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汐路远》第225章 挤出效应

    早晨七点多一点,柳一涵便来敲门。
    我和母亲刚刚吃完早餐,母亲还没来得及收拾碗筷,见柳一涵进来,立马询问柳一涵吃过没有。柳一涵说已经用过了。母亲略带责怪地说,以后如果忙的话就到家里来吃饭吧,多做一个人的饭没什么问题。
    母亲和柳一涵走得越来越近,有时候,她把饭店包好的饺子带回家,总是要把柳一涵招乎过来一块吃。遇到柳一涵因为单位忙,没赶上,她还要把余下的放到冰箱里,等柳一涵回来时再下锅,并给她端过去。
    柳一涵倒是很愿意接受这种盛情,没事的时候便过来和母亲说话,并拿来相机,让我给她们二人拍照。在相机的液晶屏里,看到柳一涵伏在母亲肩头一脸甜蜜的笑,我心里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复杂感情。高兴还是无奈,自己也说不清楚。如果没有我们之间的那么多事,或许这一切显得都是那么的美好。但,那过去了的,永远是我心中的一个疙瘩。而且,在我的内心里,另外一个人的影子,占据了一大半的位置,总是抹不去的。
    “你母亲对你很好。”柳一涵一边开车,一边对我说。柳一涵和我虽然经常见面,但一直都是在家里,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那是肯定的。”我幸福地道:“老人辛苦了大半辈子,把全部的积蓄都用在了我身上,自己却舍不得多花一分钱。”
    “所以你很幸福呀。”柳一涵笑着说。
    “也许天下的父母都一样吧,现在情况稍好了一点。”
    “如果没有你母亲,估计你现在也不可能留在这。”
    “可能吧,毕业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到能回到这里来。”
    “你的主要目标是哪个城市?”柳一涵问。
    ……
    听了柳一涵的话,我一时语塞。说实在的,我当初最理想的目标是北京,但毕业后,遭遇到了北漂人同样的遭遇,最后还是回到了本市,白白浪费了四五年的时光。
    “应该是北京吧。”我说。也许柳一涵觉得说到了我们之间的痛处,问完后脸上有些不自然,车内长时间的一阵沉默。
    “其实只要有实力,在哪都一样发展。”柳一涵讪讪地说。
    “也是,通过这一段时期的工作,我也体验到了,现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在北京和上海这样大的都市,没有一点基础真的很难做成一番事业。”我由衷地说。
    “只是可惜了你的专业,包括我。”柳一涵若有所思。
    “刚开始的时候是觉得有点可惜,不过,现在那种感觉好象渐渐的淡了。想一想现在能一直在专业对口上有所突破的也不是常态。”经柳一涵提醒,我感觉从留下来开了公司以后,发现原来对待自己专业一直耿耿于怀的态度明显变得淡漠了。
    “也许你的选择是对的。”
    “对不对的,主要看今后的发展。”我笑着说,“你知道吗,我刚回来时,我同学许多叫我什么?”
    “什么?”柳一涵有点好奇。
    “逃客!”
    “什么逃客,这么难听的名字。”柳一涵有些不解。
    “你猜一下。”我看着柳一涵。
    “这么怪的叫法,我怎么能猜得到。”柳一涵看了我一眼,说。
    “现在不是流行逃离北上广吗,我在北京、上海、和广州都工作地,最后还返了回来,目前网络上流行这个客儿,那个客什么的,于是,许多便给我冠了这么个新名词。”我知道柳一涵一时想不到,便解释道。
    “是嘛,不过,还真别说,有点形象,你这同学也真够厉害的。”柳一涵听了随之一笑。
    “是挺厉害的,在这方面,我是无法与之匹敌了。”我也笑了起来。
    “按他的意思,我也算是吧。”柳一涵扯了一下衣襟。
    “准确地说,我们都是在逃避。”我道。
    “其实,我逃得也很彻底,北上广只是一个大概念,从这三处任何一个地方走出来,都会被人认为是走投无路了。”柳一涵说得很实际。
    “你对这是怎么看的?”我问。
    “可能这是一种现象吧,就象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的现象一样。多年以来,人才流动的潮流不都是‘奔向北上广’吗。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也就是我们上学那阵儿,我们国家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并且差距有持续扩大趋势。但近年来,这种趋势得到了扭转。一方面国家出台大量区域发展政策,如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了一大批二、三线城市的崛起;另一方面,许多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工作机会增多、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水平提高,二、三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并且,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储备较为丰富,近年来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推动了资源富裕的二、三线城市发展。从这方面讲,人才逆流的现象应该是正常的。”
    听着柳一涵深层次的分析,我再次对她再次另眼相看了,这些年,她的进步,是自己所不能比的。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她居然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给人找到一个更为合理和冠冕堂皇的解释。
    “按照你的说法,我们是在做战略大转移?有点象国家的产业转移政策一样?”我道。
    “战略转移有点自圆其说,骗人吧。”
    “那不还是逃嘛。”
    “逃这个字又显示出我们的无能,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那我们这算是什么?”
    “准确点说是挤吧,‘挤出效应’,更贴切一些。”
    “挤出效应?”
    “一线城市由于集聚大量生产资料、社会资源,拥有绝对的发展优势,由此带来人才‘集聚效应’。与此同时,社会竞争加剧,‘挤出’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从表面上看,被挤出来,还是显得我们无能。”
    “被挤有时并不是个贬义词,比如在同一个岗位上,同样是优秀的人才,但这个岗位只能留一个,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存在,总要被挤走一个。”柳一涵说:“就拿我们公司的顾若菲副经理来说吧,你是知道的,论管理,不会在谁之下,可在林氏集团,她永远没有机会,除了选择走,还有什么办法?”柳一涵的比喻很科学,即说明了事实,又把她从林氏集团挖走人才找到最为合理的借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