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第 21 部分阅读

    的铁路以及在鸭绿江右岸伐木等权利,并开放东三省十六处为商埠。自此,东北三省从俄国独占变为两国分据,成为日俄两国共同的势力范围。
    日俄战争是场帝国主义之间不义之战,是交战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同时,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利权的战争。日俄战争中俄国惨败宣告了沙俄远东政策的失败,俄国的实力遭到重大削弱,这个条约更是进步瓦解俄国的沙皇专制统治,加速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这个条约更反映出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只有永久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日美国家为了限制俄在华权益,无耻地上演了场利益争夺战,无视我国主权,实在令人气愤。
    俄国1905年革命的导火索是什么?
    沙皇指挥不利,导致军队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是俄国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最直接的导火索。这场革命既没有统的组织领导,也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引发革命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国家动乱和罗曼诺夫王朝的昏暗统治;国内改革不利以及些少数民族的要求独立也是部分原因。
    这次革命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革命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主要目的,是场社会动乱事件,斗争方式主要是恐布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这次事件最终迫使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并施行多党制。
    1905年1月16日,圣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1.2万名工人为反对工厂主开除4名工人举行罢工。其他工厂工人纷纷响应,几天内罢工人数达到15万人。1月22日,14万工人和家属前往冬宫广场,准备向沙皇呈递请愿书,结果工人们却遭遇埋伏,死伤1000多人,史称“流血的星期日”。
    。。>
    第49章 近代史(21)
    沙皇这次的野蛮屠杀政策更加激起了工人们的愤怒(shubaojie),各地罢工运动蓬勃高涨。18月,全国参加罢工人数达80万。在罢工斗争中,工人代表苏维埃这组织形式产生,为以后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奠定了组织基础。
    10月26日起斗争进步升级,逐渐发展成为俄国全行业的政治罢工。沙皇被迫于10月30日颁布诏书,答应召集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杜马,承认人民拥有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等自由。俄国国内改革的步伐也因此加快,但仍没能阻挡住1917年爆发的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革命。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揭露了沙皇政府的宪政阴谋,号召人民把革命推向前进,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对于这次革命事件,后世学者有众多评论,列宁称这次革命为总演习,他说如果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10月革命的胜利。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由于甘地的非暴力主义的破坏,蓬勃发展起来的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最后被镇压,这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结。
    20世纪初,印度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增强,各阶级争取权利的呼声和活动日益高涨。1905年8月7日,加尔各答召开万人大会,决定以抵制英货和开展自产运动迫使英殖民者撤销分割计划。然而《分割法》
    于10月16日生效,当天加尔各答举行国丧日,城内各行业举行总罢工。
    1906年罢工运动扩展到全印度。在孟加拉,出现了许多工会农会组织。国大党年会首次通过争取印度自治决议,坚决抵制英殖民统治。在印度共产党的号召下,孟买举行工人大罢工。工人学生罢工罢课游行示威,与英国街警进行对峙,积极配合海军起义,形成了全民族的革命运动,给英国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
    对于工人们的罢工,殖民当局采取分化瓦解政策。1906年英国自由党政府宣布实行立法会议改革,扩大印度人代表名额。起义中的温和派于是与当局妥协,起义阵营开始瓦解,温和派在1907年国大党年会上制造分裂,将极端派排挤出去。1908年殖民当局以“煽动叛乱罪”,逮捕提拉克,判处6年监禁。持续3年之久的民族独立运动失败。
    运动失败主要是因为印度资产阶级当时还不愿领导革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又具有软弱性,没有制定明确的反封建纲领,与农民群众相脱离。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性与软弱性使这次运动失败成为必然。
    这次起义斗争,开辟了印度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新时期。这次运动在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的殖民渗透,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而且造成了英国在东南亚统治的不稳局面。推动了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运动中建立了批印资工厂和银行。这场斗争构成了亚洲的觉醒的部分。
    朝鲜反日义兵斗争是什么性质的斗争?
    李朝末年朝鲜人民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是次爱国主义性质的斗争。它同当时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伊朗革命等共同构成了“亚洲觉醒”
    运动。
    朝鲜义兵开始于16世纪的倭乱,甲午农民战争失败后,部分农民军开始进行游击战争,拉开近代义兵运动的序幕。1895年10月,日本策划乙未事变,接着又操纵亲日派内阁在朝鲜强制实施剪发令,激起了朝鲜人民的义愤,爱国封建知识分子们发起倡议,传檄四方,声讨日本的罪行,各地义兵蓬勃兴起。
    义兵的主力是农民,其中以江原道李昭应和忠清道柳麟锡等领导的队伍影响较大。
    朝鲜国王利用义兵运动,于1896年2月出奔俄国公使馆,发动政变,亲日派内阁垮台,日本暂时收敛了对朝侵略的进程。
    1905年,日本通过日俄战争确立了对朝鲜的独占地位,并通过《乙巳保护条约》
    将朝鲜变为“保护国”,激起朝鲜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义兵再次兴起。义兵斗争席卷整个三南地区,沉痛打击日本在朝的殖民统治。
    1907年6月,朝鲜国王李熙派密使出席海牙和平会议控诉日本的罪行,日本借此事迫使高宗退位。7月,又强迫朝鲜缔结《丁未七款条约》,日本从此全部掌握朝鲜的行政权和司法权,使朝鲜的切内政绝对遵从统监的训令,并强行解散朝鲜军队,不断加快吞并朝鲜的进程。
    京城侍卫队和地方镇卫队的爱国军人与地方义兵汇合,举行暴动,增强了义兵的战斗力,北起鸭绿江,南至济州岛,义兵斗争遍(fanwai.org)布全国。1908年,义兵斗争达到高嘲。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全力镇压义兵,由于武器装备的落后,义兵队伍的分散,敌我双方力量过于悬殊,义兵遭到巨大损失,义兵运动最后失败。义兵斗争在朝鲜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页,显示了朝鲜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力量和战斗精神。
    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的目的是什么?
