轻了犯罪率,但是残疾率和冤案肯定大幅上升,做官的省事,老百姓倒霉,讲理都没地方,因为这就是法律,用现在的一句话说:这是制度问题,不是人的问题。
    制度文帝其实也是人的文帝,因为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的都是人,无人问津就是制度问题,有人管就是人的问题,文帝就是这个管事的人,他废除了各种肉刑,改用比较人性化的鞭打等代替,取消了连坐,一人做事一人当,在那个愚昧的时代,这都是非常先进的人性化思想。
    除此以外,文帝还从司法层面简政放权,比如说废除了过关需要证件的制度,降低了人员流动成本,促进了经济资源的流动,这对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不能光说文帝好话,凡事有两面,人都有缺点,比如说在外交方面,尤其是对待匈奴,汉文帝采取了绥靖政策,把和亲当做头等大事,对匈奴一忍再忍,被人欺负也只是打个自卫反击战,结果就是把匈奴彻底惯坏了,拿汉朝不当回事,隔三差五来敲诈勒索。凭心而论,汉文帝这样做有他的难处,一来国力有限,打仗是一件烧钱的事情,没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光喊口号是没有意义的,二来打仗是要死人的,文帝爱民如子,不愿意看到流血牺牲,所以就把自己家族的女人当做牺牲品,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让人感慨。好在他的经济政策为后人攒足了家底,等到武帝出世,把这一切逆转。
    当然,文帝自己也知道隐患在哪里,去世之前,特地交代太子刘启:将来天下又变故,周亚夫是将才,可以找他。这句话是肺腑之言,也是先见之言,因为这一番话,一个人,拯救了刘启的政权,这是后话。
    在此之前,文帝还特意交代,在他死后,陪葬的东西不要用金银,用瓦就可以了,免的劳民伤财,丧事也不要大操大办,一切从简,免得大家没法工作。对于一个迷信鬼神的人来说,能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一致天下所有人都相信这点是真的,西汉灭亡,赤眉作乱,把西汉皇帝的陵墓挖了个遍,唯独不去霸陵,据说就是因为相信他陪葬的都是瓦器,直到西晋年间才被一群饥不择食的盗墓贼发掘,发现其中金银很多。原来刘启没有遵从老爹的旨意,丧事办完以后,偷偷把许多金银器放入坟墓,不知道是因为他的孝心还是因为窦太后的心意。但这丝毫不损害汉文帝的美名。
    刘恒死后,大家经过讨论,一致决定,上谥号文帝,庙号太宗,要知道文帝,太宗,这都是了不起的称谓,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称文的理由一大堆,每一条都很了不起,后世称为文帝的不少,有名的比如李世民,朱棣,皇太极等等,无一不是对自己朝代有大功的人,而太宗更是不得了,一般开国皇帝叫祖,第二代叫宗,但是西汉高祖以后有惠帝,高后,刘恒能被认定庙号为太宗,可见大家对他的爱戴,同样,李世民也被称为太宗,地位可见一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