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昭君》第52章 白登之围(2)

    阏氏照了照镜子,虽然打遍草原无敌手,但是对上江南水乡的软妹子实在没有胜算,听说那边的女人不但长得漂亮,个个还能歌善舞,就连冒顿这种事业心很强的男人也经常提起,如果真来了自己以后还怎么混?所以迅速马上答应了条件,然后一顿枕边风搞定了冒顿。冒顿对自己的军事实力没有信心,也担心汉国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大雾天,放开一面包围圈,让刘邦溜了。
    这就是正史记载的真相,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的!
    疑点一:单于是个典型的无情无义大男子主义者,权力才是他的老婆,家里的老婆当靶子杀过,当礼物送过人,现在的阏氏是第几个老婆估计连他自己都不记得了,绝对不会因为老婆的一番劝告放过刘邦。
    疑点二:陈平被围困起来,怎么能知道单于老婆在军中?这不是内战,双方都在对方那里埋了卧底,而且被围困白登山上,竟然还带着画工可以画出一幅美女图送人?敢问这是出来旅游的吗?
    疑点三:行军打仗忌讳带女人,单于苦心经营布下天罗地网,不会在这个时候带女人。即使带了女人,也不是外人相见就可以见的。
    既然这样,冒顿为什么放过刘邦?
    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做个大胆合理的猜想:
    前文说过,冒顿上位以后,匈奴的势力得到了整合,人口有了发展,具体人数历史有争议,最多的估计有一百万,按照3-6个人一个兵的比例,大概有15-30万人马,汉朝著名政治家贾谊的估计最少,预计有30万人,6万骑兵,中国人口史折中的推断,大概有70-80万人。起兵10-15万。
    至于匈奴号称30万骑兵,也有说40万的,绝对有夸大的成分,这属于历朝历代管用的伎俩,就好比是娱乐明星的升高一样,一米七说一米八,一米六说一米七,不吹吹都不好意思在这个圈子里混。
    按照贾谊所处的年代和地位来看,他的说法有较强的可信度,如果贾谊的估计是准确的,匈奴军队只有6万人,或者说10万以内,那么一切迎刃而解。
    匈奴根本没有力量击败刘邦的残兵败将!
    我们知道,刘邦带了三十二万大军远征,即使大部分是步兵,骑兵的规模也非常可观,成皋之战以后,刘邦命令灌婴组建骑兵部队,在后续对项羽的作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此之前,虽然因为天气的因素骑兵先头部队被围困并击败,但是并没有到不堪一击的程度,汉军退守白登山,顽强抵抗,匈奴一时无法攻破汉军的防守,而此时援兵已经杀到,匈奴需要分兵去阻挡援兵,这种情况下,匈奴的力量变的更为有限,想在短时间内击溃占有地理优势的汉军,已经不可能,而且拖得越久,风险越大。
    冒顿是个聪明人,他耍了个小计谋,来个围而不打,用一大堆五颜六色的马匹搞出个大阵势,迷惑白登山的汉军,同时调集了大量的老弱病残和家属穿上军服充数,以弥补前线军力的不足,塞外天气多变,又是冬季,人都裹在厚厚的棉衣中,难以分辨,这就是为什么单于老婆来到军中。
    当然这一切不是根本目的,如果是因为吃不下刘邦,单于完全可以主动退兵避免被反包围的风险,之所以大费周章,是因为单于不甘心徒劳无功,家里已经没有米下锅了,无论如何的捞点好处回去,冒顿希望可以通过这次的胜利来个城下之盟,获得好处。
    顺境看樊哙,逆境看韩信,绝境就的靠陈平了,阴谋家陈平再一次把旁门左道发挥至极致,拯救了刘老板。他通过几日的观察,敏锐的猜到了匈奴的意图,主动提出了和谈的要求,并且利用匈奴单于夫人这一中间人的角色成功和冒顿答上了线,冒顿半推半就,欲拒还迎,双方在众人的眼皮底下心照不宣的达成了阴谋。
    在这场不见于历史的会谈中,刘邦做了怎样的承诺不得而知,但是匈奴在得到好处以后心满意足,答应释放刘邦。
    好在匈奴还处于奴隶社会初级阶段,还没有把刘邦在鸿沟协议以后的背信弃义这一绝招学会,老老实实的按照合同办事,在老司机夏侯婴的护卫下,刘邦谨记陈平教诲,小心翼翼,慢慢腾腾一副胜利者模样的走出了包围圈,匈奴士兵的注意力都放在追星上,希望借此机会看一看天朝上国大皇帝长什么样,所以也没有临时起意。就这样,刘邦平安着陆。
    一场堪比谍战大剧的大事件就此定格!
