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纨绔王爷林冲紫薇》第209章 大殿议事

    林冲一拱手,“臣,臣不敢说,怕因言获罪。”
    赵佶摆了摆手,“朕赦你无罪,说吧。”
    林冲略斟酌了一下,直起腰朗声道:“既然皇上赦了臣妄言之罪,那臣就斗妄言了。臣以为江南之乱源自‘花石岗’……”
    众臣一听这话,都吓了一跳。
    其实百官没有不知道江南之乱是源自“花石岗”的,可是这“花石岗”是皇上要办的事,林冲说江南之乱源自“花石岗”,那不是直接皇上了吗?
    赵佶的脸色也有些难看,他压了压火气,缓声问:“林冲,江南之乱与那‘花石岗’有什么干系呀?”
    童贯非常担心林冲说得太直,得罪了皇上,被交部治罪,自己就少了一个得力帮手,于是他抢先说道:“皇上,臣要插一句话。”
    “什么话,你说吧?”
    “老臣刚刚接到的老臣安排在江南的皇城司属员密报,说是江南方腊之乱刚起时,本来是可以马上平定的,可是江南某个大臣害怕皇上生气,就压着不报,只是吩咐两浙路都监带兵围剿,不想因兵力不足,轻敌冒进,连连溃败,因此弄得贼势越来越大,成了燎原之势。”
    “你说的这个大臣难道是朱勔?”
    朱勔是赵佶的宠臣,受命去江南筹办“花石岗”,他本是一个小小的承办,却因为是皇上的宠臣,因为在江南飞扬跋扈,干涉军政事务,这个赵佶也早有所闻,只是装作不知道罢了。
    童贯不说话。
    因为朱勔是赵佶的宠臣,童贯才不说话的,不过,不说话的意思就是默认,赵佶也非常清楚这一点。
    几个御史也早想弹劾朱勔,可是也是因为朱勔是赵佶的宠臣,都不敢弹劾,今天见林冲和童贯把窗户纸捅破了,这才大着胆子把一些官员检举朱勔的种种罪状说了出来。
    赵佶越听越生气,最后他一摆手,喝道:“够了。你们这些御史的职责就是监察和弹劾下面的不法官员,可是你们呢,平时什么也不说,哦,现在人家说了,你们才说,你们平时干什么了?”
    众御史默默不语。
    赵佶又转脸问林冲,“林冲,你继续说。”
    林冲点了点头,“皇上,江南之乱源自‘花石岗’,可是这‘花石岗’是死的,人是活的,仅仅就‘花石岗’本身而言,不会激起民变的,责任在人的身上……”
    赵佶一听林冲这么说,不由得心中一喜。
    其实这些事他心里也是明明白白的,他也知道下面的官员对他弄这些“花石岗”也是有怨言的,只是不肯说出来罢了。
    现在听林冲这么说,他马上为自己辩白,指着林冲,“林冲,你这话说到点子上了,‘花石岗’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的问题还在人身上,朕看这样吧,派一个人去把朱勔捉拿回来,交刑部议罪。”
    林冲连忙说:“不可,不可,皇上万万不可呀。”
    赵佶奇怪地看着林冲,其它的大臣也看着他,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
    赵佶问:“林冲,刚才你也说江南之乱跟这个朱勔有关,可是现在你为什么又不同意朕派人去捉拿他议罪呢?”
    林冲奏道:“皇上,现在朱勔在江南势力非常得大,不但压着地方官员,而且还有自己的人马,可以说是一方诸侯,现在江南纷乱,如果皇上真的派人去拿他,微臣担心会……会让他做出些不妥的事情来。”
    赵佶一惊,“你是说怕他也反了?”
    林冲点了点头,“皇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现在江南本来就够乱的,方腊已经称了伪帝,设官置府,广揽人才,一旦打草惊蛇,说不定朱勔真的就反了,
    他现在财大势大,富可敌国一旦他反了,投了方腊,那江南局势就更复杂难办了,所以,微臣以为,在出兵江南之前,一定要先派干员悄悄地去江南把朱勔这件事办好了,朝廷再动兵,才可保无虞。”
    百官听了林冲的分析都纷纷点头。
    赵佶也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于是看着百官问题,“你们哪个愿意去江南拿办朱勔呀?”
    赵佶这话一出口,百官又都不说话了。
    现在,江南乱哄哄的,到处是贼兵,极不安全,再者说,那朱勔是皇上的宠臣,一直深得皇上宠信,刚才皇上也只是说交部议罪,这罪议了有罪就是有罪,没罪就是没罪,有没有罪还两说呢。
    如果一旦审后无罪,这朱勔又得了势,到时候这个去拿办他的官儿就麻烦大了,所以百官谁也不愿意去办这个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赵佶见百官又不说话,没有人愿意去办这个差事,又火了,他刚要说话。
    蔡京出班奏道:“皇上,老臣看这件事就交由林大人去办理最为妥当。”
    童贯一听,忙说:“不可,老夫动兵正要用他,不能让他去办这事儿。”
    蔡京看了童贯一眼,说道:“童相,刚才林冲也说了,拿办朱勔是在动兵之前,你要用林大人,等他办完了这个差事,把那朱勔抓回来,你再用他也不迟呀?”
