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昭君》第88章 隐患(1)

    袁盎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诊治投机者,利用皇帝爱听逆耳忠言这一特点,经常特立独行,凸显与众不同,引起皇帝关注,借此为自己积累名声。也有人认为袁盎忠心耿耿,仗义执言,不随波逐流,是真正的忠臣。
    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现实中人,都离不开人的自私本性,从袁盎一生的作为来看,他肯定是一个忠于朝廷的人,至于为什么忠于朝廷,有复杂的动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忠于朝廷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人生有许多选择,有人忠于理想,有人忠于爱情,有人忠于金钱,有人忠于权力,无论哪种,都是出于自己的需要。大公无私也是一种自私,只不过是你选择了公大于私。
    袁盎出身强盗家庭,成分低,想在那样一个讲究出身的社会出人头地,投机无疑是一个快速成功的好办法,投机并不全是个贬义词,只要不做大奸大恶的事情,无可厚非,刘邦也是靠投机才做的皇帝,不能说你投机可以,别人投机就不行。
    当然,投机是要付出代价的,袁盎自从摸清文帝的套路,就开始陷入一种无意识的自恋状态,自认找到了升官发财的万能钥匙,忘乎所以,到处开炮,陷入走火入魔的状态,到后来上到皇帝,下到大臣,都被他得罪光了,无论是大忠似奸还是大奸似忠,大家都受不了他了,只要有袁盎出席的场合,大家能躲就躲,能不去就不去,就连文帝,没有急事也不想见他,以致有人问文帝:既然这么讨厌袁盎,为什么不找个理由把他干掉,一了百了。文帝想了很久说道:朝廷需要有这样的人。
    管理学上有个名字叫做“鲶鱼效应”,起源于挪威人在运输沙丁鱼过程中为了防止沙丁鱼窒息而死,在沙丁鱼中放几条鲶鱼,而沙丁鱼见到鲶鱼以后害怕就会游来游去。反倒可以存活下来。这个典故起源于挪威,但是道理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懂,文帝虽然是个好皇帝,但是一样不希望手下大臣是死水一片,有一个袁盎总比没有好。
    但是凡事的有个度,袁盎这条鲶鱼游动的太猛,不但沙丁鱼受不了,连鱼缸都要被他撞碎了,鲶鱼多的是,鱼缸只有一个,鱼缸破了还要鱼做什么,所以文帝大手一挥,袁盎下岗了。
    调任陇西都尉!
    陇西位于今天的甘肃,在当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意义重大,但是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文帝把袁盎发配过去,一来可以利用他的才能,二来可以耳根清净,一举两得。当然,这事还没完,袁盎虽说是条鲶鱼,但也是一条有能耐的鲶鱼,放在陇西穷乡僻壤有点可惜,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又把袁盎调到吴国去做国相。
    从祖国荒凉干燥的大西北一家伙来到了富庶湿润的江南,袁盎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一切,都因为一个人。
    吴王刘濞。
    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从辈分上看是文帝的堂兄,从亲缘关系上来看,两家是很近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堂兄弟比亲兄弟差点,但是也不算远,且刘濞当年以武将的身份跟着三叔平叛英布,立有战功,于情于理做个吴王都是实至名归,但是刘邦完成封赏以后十分后悔,因为从面相上看,刘濞是个十足的反骨仔,以前太忙没仔细看,现在说出去的话也不好反悔,再说了,亲侄子立了大功就因为面相被免职,也说不过去,面相都是继承来的,侄子面相有问题,叔叔也是有责任的,而且爷爷还在,你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于是刘叔叔语重心长的拍着侄儿的头说:五十年后东南有叛乱,不会是你吧?
