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昭君》第67章 权力的游戏(1)

    作为独子,虽然在姨妈戚姬,弟弟如意的问题上和老娘有分析,还曾经暗算过准继父审食其,但刘盈总体上来说是非常孝顺的,多年来对老娘言听计从,对娘舅一门照顾有加,作为失去老公,又失去儿子的刘妈妈,此刻应该是非常伤心,非常非常伤心才对。
    奇怪的是,大家很快发现,在皇帝的葬礼上,刘妈妈喊的震天响,却一滴眼泪也没有,光打雷不下雨,大臣们以为她伤心过度,眼泪都哭干了,纷纷劝太后要保重身体。
    太后喊的更大声了。
    只有十五岁的侍中张辟疆看出了门道,他告诉丞相陈平,皇上刚成年就死了,儿子离成年还远着呢,太后没有眼泪是担心大臣们不服气,趁机作乱,现在双方互相不信任,形式非常危险,为了避免出现权力斗争的危机,丞相何不趁机建议太后封吕产,吕台为将军,统领南军北军,并请太后给吕家亲属加官进爵,让太后心安,这样诸位大臣也能免祸。
    史书记载,作为谋圣张良的儿子,张辟疆十分聪明,十四岁被封为侍中,在太后身边工作,刘盈死后,主动找到陈平,要求分封吕家,避免了一场灾祸。
    十五岁也就是高一的年龄,纵然古人早熟,家学渊源深厚,但是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能对政治斗争如此敏锐,还能教育大阴谋家陈平,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的。如果真有这回事,一定是有人教他这么做。
    最大的嫌疑人无疑是吕后。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权力交替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刻,吕后想牢牢掌握权力,但是她不知道大臣们是否忠心,所以她试探大臣的心意,但是,派谁去?
    如果是吕家的人,太过明显,况且吕家的人办事能力有限;
    如果是刘家的人,不好意思,刘家的人不会帮忙;
    想来想去只有张辟疆,他是张良的儿子,张良地位超然,无门无派,大家看父敬子,多少要给些面子,第二,张辟疆还是个小孩子,小孩子的话怎么说都行,说错了完全可以不认账,第三,张辟疆就在太后身边工作,易于控制。
    更为巧合的是,张辟疆找的不是王陵,也不是周勃,而是陈平,与其说是张辟疆的天赋,不如说是吕后的老谋深算。
    从官职上看,三人之中陈平官职最小,从资历上看,王陵比陈平年纪大,资历老,还是高祖的老哥们,周勃是三军总司令,在军中的威望不是陈平可以比的。
    但是张辟疆偏偏找到的是陈平。
    因为从刘邦死的那天开始,吕后就彻底明白了陈平的心迹,她相信,陈平一定会满足她的心愿。
    这个人,是个滑头,只要有肉吃,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如果是周勃,即使再滑头,也不会如此轻易的答应,因为这个要求简直是要了周勃的命。
    按照汉朝官制,军队分为守卫京师部队和地方部队,守卫京师部队主要分为南军和北军,南军驻扎城内,保卫宫中,属于宫卫尉主管,类似于皇宫警卫队,所以南军士兵又称为卫士。北军是守卫京师的精锐部队,类似与现在北京军区的精锐集团军,力量强大,长官是中垒校尉,其下分为四块,分别是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所以北军士兵又称屯兵。
    两股兵马一内一外,站岗治安一类的问题南军可以搞定,遇到谋反叛乱等大问题北军出马搞定。
    周勃是太尉,就相当于今天的三军总司令,军内一把手,理论上来说南军北军都应该向他汇报工作,如果南北军都成了吕家的人,周勃就成了光杆司令。
    周勃还蒙在鼓里,陈平就借花献佛,按照张辟疆的意见主动上书,要求把南北军交由吕产吕台掌管。
    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吕后马上批准了丞相的建议。然后非常放松的在儿子葬礼上嚎啕大哭。只是没有人知道她的眼泪代表着丧子的悲伤还是心意的满足。
    公元前188年,孙子汉少帝刘恭即位,尊张嫣为皇太后,吕雉为太皇太后。
    吕雉终于掌握了至高的权力。以前刘盈在的时候还经常和老娘抬杠,现在孙子抬杠还没有学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权力的迷人之处。
    长期以来,吕雉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给吕家封王。
    作为母家,荣华富贵已经不算什么了,关键是如何世世代代富贵下去,吕后苦思冥想,做官需要能力,侯爵级别太低,只有封王才是最稳妥的办法,有了王国,就有了土地,还可以有军队,还能世袭,没有别这更合适的了。
    封王当然好,但是就因为这个事情太好了,所以很难办。
    除了长沙王,开国以来的几个异性王死的死,亡的亡,非刘姓不能封王从潜规则变成明规矩,要想打破这个规矩,想当不容易。
