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汐路远》第224章 两条道上跑的车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显示,特约维修已经成为家电售后服务投诉的重灾区。在家电服务的投诉中,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外包服务,也就是特约维修过程中。这些投诉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服务不及时、服务质量不好、服务人员态度不好、乱收费等方面,而真正由厂家自己的维修部门提供的服务所引发的投诉却相对较少。
    中国家电维修协会一位官员就表示,“现在家电竞争这么激烈,利润越来越薄。厂商想的都是从生产、售后这两头削减成本,外包是最好的方式。从数量来看,现在超过九成的售后站点都属于外包形式,厂商直属维修站不足一成。”就连TCL全球服务部部长也坦承,自建服务站成本太高,只能吸纳一些外部力量。
    几天来,晚上没有事情的时候,我便泡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令人遗憾的是,公众及网络媒体对于家电售后的外包大多都存在着微词,主要是一些厂家采用“维修外包”形式,目的是不仅能节省成本,而且还能盈利,而为此埋单的自然是消费者。因为大部分服务承包商虽然承接了一些品牌家电的售后服务,但其收费标准都是自己定的,并不实行该代理品牌的售后、维修收费标准,“漫天要价”的现象普遍存在。
    看到这些资深评论,我感觉到有点泄气。如果真的接手家电售后维修服务,我们所追求的当然是利润,而在保修范围内,家电企业是不会预留太大的利润空间的。而我们如果想赢利,势必要额外收取一定的费用,必然要造成消费者的不满。久而久之,必然会损坏公司的形象,从而连累目前公司正持续发展的清洗业务。这样算下来,有些得不偿失。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我又觉得不忍心舍弃这次企业扩张的一个机遇。接受外包售后服务,对于我们刚开张的小公司来说,无异于傍上了全市最具实力的家电企业的“大款”。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会有相当大的好处。现在,有很多家电维修公司想找都找不到的机遇,而现在就摆在我的面前。只要我一伸手,便成了我的囊中之物。
    但是,林氏集团、华宜……恰恰都是我不想企及的客户。
    一连好多天,也没有捋出个头绪来。一天晚上,柳一涵到我家里来的时候又说起了这件事情。
    “我也很想做这笔业务,但是,关键是利润问题,你们公司刚开始几个月,卖出去的全部是新产品,在保修范围之内,目前还没有太多售后服务量吧。如果我现在就启动这个业务,而你们如果真的没有太多的售后业务量,我们是不是在近一两年的时间内始终要赔本作买卖?”我对柳一涵提出疑问。
    “目前我们售后服务量是不太大,但我们老板是从大城市走过来的,知道市场怎么做,如果你抓住这次机遇,对将来的发展会大有好处,不能光看到眼前的利益。”柳一涵看着我说,“如果你不做,公司也会找别人去做,到时候你再想做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很晚了。”
    听了柳一涵的话,我一时语塞。柳一涵说的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目前想要这么做的家电维修多了去了。即使现在没有利润,当有这个口风的时候,也会有人去抢这杯羹。而柳一涵给我提供的,应该是“内部消息”。
    “道理虽然是这样,但我还是没有把握,这样吧,你把你们公司的售后报表给我看一下吗,我需要具体地分析一下。”我对柳一涵说,“当然,商业秘密一级的东西就不必了。”
    “这恐怕不好办,我不做售后这一块,很难得到这方面的资料。”柳一涵有点为难地道,“这样,如果你有意向的话,可以和董事长直接面谈,到时候你需要她为你提供什么,我想她应该能够办得到。”
    我认真地想了想,让柳一涵直接去拿公司的一些内部资料给我看,确实有点困难,这涉及到商业道德方面的事情。于是便道:“也可以,看看你们董事长什么时间方便,我见一见她。”
    “那太好了,正好这些天董事长在公司,我现在就给你约一下?”柳一涵听完我的话,似乎有些高兴,迫不急待地拿起电话就打。
    我看到柳一涵的神情,感觉到有些奇怪。她是为我办到一件事情而那么急待,还是为了公司,我一时有点搞不明白。柳一涵拿着电话,走到阳台前,给苏董事长打电话。看来,柳一涵在公司的地位很特殊,这个时间已经很晚了,仅仅一个小业务,能和老板联系,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做就做到的。
    过了一小会儿,柳一涵走了过来,脸带喜色地对我说:“已经和董事长约好了,她明天上午有空,可以见一见你。”
    “是吗,那好吧。”我道。
    “明天一上班就去,坐我的车。”柳一涵临走时对我说。
    “可以,车费我付。”我笑着对她道。
    “你呀……”柳一涵在拉开门的一瞬间,回过头来,想说什么,又止住。
    送走柳一涵,我和许多通了电话。关于这件事情,以前我和许多简单地说起过。许多的意思是可以考虑,在他的思维里,公司做得越大,员工越多越好。用他一贯的话来说,能管很多人的公司才算是公司,现在我们的公司就象个小门市。
    “需要我亲自出马吗?”许多在电话那边道。
    “你就先别去了,公司的业务这么多,咱们人手又不够,你还是负责把业务做好。”我说,“我这次去也仅仅是探一探路,有了初步的意向后,再共同研究。”
    “行,我看我去了也是白去,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那儿有你的老同学在,绝对错不了。”许多诡笑。
    “同学是同学,业务是业务,两条道上跑的车,你怎么什么都往一块联想,能不能别张嘴就扯这个?”我没好气地说。
    “两条道?这世界上哪有那么笔直的平行道,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交叉到一起了。”许多越说越露骨。
    “闭嘴吧,滚!”我骂一句。
    有时谈业务也有偶然的成分,比如我们的第一担大业务金成重工公司,意外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开局。现在,我就象人们常说的香饽饽,林氏集团和华宜公司,居然意外之意外,都向我开启了绿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