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纨绔王爷林冲紫薇》第397章 秦桧的发迹史

    林冲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指了指茗烟,“茗烟,你的见识见涨了,会看人了。”
    茗烟马上拍了个马屁,陪着笑脸说道:“老爷,您也不看小的天天侍候着谁,小的天天在老爷身边听着,看着,学着,就是傻子也能学个三分的聪明劲儿。”
    林冲哈哈大笑。
    隔了几天,赵构召集百官议事,商量是否裁军撤将的事。
    原来,前几天接到前方奏报说,西逃几年的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兵杀了,辽国彻底亡了。
    秦桧马上上奏赵构要求裁军。
    宋国的军制是募兵制,军中的将领和士兵全部是雇佣的形式,而且薪酬都很高,现在全国各地的兵马将近百万。
    正因为有如此庞大的数量,所以宋国每年大额的军饷占据了国库收入很大的一块,也一直是赵构最头疼的事。
    赵构也一直想裁军,可是现在北方辽国虽灭,金国的力量却因为灭了辽而涨起来了,除了辽国之外,蒙古国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对宋国也是虎视眈眈,再加上各地的所谓“义军”,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轻易裁军,一旦起了大的战事,很容易使国家陷入无兵可用的尴尬。
    赵构左右为难,所以才把众大臣叫到朝堂之上商议。
    朝中这些大臣很快就形成了两派,秦桧一派认为现在的百万军队数量太多,耗费国力,是国家发展的重大隐患。
    而林冲一派则认为北方辽国虽灭,金国和蒙古国的势力也越来越大,还有西背的西夏国,这三国得都对宋国也是虎视眈眈,再加上各地的所谓“义军”,不但不应该裁撤,反而应该增加兵力。
    高坐王座之上的赵构越听面色越凝重,眉头紧锁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决断。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
    秦桧很不客气地问林冲,“王爷,您应该知道现在朝廷国库空虚,军饷难筹积,请问如果不裁军,那些大量的军饷从何而来?”
    林冲道:“首先要节流,接着是开派,所谓节流,宫中的各种费用要减三成,官员的薪俸要减五成,同时要裁撤一些衙门的冗员。
    最关键的是:开放与各国的关界,加强和周边各国的商贸来往,增加国库收入。
    同时,这百万兵不要光闲着什么事也不做,如果没有战事,让他们开芒种田,增加收入。
    林冲的这些颇具现代意识的方案,把百官都听呆了,自古以后,只听说有裁撤兵员的,就没有听说还有裁撤文官的。
    因为,自太祖赵匡胤开始就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对于文员一向是高官厚禄,只增不减,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林冲的这些方案让那这些百官听得目瞪口呆,哑然失色。
    等林冲讲完了,秦桧眼睛睃了一下赵构一眼,嘴角忽然浮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问道:“王爷,你这个轻文重武之策,与我大宋开国之君太祖爷所制之万古之策背而而驰,如果违背祖制,轻慢先帝,请问王爷您是何居心?”
    其它的官员也纷纷指责林冲,尤其是秦桧的党羽个个是义愤填膺。
    林冲等众人说完了,不再有人说了,这才淡淡一笑道:“太祖爷当年制定的政策,是根据当年的内外形势而定的,现在内上形势变了,我们就应该随势而变,而不能因循守旧。
    而且‘重文轻武’的之策也是有利有弊的,其利就不必说了,其弊就是如果继续下去,会让我大宋兵备松懈,战事孱弱,不堪一击,一旦有战事,会有灭国之危。”
    林冲这话刚说完,一个人出班奏道:“官家,臣有话要说。”
    这个人就是刚刚升任御史中丞,秦桧的死党万俟卨。
    前几天,因为被林冲的“钱庄诈钱”损失了三十多万两银子,万俟卨正想找机会报仇,以解心头之恨,现在听到林冲说出这番话,他马上决定反击林冲。
    赵构抬了抬说道:“万爱卿,有什么话,你说吧。”
    万俟卨瞟了林冲一眼,似乎非常气愤地说道:“官家,吴王他贵为王爵,官居枢密使,可是刚才听他的一番话,明显是不尊先帝,惑乱朝政,微臣身为御史中丞,恳请官家制他欺君惑乱之大罪。”
    其它的官员也纷纷要求赵构治林冲欺君惑乱之罪,整个朝堂之上一片的杀气腾腾。
    朱胜非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大声地说道:“官家,臣有事要奏。”
    赵构点了点头,“你说吧。”
    朱胜非看了那些指责林冲的官员一眼,“各位大人刚才都义愤填膺,言之凿凿,说吴王欺君惑乱。
    朱某人请问各位,诸位既然个个忠君爱国,有条有理,那你们有什么良策替官家解决目前之困局呀?”
