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纨绔王爷林冲紫薇》第73章 派遣眼线

    不大一会儿,只见张迪引着一个国色天色的美人抱着琵琶走了进来弹琵琶。
    童贯一见这李师师虽说一脸的彩色妆扮,但是还是能看出她和林冲身边的那个叫李香云的丫鬟长得有七八分的相像。
    又想到林冲要他把这个李师师给救出去,他心里动了动,生出了一个李代桃僵之计。
    可是,这条计策是欺骗皇上之计,要是让皇上知道了,这欺君之罪可真是万死难辞其咎的大罪。
    怎么办呢?帮不帮林冲呢?
    童贯紧张地思索和权衡着。
    童贯在这里想主意,那边赵佶看着李师师,心里早就开满了花。
    以前只听几个来过绕凤楼的太监回去跟自己说这李师师有多美,可是他没想到这李师师竟然美成这样。
    但见她珠圆玉润的身段儿,亭亭玉立的身姿,脸上虽画着彩妆,却依然能看出来她秀雅绝俗,美艳不可方物。
    尤其一双清澈明丽的眸子里含着一丝凄婉和幽怨,细看时眼中似乎含着悲凄,似病中的西子一般惹人怜惜。
    赵佶几次想站起来过去,安慰她一下。
    一时之间,赵佶不免心潮涌动。
    李师师虽然不知道这个人是当今皇上,但是他看这样气派很大,一身贵气,知道这个人不是一般人,见他如登徒子一般盯着自己,笑眯眯的,不由得心中生了厌烦之气,星眸微嗔,白了赵佶一眼。
    这一眼,一下把赵佶给弄得心底一沉,有些不爽,自从他出生以来,还没有女人敢用这种神情对他。
    他皱了皱眉,看了张迪一眼。
    张迪向李师师挥了下手,“行了,你下去吧。”
    李师师站起来抱着琵琶走了。
    赵佶心里一急,又看了张迪一眼,指了指李师师。
    张迪会意掏出一个五两重的金元宝,叫住李师师,“等一下,这是我们……我们爷赏你的,拿着吧。”
    李师师回了一下头,皱着眉头,冷冷地摇摇头,“小女子是良家女子,并不是娱人为业的唱儿,不敢受爷的赏。”说着,拂袖而去。
    张迪没想到李师师会这么说,恼了,刚要叫人把李师师叫回来,重重地责罚她。
    赵佶向他挥了挥手,“罢了,罢了。或许是嫌少了,这样,你明天从宫里拿宫藏紫茸二匹,霞叠二端,瑟瑟珠二颗,黄金五百两赏她就是了。”
    张迪一怔,他没想到皇上会这么大方,出这么重的手,可是他是皇上,金口玉牙,他也没再说什么,点了点头,“老奴知道了。”
    正这时,外边跑进来一个小太监,手里拿着一份军报递给张迪。
    张迪看了一眼,顿时慌了,看着赵佶。
    赵佶皱了一下眉,知道一定又是什么地方出了什么大事,不由得恨恨地问:“从是什么地方来给朕报丧啊?”
    张迪又看了一眼军报,小声地说:“这是高太尉刚刚送来的前方八百里急报,说是……说是……”
    赵佶刚才被李师师冷落了,心里烦闷,正无处发些,现在又见张迪吞吞吐吐的,一时火起,一拍桌子,“又怎么了,是不是又吃了败仗?”
    童贯一听,连忙站起来,“皇上,老臣告退。”
    赵佶斜了他一眼,“你先别走,坐下来和朕一起听听这个高太尉给朕报的什么丧。”
    童贯只得重新坐下。
    张迪说:“这军报上说,被梁同贼寇烧了十条战船,大将刘梦龙和牛邦喜等十三员将领阵亡,损兵约五万余,高太尉自己的帅船也让梁同贼寇凿沉了,而且,而且……”
    张迪又吞吞吐吐了起来。
    赵佶怒喝道:“而且什么,快说呀。”
    “而且高太尉自己也被梁同贼寇给抓了,现在生死不明。”
    赵佶惊得一下站了起来,他估计到了高俅此次和童贯一样又遭大败,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连高俅本人也被俘了。
    大宋朝堂堂一个殿前都指挥使、太尉竟然被一群贼寇给活捉了去,这也实在是太丢大宋朝的脸面了。
    赵佶铁青着脸,“起驾回宫,把蔡京、蔡攸、蔡鞗叫来议事。”
    张迪连忙替赵佶掀开了珠帘让赵佶出去。
    赵佶刚走了几步,回身指着跟在后面的童贯,“童贯,你也来一起议一议。”
    童贯忙道:“老臣尊旨。”
    一行人回到宫里时,蔡家父子三人已经到了,正等着赵佶。
    三个行了君臣大礼之后,赵佶赐了座,把几个一旁侍候的小太监赶了出去,把军报给蔡京三人看了一遍。
    蔡攸看了军报之后,起身拱手道:“皇上,臣有事要奏。”
    赵佶看了他一眼,“说吧。”
    蔡攸冷冷地扫了坐在对面的童贯一眼,昂然道:“皇上,臣以为此次兵败和上次一样,皆属主帅统兵无能,指挥不力,致此大败,微臣斗胆请皇上再给我二十万精兵,薇臣倒想去和那晁盖、宋江等梁山草寇斗上一斗。”
    蔡攸这话一出口,童贯弄了个大红脸。
    蔡京低喝道:“无知小儿,口出狂言,童大人和高太尉都是一员大员岂是你一个三品的小官随便议论的,还不给我退下!”