    童贯怒道:“蔡太师这话看着有理,可是蔡太师,拿办朱勔不是说去了就能拿办的,需要巧劲,需要时间,再说了,东京到江南光路程就得走一个多月,
    林冲去了一个月,查办一个月,再回来一个月,来来回回就得近四个月,四个月后,我们再动兵,恐怕方腊的贼兵已经打到东京汴梁来了,到时候什么都晚了!”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了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赵佶摆了摆手,“好啦,你们两个不要吵了,朕看这事这么办,林冲先去江南办案,拿了朱勔暂时不用回京,就在江南等着,童贯你这边呢,也别等着林冲办完了案再去,林冲先走,你在这边筹军,等筹备好了也得小一个月,你就起兵下江南,到时候林冲就在江南帮你,这不就行了吗?”
    蔡京和童贯的了赵佶这话,都不再言语了。
    赵佶刚要问林冲的意见,蔡攸出班奏道:“皇上,臣有有话要讲。”
    赵佶问道:“蔡攸,你有什么话说。”
    蔡攸一拱手,“皇上刚才的意思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咱们大宋朝遭此内乱,微臣心中不安,要出一份绵薄之力,所以微臣也要随童相下江南平叛,请皇上恩准。”
    蔡攸一直是个心中大志的人,他知道要想将来接父亲蔡京的班必定要百官对自己心服口服,文官好说,可是那些武将一直地他们这些只会动动嘴皮子的人心中不屑之意,所以,他要立战功。
    上次跟着林冲去平叛,被林冲打了,没立成战功,这次,童贯出征,他打算跟着童贯出去立些战军,以备后用。
    赵佶也一直想给蔡攸些机会,让他立些战功,这样以后升他的官,那些武将也无话可说。
    所以,一听蔡攸请战,赵佶非常高兴,指着蔡攸对百官说道:“看看,看看,现在朕才知道什么叫‘国难思良将时艰念铮臣’,什么是良将,什么是铮臣,蔡攸就是,你们……”
    童贯一听说蔡攸要跟着自己去江南平叛心里打起了鼓。
    一则: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己带兵出征,如果没有蔡攸这样的皇上身边红人,他办事还容易些,可是有了这么个红人,他办什么事都要小心,而且非常有可能被这个人以皇命掣肘,办起事来会非常麻烦。
    二则:蔡攸是自己的政敌蔡京之子。自己和蔡京斗了这么多年,之所以一时难分上下,就因为自己懂军事,能带兵,如果弄了个蔡攸去江南,装模作样的打几仗,凯旋回来皇上必定有有封赏,说不定就是个武官。
    现在蔡攸已经是正三品的官儿了,再升几级就可以跟自己平起平坐了,到时候蔡家父子一文一武把持朝政,到时候自己可能会非常得麻烦。
    所以,童贯听说蔡攸要跟自己去打仗,忙出班奏道:“皇上,蔡大人是皇上的得力谋臣,老臣以为把蔡大人留在皇上身边替皇上出谋划策比让他从军更好。”
    蔡京也一直想让儿子立些军功,这样就可以弥补自己在武将方面的不足,于是他在一旁冷笑道:“童相这话我是不认同的,蔡攸现在年不到四十,正是年富力强之际,可是他一直在朝堂之上,皇上身边,恐怕难得厉练,
    一旦国家再有军难,又得童相你偌大的年纪带兵出征,如果让蔡攸在军中多加历练,国家再有军难,就不必劳烦童相你了。
    至于说替皇上出谋划策的事,老夫想有蔡京这个老头子和在坐的所有大人在,不会有什么差池,是不是?”
    赵佶也一直为一有战事就得让童贯出马这件事非常生气,他也早想培养一个年轻一点的人,所以,他听了蔡京的话,连连点头,“蔡太师这话说得有道理,年轻人嘛,就得多多历练。
    朕看这事这么办吧,林冲先以皇城司都指挥使的身份去江南办案,童贯为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兵马元师,蔡攸为两浙路制置使,调集京畿的禁军和陕西六路蕃、汉兵十五万,南下平乱,,众卿以为如何?”
    百官同时跪下,齐声奉承道:“皇上圣明。”
    童贯见大家跪下来说皇上圣明,他也不得不跪下来,也说“皇上圣明”,可是他的心苦苦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