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如孙策》第276章 梅花一弄4

    诸葛亮在和我的谈话中,很多时候都露出那种十分不解的神色,他很疑惑我一个处于隐居中的女子如何知道这幺多事,知道这幺多人,对我话中不时提起的兄长更是好奇。只是,他真是个君子,就是不曾开口打探这些。我也故意不提,只在话语中,更多地撩拨起他的好奇。嘿嘿,看谁耗的过谁。
    月色撩人,丰满了许多的月亮洒下的清辉也明亮了许多。今晚,我特意让家人布置了一番,便邀诸葛亮赏月。我和诸葛亮凭借自己对蔡邕先生《幽居》的理解,各自挥琴一曲。现成的曲谱也被我们演绎成完全不同的风格。我的琴音在淡淡的随意中带有一点哀愁;而诸葛亮则把蔡先生那种想为民请命,却迫于现况不得不隐居的心态表现的淋漓致尽,实在比我高超多了。一曲过罢,两人不觉相对一笑。
    诸葛亮有些恋恋不舍地看着古琴道:“这琴真好,看来也不比蔡先生的焦尾琴逊色。姑娘的琴技在我看来,应与文姬姑娘不相上下。”
    我望着香案上的古琴,淡淡回他:“先生过奖了。传说蔡姑娘能听出每弦的音色,可以预知琴音的变化。我兄长说,江东周公瑾的琴大气磅礴,更有顾曲周郎的美名。比起他们,我可差远了。这张琴名为梅韵,就是周公瑾赠与兄长的。兄长将琴送来,道,他的琴技无法与周公瑾相比,给了他,委屈了这琴。而此处乃梅花圣地,正配的上这琴。”
    诸葛亮轻叹一声:“梅韵?真是好名字。这琴跟了姑娘,也算有主了。江东水军大都督周瑜周公瑾。看来令兄不简单呀!”
    我笑道:“兄长可比不上先生。兄长多次给小妹提及过您,道您是荆州士林中的第一才子。兄长说,先生在司马水镜和庞德公等前辈眼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我把这个兄长与司马徽他们放在一起说了出来,诸葛亮隐忍了多天的疑问终于出口了:“请恕亮无礼,对姑娘所说的兄长,竟无一丝印象。”
    我呵呵一笑,解释道:“兄长与先生未见过面,但对先生是神交已久。”望着诸葛亮越加疑惑的神情,我得意地一笑:“我兄长名为赵如,乃……”
    诸葛亮猛吸一口气,轻轻“啊”了一声,低低道:“原来是他。果然是神交已久。”很显然,赵如这个名字对他来说,也不陌生。多日的疑惑一扫而空,脸上露出原来如此的神色。
    我故意先叹气,然后笑道:“半年以来,兄长每次给我的书信中,都要提及先生,言道,至今都未能与先生见面,非常遗憾。故此,我也对先生好奇万分呢!没想到,兄长一直盼望一见的人,却被我先见到。待我命人带信与他,定要好好捉弄他一番才是。”
    诸葛亮笑了起来:“姑娘经常如此捉弄你的兄长吗?我听闻那赵如年纪虽轻,才学却奇高,更兼乐善好施,人称大善人,又有小神医之名,让人很是渴望一见呀!”
    我故意努嘴嘲笑自己:“他哪里有先生说的那么好,不过是仗着能说会道的嘴巴,吃遍天下而已。依我说,什么大善人,倒是叫他一声大骗子还恰当些。”
    这下,不仅诸葛亮主仆,就我身旁的这些家人都笑了起来,老牛更是转身笑得肩膀耸个不停。诸葛亮笑了一会儿,说到:“赵公子如此善名,却被自己的妹妹说的如此不堪,亮倒更想见到他了。”
    我抿嘴一笑:“先生要去兄长处告我不曾?”