    一千四百五十年后,另外一位皇帝御驾亲征北疆,兵败土木堡,他没有刘邦这么好的运气,被瓦刺掳走,做了一年的俘虏,回来还失去皇位,成了傀儡太上皇,这一事件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甚至是大明的国运。
    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人比人,气死人,皇上比皇上,气死皇上。
    刘邦刑满释放,回到平成,和援兵回合,众人听说老大被人羞辱调戏,十分生气,一个个争先恐后,要带兵攻打匈奴为大哥出气,刘邦沉默不语,就在此时,前方探子来报,冒顿已经撤兵会塞外老家了,刘邦趁机宣布退兵,并宣布,为了大家安全着想,此事就此翻篇,以后谁也不许提了。
    当然有个人不能不提,回到广武以后,刘邦第一时间释放了娄敬,并十分真诚的向娄敬道歉,加封娄敬为关内侯,食邑两千户,号位建信候。
    与此同时:夏侯婴因为开车有功,加封一千户,中国历史上最昂贵的打车费诞生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走到曲逆县,见到当地人口众多,城市繁华,简直可以和洛阳相媲美了。想想如果没有陈平,这一切就只能在做梦的时候看看了,刘邦决定加封陈平为曲逆候,食邑五千户。一个点子五千户,陈平就是这么值钱。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实事求是的说:留氓归留氓,刘邦为人还说的过去,高于皇帝平均道德水平。
    白登的困局总算是结束了,但是这就好比大病一场,后遗症是免不了的。
    回到洛阳没多久,有一天二哥刘喜穿的和要饭的一样跑来要见他,二哥自从被分为代王以后,兄弟俩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见面,初一见面,刘邦还以为哥哥在路上被人打劫了,再一问才知道,冒顿回去的时候搂草打兔子,把代国给顺带打了一顿,农民出身的刘喜,没有见过这种大场面,当场就吓尿了,在面临选择的关键时刻,充分发挥生命第一,事业第二的精神,抛下自己的封国,一个人打扮成老百姓溜了。
    保住性命是好事,但是临阵脱逃是要杀头的,之前因为误报军情,把刘邦引入白登的几个探子都被砍了脑袋。
    为了哥哥,假公济私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刘喜被免去代王的职务,降职为合阳候,刘邦任命儿子如意为代王,同时任命阳夏侯陈豨为代国丞相,全面主持赵国代国的背部边境防务问题。
    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结束,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问题,娄敬再次上书,提出一个影响深远的建议。
    这个建议在以后的两千年里,产生了即为深远的影响,甚至成为历朝历代君王处理北方蛮族问题的不二法门,
    和亲!
    简单点说,就是把中原的公主送出去,嫁给蛮族的大王,这么一来,大家就是一家人了,女婿不能打老丈人,老丈人隔三差五赏赐点粮食衣服金银珠宝给女婿,大家和和睦睦,好好过日子,等到大王死了,即位的太子就成了中原皇帝的外孙子或者是外甥,大家依旧是一家人,再和亲一回,亲上加亲,周而复返,大家把和亲当成一种外交惯例,取代了以往打打杀杀的种种手段,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
    当然,这种和亲是单向的,中原永远是娘家,女婿永远是外人!
    和亲政策的好坏,我们以后再谈,但是从娄敬提出的那一刻起,算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个女人可以换回长期的和平,听起来比较划算,刘邦当场表示同意,为了表示诚意,决定把大女儿鲁元公主送去和亲,嫁给冒顿。
    大家都表示同意,并对皇上这种大公无私,大义灭亲的精神表示十分佩服!只有一个人极力反对,那就是吕后,她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死活不同意把女儿送到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受苦,所以坚决不同意。
    妻管严刘邦治好妥协,好在那时候网络不发达,也没有狗仔爆料皇家秘闻,刘邦用别的嫔妃生的女儿偷天换日,冒充长公主,嫁给了冒顿。
    匈奴问题终于告一段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