    蔡攸并没退下,而是声音更大了,“父亲,你在家是我父亲,你让儿退下,儿自当从命,可是这里是朝堂,议的是国家大事,不是家事,而且皇上也要听真话了解实情,所以,儿,万难从命。”
    赵佶冷冷地看了蔡攸一眼,问道:“蔡攸,我来问你,我们大宋朝有多少精兵呀?”
    蔡攸得意地答道:“回皇上的话,我大宋朝共有步骑各部精兵一百四十万。”
    赵佶点了点头,“那你知道我大宋朝四周边防用了多少兵吗?”
    “约八十余万。”
    赵佶站了起来,“很好,现在西夏、辽、金等番邦对我大宋朝虎视眈眈,多少侵入骚扰,这八十万是不能动的,那你再说说东西南北四京的禁军护卫是多少人呀?”
    蔡攸想了想,答道:“号称八十万,实际上是四十万。”
    赵佶看了蔡攸一眼,“除了这些兵,还剩下多少呀?”
    “二十余万。”
    赵佶点了点头,扫了童贯一眼,“上次童贯统兵十万,损失大半,这次高俅又带去十万,估计又是损失大半……”
    突然赵佶提高了声音,“你一张口就向朕要二十万,朕倒要问问你,你是不是想把护卫朕的禁军也一起调去归你使用呀?”
    蔡攸一听这话,顿时慌了,忙跪地叩头,“微臣并无调用禁军之意。”
    赵佶怒视着他,“你没有调用禁军之意,那朕倒要请教你了,你这二十万兵要朕从哪里给你弄呀?”
    蔡攸以头碰地,“微臣死罪,请皇上降旨责罚。”
    蔡京和蔡鞗也跪下来替蔡攸请罪。
    赵佶没好气地吼了一声,“都起来吧,要是下跪能弄来二十万兵,能剿灭这些贼寇,朕和你们一直跪!”
    蔡家父子三人瑟瑟发抖,不敢起来。
    一旁的张迪小声说:“三位蔡大人,既然皇上让你们起来,你们就起来吧。”上前搀起蔡京,蔡攸和蔡鞗也跟着起来,不敢再坐了,侍立一旁。
    童贯站了起来,拱手道:“皇上,老臣有事要奏。“
    赵佶气哼哼地看了他一眼,“说吧。”
    “皇上,老臣以为,且不说现在的兵员不够再行讨伐,即便是兵员够,现在高太尉在梁山贼寇之手,如果我们再贸然进兵讨伐,恐怕对高太尉的安危不利,所以,老臣的意见暂缓讨伐……”
    蔡京插话道:“童大人,容老夫问一句,这些梁山贼寇两次大败朝廷大军,定然获得了无数军马,战船器械,势力一定是越来越大,难道我们眼看着他们慢慢作大,对抗朝廷?”
    童贯断然道:“当然不是,老臣所说的暂缓进兵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派一些眼线打入梁山匪巢。
    老臣以为我军连续两次大败,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将帅无能,军士不勇,而是因为我们对匪情几乎一无所知,而那些梁山贼寇却对我们了如指掌。
    人家在暗,我们在明,这样一来,我们是处处被他们牵着鼻子走,焉能不败?”
    赵佶有些吃惊地看着童贯,“你的意思是说梁山贼寇在我们这里有眼线?”
    童贯点点头,“正是,据我的心腹探听得来的消息梁山匪徒浪子燕青等人带着十几个精干之人在我东、西两京刺探情报,我们这里的一举一动,他们那边是清清楚楚。”
    赵佶倒吸了口冷气,问侍立在身边的张迪,“皇城司的人知道这事儿吗?”
    张迪尴尬地摇摇头,“皇上,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童贯又说:“皇上,这是老臣要说的第二点,现在我们的皇城司因为人员很少,人手不足,所以只能打探的是我们内部的情报,而对外情报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所以,老臣建议增加皇城司的人员配置,精选合适人员打入梁山内做我们的眼线,替我们打探他们的消息,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做到知此知彼,百战不殆。”
    听了这话,赵佶等人面面相觑。
    因为皇城司属内廷编制,只为皇上所用,权力极大,有便宜行事之权,紧急时可以先斩后奏,可以说是见官大三级。
    所以,宋朝历代皇帝都极力控制皇城司的人数编制,以防他们人员太多难以控制。
    现在童贯提出扩大皇城司的编制的建议,可以说是石破天惊之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