    但是吕后相信,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我有了最大的权力,那就应该摆脱规矩的束缚,随心所欲。
    她在朝堂上正式提议,吕家于社稷有大功,所以应该封吕家功臣为王,谁赞成,谁反对。
    至于大功是什么,你懂的,不懂也不能问。
    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是右丞相王陵,作为刘家坚定的拥护者,他的理论依据十分强大,当年高祖曾经和诸位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为王者,天下共击之,既然这是高祖说过的话,那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大家都的遵守。
    出人意料的是,左丞相陈平太后周勃当即表示赞同,他们的理由十分搞笑,高祖在的时候高祖说了算,高祖不在了,太后当家,那就应该是太后说了算。
    换言之,刘邦死了,说的话就不算数了。刘邦要是在天有灵,当场就的从坟墓里炸出来。
    正反两方虽然是二比一结束战斗。但是吕后试探的目的已经达到,她宣布此问题搁置,以后再议。
    会后,王陵十分愤怒的骂了陈平和周勃两个叛徒,当年白马盟誓的时候你们两个都在,如今高祖死了,你们就拍太后马屁,以后死了,有何脸面见高祖。
    王陵是右丞相,右大于左,陈平被上级臭骂一顿也不争辩,只是淡淡的说道,打嘴炮我不如你,安定刘家的江山,你不如我。
    事实证明,陈平没有撒谎,有大志向的人往往不在意眼前一时的得失,从这一天开始,他走上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
    在陈平看来,今时今日的吕后已经完全掌握了权力,无论是能力,资历还是人望,这些大臣都没有实力与吕后正面对抗,如果明刀明枪硬碰硬的对着干,下场显而易见,搞不好就是全军覆没,吕后心狠手辣,当年刘邦死的时候就动过一网打尽的心思,如果把她逼急了,说不定又冒出什么坏主意,况且如今南军北军都被吕家掌握,萧何张良曹参刘肥等实力派纷纷去世,凭他们这些人是没有实力对抗吕后的。
    要想赢,只有一个办法
    等
    等到什么时候,等吕后死。
    吕后已经五十三岁了,虽然她的身体依然不错,但是明显一年不如一年,多年的奔波劳碌担惊受怕留下了无数的病根,三年的牢狱生活更是让她生不如死,这些都会慢慢体现出来,她的权力可以打败一切对手,但是时间却可以战胜她。
    陈平周勃都比她年轻,等的起。
    但是吕后不想再等了,既然有人反对,那就把反对的人干掉。少帝元年,吕后下诏封王陵为帝太傅,免去右丞相的职位,来个明升暗降,王陵有苦说不出,干脆装病不上朝了。
    左丞相陈平支持太后有功,被提拔为右丞相。
    左丞相的空缺由审食其递补。
    从一个亭长家的低等下人,既无关系,也无靠山,通过英俊的外表,体贴的服务,走夫人路线,奋斗成为世界最大帝国的丞相,审食其的前半生简直就是一部励志小说,值得广大大家研究学习。
    比起那些说谎话骗上床,提起裤子就不认账的男人,吕后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也是个负责任的人。
    除此以外,吕后还用当年对自己有恩的任敖取代了推荐周昌的赵尧,重用宦官张释,通过这一系列人事变动,牢牢控制了权力。
    准备工作做完,开始新一轮的洗牌。
    洗牌顺序是这样的,先封刘家,惠帝后宫的几个儿子,虽然年幼,但是一个也不能少,刘强为淮阳王,刘不疑为淮山王,刘弘为襄城候,刘朝为轵候,刘武为壶关侯。
    接下来是吕家,先封大的,追封前国丈吕公为宣王,追封哥哥吕泽为悼武王,再封小的,吕种为沛候,吕平为扶柳候,此时鲁元公主已经死了,追封为鲁元太后,封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
    说了非刘姓不能封王,但这是针对活人的,没说死人不行啊,天下共击之,难道要去挖坟吗,就是要用死人打破规矩。
    大家立即闻到了太皇太后的心意,纷纷上书,要求封吕氏为王。
    既然中众望所归,吕后也不客气,封侄子吕台为吕王。
    当然吕后也明白,封王是为了家族的富贵,并不是为了要夺取刘家的政权,为了避免引起刘氏家族的反感,安抚刘家子弟躁动的情绪,吕后从外交部对匈奴的政策中获得灵感---通婚。
    刘吕两家通婚,大规模的通婚,通过婚姻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国事变成了家事,无论封谁,大家同享富贵。
    刘肥死后,长子刘襄即位,吕后封刘肥次子刘章为朱虚侯,三子刘兴居为东牟侯,将吕禄的女儿嫁给刘章。吕禄是吕后的侄子,辈分这回总算是对的。
    赵王刘友,梁王刘恢,都被迫娶了吕家的女儿,以前有老婆的,要么干掉,要么从正房改为小妾,反正无论如何,一定要娶。我就强买强卖,怎么地。
    多么完美的计划。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