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昭君》第81章 贤君(1)

    周勃出狱以后,非常感激袁盎,患难见真情,关键时刻不但没有落井下石,还能为自己说情,薄昭算一个,但是花钱买的,谈不上感情,袁盎之前和自己有过节,却能仗义执言,比起自己嫉贤妒能的小心眼,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
    说起袁盎,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在文景两代,他的影响力很大,对他的评价也是千差万别,后续我们在专门说说他。
    周勃下岗以后,朝廷里的老人逐渐凋零,袁盎的地位上升,经常陪在文帝身边,文帝单亲家庭出身,从小又是在代国那种小地方长大,跟那些从那些一直待在宫里,或者是家大业大的王子们,十分的节俭,有一次出去打猎,文帝骑马准备来个高难度动作,从一个山坡上俯冲下来,被袁盎阻止,袁盎告诉皇帝:只要是家里有点钱的人都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何况是皇帝,您要是出事了,让天下人怎么办,所以危险的事咱不做。
    听起来非常有道理,文帝想想就算了,老老实实的骑马。
    又过了一段时间,文帝举行宴会,带着皇后窦漪房和慎夫人一起参加,说起慎夫人,这位美女据说唱歌唱的好,跳舞跳的好,总之,非常有才华,又比窦漪房年轻,属于后宫新款头牌,非常受宠爱。
    人一得意就嘚瑟,这位慎夫人也没有把自己当外人,每天照照镜子,觉得自己越看越漂亮,再看窦漪房,这个丫鬟出身的凤凰女,此时不但年纪大了,眼睛还不好使,不知道是不是早年家庭不幸泪水太多,好日子没过几年竟然双目失明了,这简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后宫争斗讲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你连眼睛都没了,我还玩不赢你。
    有了这种想法,慎夫人开始得寸进尺,皇帝和皇后落座以后,慎夫人直接并排坐在皇后旁边,外人看起来,窦皇后和慎夫人就是平起平坐了。
    皇上没有说话,窦漪房看不见,也没有说话,台下的大臣不管看见没看见,反正这是皇帝的家事,看见也装作看不见,大家都装瞎子哑巴,都不说话。
    袁盎又说话了,他主动要求,慎夫人不能和皇后同排落座,的往后退一点,以显示自己的身份。
    慎夫人嘚瑟的正爽,不想半路杀出个袁盎,猛然来这么一棍子,搞的十分不爽,拍案而起,站在那里瞪大眼睛看着袁盎,文帝也非常不爽,当着这么多人面说我老婆,摆明就是不给我面子,干脆散会。
    大家都为袁盎捏了把汗,后宫的事关你毛事,你自己惹火上身没事找事,简直是吃饱撑的,要做死。
    袁盎可不这么想,他这么做有他的道理,在袁盎看来,上下尊卑,礼不可废,按照规矩,慎夫人就不能这么坐,况且,皇后是窦漪房。
    前文提过窦漪房,这位后世传奇老太太此时非常的郁闷,人家老公当了皇帝都是欢天喜地,但是她自从老公做皇帝开始,就没有一天消停过。
    先是因为皇后的事情,按说刘恒做了皇帝,刘启也被封为太子,皇后这位子应该十拿九稳了吧,但是刘恒迟迟不发话,别人问起来他就说原配去世了,暂时不想立皇后,搞得窦漪房十分尴尬,后来一帮大臣一起上书劝说,加上婆婆薄姬发话,说刘启已经做了太子,太子母亲不是皇后,不合规矩,刘恒这才同意。
    做了皇后,统帅六宫,听起来应该可以过好日子了,可没过多久,得了红眼病,太医又比较水,一来二去,眼睛竟然瞎了。
    前半生颠沛流离,后半生一片黑暗,真是造孽。
    自从瞎了以后,刘恒就对她失去了兴趣,也难怪,本来两人也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当初吕后把窦漪房赐给刘恒,刘恒完成任务一般留下一个,好在窦漪房肚子争气,连着生了两个儿子,这才获得了地位,现在虽说儿子当了太子,但是眼睛一瞎,麻烦就来了。
    慎夫人,这个女人火的太厉害,后宫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连窦漪房这种瞎子都知道了,知道不知道不重要,关键是窦漪房非常不喜欢她,老公是皇帝,三宫六院,很正常,但是这个慎夫人,就像当年的戚姬,非常的嘚瑟,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高调的表现自己,争夺宠爱,她越是高调,窦漪房就越讨厌她。双方表面上看起来还比较和气,背地里早就恨的咬牙切齿。