    刘濞当时才刚过二十来岁,五十年,就的七十岁了,据历史考证,西汉人均寿命不超过三十岁(包括战乱疾病等因素),能活到七十岁是小概率事件,再说了,能活到七十岁已经阿弥陀佛了,哪有心思造反。
    但是刘濞被三叔这么一忽悠,吓的不轻,赶紧跪地磕头:侄儿肝脑涂地,无以报答皇帝大恩大德,绝对不会造反。刘邦看到侄子还算识趣,也就见好就收,就此打住,继续说道:天下刘姓是一家,以后好好干,不要造反。
    这事虽然历史有记载,但是我个人以为水分很大,面向一说虚无缥缈,要是真有那么玄乎刘邦干脆把侄子换个地方或者直接免掉都是可以的,没有必要给子孙后代埋雷,说到底,是因为东南地区远离朝廷,无法掌控,且当地人自然资源丰富,比较有钱,谁在这当老大都不安分,项羽就是从这起家的,英布做了淮南王也不老实,刘邦是个多疑的人,虽说让侄子在这驻守,还是不放心,干脆借此机会吓唬吓唬他,让他老实一点。
    有叔叔在,刘濞当然老实,但是叔叔不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刘邦去世以后,吕后娘俩忙着宫斗,对直系血缘关系的不是干掉就是打压,对这种旁系的爱理不理,反倒让刘濞安全着陆,而且这段时间刘濞在自己的封地发现了一座铜矿,这哪里是铜矿,简直就是一座金山啊,刘濞也没客气,在没有取得营业许可证的情况下自己开了个印钞厂,生产孔见方,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权力的事情我不掺和,钱你们就不要计较了。除此以外,刘濞还开发了当地的盐业资源,大力发展煮盐业,你可以不花钱,但是你总是要吃盐吧,煮盐业务简直就是另外一座印钞厂。
    坐拥两座金山,不用交税,且当地山清水秀,美女如云,刘濞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所以这时候谁要说刘濞想造反,那简直是有毛病,造反哪有现在舒服。
    文帝即位以后,作为封王应该到首都去行个见面礼,跟新皇帝见个面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刘濞山大王做久了,十分傲慢,觉得按照辈分自己是文帝的堂哥,按照年龄自己大他一大截,而且吴国到长安路途遥远,无论坐牛车坐马车都不舒服,干脆就称病不去了,当然,皇帝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于是派太子刘贤代表自己去趟长安,儿子做代表别人也说不出什么。
    按照辈分,刘贤是刘恒的侄子,刘恒对自己本家一向比较照顾,见面以后,就让刘贤陪太子玩玩,一来可以培养培养兄弟感情,毕竟将来的天下是他们的,帝王家的感情向来十分淡薄,但是有总比没有好;二来也算是照顾照顾侄子,既然是家人吗,就应该让家人接待,太子刘启和刘贤年龄相仿,兄弟见个面也是应该的。文帝是一番好意,没有想到这事惹出一场大风波。
    两位皇二代见面以后,开始还相处融洽,吃喝嫖赌,十分有共同语言,但是时间一久,问题就来了。这天,哥俩在皇宫里赌博,一言不合,吵了起来,刘贤刘启两位皇二代都是含着金汤勺出生,平时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进门出门一帮小弟跟着,他说向东没人敢说向西,个性十足,所以谁也不让着谁。
    当时刘贤师傅也在场,按说徒弟和太子吵起来,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做师傅应该赶紧做和事佬,把事情压下来,但是这位师傅赌博赌的十分入戏,不但不调解,还帮着徒弟和太子一起吵。刘启在长安是出名的小霸王,当年进司马门都不下车,连张释之的面子也不给,今天在自己的地盘,竟然被藩王太子师徒一起挤兑,哪受得了这气,君子动口不动手,太子动手不动口,你们敢和我吵,人多欺负人少,我吵不赢,干脆开打,于是操起桌子砸向刘贤。
    刘贤也是命苦,吵的正带劲,没有想到对方不按套路出牌,直接开打,所以毫无防备,竟然被刘启一桌子给打死了。
    赌博搞出人命,这事就大了,瞒也瞒不住,但刘启是太子,打死个把人算不上什么大事,再说刘贤失礼在先,负有主要责任,刘恒见怪不怪,把儿子骂了一顿,然后派人按照皇家礼仪,收殓刘贤,送回吴国。
    刘濞嚣张半辈子,没有想到儿子刚出趟远门就把命搭上了,虽说儿子多的是,但是刘贤是太子,也是自己十分宠爱的儿子,就这么无缘无故的死了,十分生气,杀人偿命,这是三叔当年定下的规矩,凭什么就因为你是太子,打死我儿子就算了,如何能咽的下这口气。
    作为一个父亲,刘濞的愤怒可以理解,但是作为臣子,你又能怎么样呢?要么忍气吞声,要么揭竿而起。但是刘濞偏偏选择了一个非常幼稚的做法。
    怄气!
    跟皇帝怄气!
    他对送丧的人说:天下都是一家,刘贤是在长安死的,就葬在长安,何必送来,你们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
    就这样,刘贤的尸体在中国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长安。刘恒无可奈何,只好找个地方把刘贤埋了。
    不仅如此,自从这件事情以后,刘濞就以自己生病为由,再也不去长安,不但自己不去,连儿子也不去。
    跟组织失去联系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