    众人面面相觑。
    朱胜非审视地扫了百官一番,没好气地说:“朝堂之上,但有逆耳之言语就要治罪,那还议政干什么,大可以搞一个一言堂,找几个吹鼓手吹吹打打就把目前的事解决了,不就行了吗,何必议政呢?
    再说者,自太祖以后就从来没听说过,在朝堂上言事而获罪的,依朱某看,你们才是不尊先帝,惑乱朝政!”
    其它的一些非秦党官员也附和了朱胜非的意见,双方又吵了起来,一时之间吵得不可开交,各说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赵构刚开始还忍着听双方的意见,到了后来,双方开始破口大骂,赵构恼了,重重地一拍龙书案,“都给朕住口!”
    所有的官员这才止住了声音,各回本班。
    赵构气呼呼地指着众人,“你们……你们这些人怎么说也都是四品以上官员,在朝堂之上这样有失礼仪,成何体统?你们还是我大宋的官员吗?”
    众人沉默不语。
    赵构扫了众官一眼,缓声说道:“要治一个人的罪再容易不过了,只须朕大笔一挥就可以了,可是现在朕最想听到哪个人有什么罪,而是要听到治国兴邦的良策,你们谁有呀,说出来给朕听听?”
    众人还是沉默不语,因为他们也没什么好良策。
    赵构见百官都不说话,气愤地一挥手,“行了,今天的朝会就这样吧,你们都回去想想,退朝。”
    说罢,站起来悻悻地进了后宫,百官也都慢慢地从议事殿内退了出来,各自上轿骑马回了自己的衙门和府邸。
    罗汝楫和万俟卨的轿子在街口转了一圈儿后直接来到秦桧的相府后门,进了相府。
    这次之所以秦桧向赵构提出裁军之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收受了金国左副元帅、鲁国王完颜昌派来杭州的密使送来的的一千两黄金贿赂的结果。
    秦桧被掳金国以后,本来是被当成奴隶的,可是因为他学问很好,又写得一笔好字,再加上为人非常机灵,获得了完颜昌的青睐,受到帐下当了一个参谋军事,后来
    建炎四年,完颜昌率兵进攻山阳,秦桧随军同行。
    十月,秦桧携家眷离开金营,取道涟水军水砦,返回行都临安,秦桧归宋后,自称是他杀了监视自己的金兵,抢了小船逃回。
    真实的情况是:秦桧是完颜昌派往宋国的一个眼色,让他在宋国想尽办法爬上高位,做上大官,好替金国办事。
    秦桧虽说没有完全的降金之心,但是他也知道现在刚刚成立的赵构小王朝急需他这样的深谙金国兵事和政事的人,所以,就顺水推舟回来了。
    朝中大臣对他的这种说法多持怀疑态度,但是宰相范宗尹、枢密使李回和秦桧有同年之谊,两人竭力向赵构举荐秦桧。
    刚开始的时候赵构对秦桧这个很蹊跷地从金国回来的人也有所怀疑,也并没有完全信任他。
    可是后来秦桧上疏向赵构提出“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正合赵构的心意。
    秦桧的这个方略其实是完颜昌让他提供给赵构的,因为完颜昌从秦桧送给他的密信当中知道了赵构也没有战意,想要向金国求和的意思。
    而当时,金军在北方穷于应付宋军多股游击部队的袭扰,在南线又接二连三地挫败,使金国皇帝就决定改变了单纯军事进攻的方针,重新捡起“以和议佐攻战”的策略。
    这两个方略的内容实质上是一致的,而赵构非常认同秦桧的这个方略,并且认为他有见识,有谋略,能办事,马上升任他为礼部尚书。
    绍兴元年,又提升秦桧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八月,秦桧升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首次拜相。九月,吕颐浩二度拜相,与秦桧共掌朝政。秦桧密谋夺吕颐浩权,就让党羽造谣说:“周宣王修内政、攘外敌,故能中兴,今二相应分管内政外政。”赵构诏命吕颐浩专管军旅,秦桧专管政务,从此秦桧开始独掌朝中政权了。
    赵构之所以这么快升秦桧的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看秦桧去过金国,深通金国的国情、政务、军务。
    赵构想有一个重臣可以和金国对话,以达到和议的结果,两边好罢兵议和。
    完颜昌听说秦桧当了宋国的宰相,大喜,马上派密使扮作商人来杭州,先是几次给秦桧送了重礼,接着就让他向赵构提出裁军的方略。
    以前,无论秦桧提出什么建议,赵构很少驳回,绝大多数都会照准的,可是这一次,赵构犹豫了,又加上林冲等人的阻挠,让秦桧原以为顺利可成的事,旁生了枝节。
    这让秦桧非常得气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