    这事别人不知道,但是袁盎知道,袁盎不但知道,还知道这么发展下去,慎夫人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戚姬。窦漪房虽然瞎了,但是比起慎夫人,她是个十分可怕的对手,即使再给慎夫人两只眼睛,她也不是窦漪房的对手。
    所以袁盎在宴会结束以后再次找到文帝,十分诚恳的告诉皇帝:您宠爱慎夫人可以,您可以赏赐她珠宝首饰,土地财产,但是您不能让她伤了皇后的面子,在大家面前您要给皇后面子,不然戚姬就是先例。
    话说的很明白,刘恒听的很清楚,吕后和戚姬的故事大汉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小老娘就拿这事给他讲故事,而对于老婆窦漪房,他非常的了解,这事别人做不出来,但是窦漪房,她绝对可以做得出来。
    慎夫人是个聪明人,听到袁盎这么一说就想通了,不但不怪罪袁盎,还赏赐了袁盎,有了这两件事情,袁盎的地位更加稳固。
    不仅如此,袁盎还给文帝推荐了一个能人,叫做张释之,这哥们是富二代出身,从小跟着哥哥混,哥哥花钱给他买了个小官做,当时没有科举,想做官要么花钱买要么找人推荐,所以买官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张释之上任以后,一做十年,非常稳定,升官没机会,钱也没捞到多少,而且长安物价贵,房价高,过日子都成问题了,所以打算辞职逃离帝都,回家啃老。
    就在此时,贵人降临,同样是底层出身,却混的风生水起的袁盎十分欣赏张释之,觉得张释之只是缺少机会,回家太可惜,所以主动向皇帝推荐了张释之。
    张释之十分争气的抓住了这次机会,在文帝的招聘面试中表现出色,以秦朝汉朝行政问题做对比,论述朝政兴衰成败的历程。
    刘恒对张释之很满意,马上破格提拔为谒者,类似与现在中央办公厅成员,然后一路升迁,先是谒者仆射,后来是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最后做了廷尉。
    下边专门说说张释之的一些故事。
    张释之升官以后,经常陪在皇帝身边,有一次,文帝视察皇家动物园-上林苑,一时兴起,问上林苑主管人员上林尉,动物园里有多少动物,多少树,多少鸟?
    上林尉平时忙着忙那,记性也不大好,加上被皇帝一问,十分紧张,一个数也没有答上来,就在此时,身边一个养老虎的跟班,替他出头,一五一十把数字报给皇帝,完全抢了领导的风头。
    刘恒听的十分高兴,觉得这小子非常不错,打算提拔这小跟班做上林令,上林令比上林尉还要高半级,相当于连升两级。这种事情在封建社会也不稀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封朝揍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皇帝想提拔你一句话,想收拾你,也是一句话。
    但是张释之觉得这事不合适,他告诉文帝:周勃张相如这些人都是有能耐的人,但是说话辩论都不行,如果皇上因为一个人能说会道就升官,以后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就坏了。
    这话说起来不能说没道理,但其实张释之本人就是因为吹牛扯淡上去的,自己爬过去,就把桥拆了。
    文帝觉得张释之说的很对,就打消了主意。
    除了这件事情,张释之做公车令的时候,还做了一件后悔一辈子的事情,当时他执掌皇宫的公车司马门,宫司马们出入的车都的经过他同意,有一天,太子刘启带着弟弟刘辑开车从司马们经过,按照皇宫管理条例,所有车从司马们经过的时候,人都的下来,但是刘启当时年轻气盛,仗着自己是太子,不把公车令放在眼里,非要开车过去,张释之就不让,双方起了争执,动静闹大了,张释之不依不饶,上书弹劾太子和梁王,闹到最后连薄姬都知道了,搞的刘恒很郁闷,主动给母亲赔礼道歉说自己儿子没有管教好。
    刘启被张释之这么一整,嘴上不说,心里记仇了,后来当了皇帝,好好把张释之收拾了一顿。
    张释之做了廷尉以后,秉公执法,大事小事不因为原告被告的身份而特殊对待,当时有人躲在皇帝经过的桥下,出来的时候惊动了皇帝的马车,张释之查明以后判处罚款,文帝觉得太轻,张释之据理力争,说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还有一次,有人进刘邦太庙偷东西被抓住,张释之判了他死刑,刘恒很不满意,要求杀他全家,张释之又依据法律说服了文帝。
    这样的事情张释之还做过不少,不但成就了自己大忠臣的美名,还被公认为西汉著名法学家,而刘恒也因为从谏如流获得了好名声。
    要是换个皇帝,张释之说不定早就下岗了,君君臣臣,贤君需要贤臣来成就,贤臣也需要贤君来成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