    诸葛亮莞尔:“非也,我是真想知道,令兄到底是众人口中的大善之人,还是姑娘口中的口舌之辈。”
    我摇头作无奈状:“自己的兄长我自然比外人了解的更多一些。先生的人品、才识都在兄长之上,你们真要见了面,我保证先生会后悔。相见不如不见,彼此保留一份神秘与好奇,怕还好些。”
    诸葛亮只是淡淡一笑,却不再说什么。过了一会儿,诸葛亮有些疑惑地看向了我:“姑娘,令兄如此人物,怎么从未听说过……”
    我淡淡言道:“先生是问,兄长如此有名,却从未听说有我这样的妹妹,可是?”
    诸葛亮点点头。我故意长叹一声:“这是我家中的隐秘。”
    诸葛亮啊了一声,马上摆手:“是在下问得不当了。”
    我微微一笑:“告诉先生也是无妨。我与兄长乃双生之子,一男一女。家乡有传言,双生子为一男一女者,必将给家族带来灾难。谁知,母亲就因为生我二人,伤逝而亡,应了这种说词。兄长还好,我毕竟是女子,本被乡人唾弃,幸好家中族人善良好义,不忍伤我,方留下我一命。”
    望着众人关注的目光,我有些惆怅地继续说道:“事有多磨,我后来被一族兄收养。再后来,族兄和家兄都出外闯荡,家兄在外有了名声,而族兄舍不下我,他来到荆州后也把我接了来。”
    说到这里,我抬头环顾一下四周房舍,微笑道:“虽然我与兄长未曾在一起生活,可兄长疼爱之心却未减半分。我从小身体赢弱,常年病痛,兄长无意间得知这里的温泉对我身体大有好处,就在此处建了屋舍,让我居住。”
    各地风俗不同,可家有双生男女会不祥的说法却大致一样。诸葛亮对我编的这番说词信以为真,听到这里,也只有嘘唏叹惜:“姑娘是吉人天相。赵公子不愧善人之名,从他如此待姑娘来看,就是性情中人。”
    我露出一脸幸福的笑容:“是呀,两位兄长对我的爱,蕓儿此生也报答不尽。就是蕓儿的所学所知,都是兄长常年精心传授而来。”
    诸葛亮显然对我这句话感兴趣了,他眼睛一亮,又低下了头。我暗中偷笑,让赵如这个人先在他心里扎下根,有利于我们以后的交往。当然,在交往中,我非常注重容貌上的修饰和衣着上的用心,我要在诸葛亮面前表现的极尽女儿之柔,以至于到了弱不禁风的地步。这样,在诸葛亮见到我的“兄长”赵如时,才能将两个人分开。
    我用尽一身解数尽力挽留了诸葛亮十天之久。这十天,我们之间有探讨,有互相学习,也有争论,但过得很开心。在我刻意的用心下,诸葛亮看我的眼神果然在渐渐起着变化,由刚开始的惊艷到欣赏,到最后的若有所思,我能看出他心里在逐渐接受我。
    时间在流逝,我放任了自己的感情,也感受着诸葛亮感情上的波动。十天的时间,他有情绪上的波动,有内心有挣扎,可他在感情上能接受我吗?我所做的一切到底能有几分收获?
    时间是不可能停止不前的,当诸葛亮真要走的时候,我下定决心开口求证了。默默地送他们出梅林,我羞涩地问道:“先生还来吗?”
    诸葛亮笑了笑:“承蒙姑娘盛情,亮一定会再来拜访。”
    我大胆地看着诸葛亮的眼睛,幽幽言道:“蕓儿怕是今生无福,再难遇先生这样的知音人了。”
    诸葛亮神情微微一愣,将眼睛转向远方笑道:“姑娘这般才情,必有奇遇。亮不过一粗鄙之辈,当不得姑娘如此说。”
    看出他的挣扎与躲避,我不敢再逼进一步,只好后退,轻施一礼:“先生若是粗鄙之辈,蕓儿就市井之徒了。古籍上曾有高山流水觅知音一说,我以为便是这般,看来是蕓儿不解其中之意,枉自菲薄了。请先生恕我刚才无礼之举。”
    诸葛亮急忙回身道:“姑娘如此说,倒是亮太过无礼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