    “三国协约”是1907年英法俄三国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对抗“三国同盟”而缔结的另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19世纪70年代初,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各国列强在欧(shubao.info)洲大陆和全世界掀起了全球争霸和领土瓜分的斗争,战争危机不断出现。
    为了对付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同时孤立法国,1879年10月,德国同奥地利在维也纳缔结了秘密军事条约——《德奥同盟条约》。意大利企图依靠德国,对抗法国,便于1882年5月在维也纳与德奥两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个缔约国受到两国或两国以上国家围攻,其他缔约国应及时予以支援。“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三国同盟”的建立密切了俄法两国之间的关系。1893年,俄法两国签订《俄法协约》。协约规定:如果法国遭到意大利的进攻,或俄国遇到德国或者奥匈帝国的攻击,对方应全力支援。到19世纪90年代,欧(shubao.info)洲大陆已初步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为了对付主要敌人德国,英国也放弃了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迫切地寻找同盟者,后与法国摒弃前嫌,于1904年订立协约。
    德奥两国在巴尔干的扩张严重威胁着俄国的利益,日俄战争以及1905年革命后,俄国经济发展缓慢,在财政上更加依赖英法。英俄两国之间的矛盾也随着俄国力量的减弱和英德矛盾的激化而逐渐缓和。在这种情况下,英俄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德国,双方于1907年8月31日签订协约,调整两国在殖民地方面的矛盾。
    在《俄法协约》和《英法协约》的基础上,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标志着与“三国同盟”对抗的另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成立之后,国际关系日益紧张,局部战争不断,最终导致了1914年第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鲁尔危机”发生在哪个国家?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战争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
    按照《凡尔赛和约》,德国必须承担战争责任,赔偿协约国在战争中的损失。但协约国在签订和约时没有就德国赔偿总数取得致意见,和约决定设立协约国赔偿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在1921年5月1日以前核算德国政府应赔偿总数。
    1921年1月28日,赔偿委员会要求德国赔偿总数2260亿金马克,为德国政府所拒绝。协约国对德国进行国际制裁,占领莱茵河右岸杜塞尔多夫等城镇。4月27日,赔偿委员会把赔偿总数减为1320亿金马克,德国政府勉强接受,但要求延期两年支付。
    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过分削弱德国,力图减轻它的赔偿义务。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反对缩减德国赔偿总数,只同意延缓偿付期两年,并要求在此期间,德国负担占领军费用,向协约国提交“生产抵押品”,否则,协约国有权占领鲁尔区。
    1922年年底,赔偿委员会宣布,德国没有履行该年度的木材交付义务。接着,法国也指出,赔偿委员会要求德国在1922年里向法国和卢森堡交付1386万多吨煤,德国实际上只交付了1170万吨。9日,赔偿委员会不顾英国反对,宣布德国没有完全履行煤的交付义务。
    1923年1月11日,法国和比利时照会通知德国政府:“鉴于德国没有及时交付木材和煤,因此决定派个技术专家委员会进入鲁尔区,监督煤业辛迪加生产,保证德国能履行支付赔偿义务。”同日,法比军队首先占领鲁尔煤区中心埃森,接着占领波鸿和多特蒙德,最后占领了几乎整个鲁尔煤区,由此酿成“鲁尔危机”。
    “鲁尔危机”爆发后,德国总理下令消极抵抗。宣布不同法比占领当局合作。
    占领区矿工和铁路工人展开罢工或怠工斗争,所有经德国到法比的铁路和水路交通陷于瘫痪。
    “鲁尔危机”看似是危机,实则恰恰是机遇。由于协约国占领鲁尔区受挫,从而使双方走向了谈判桌,签订了《洛迦诺公约》,公约的缔结使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平等的地位,为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
    “三国协约”是何时成立的?
    “三国协约”是英法和俄三国在1907年签订,旨在互相谅解和互相支持的协议。
    第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本来实行的是“光荣独立”政策,不和任何国家建立军事联盟。但随着英国霸主地位的动摇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建立,英国开始积极寻求盟国。英国首先和日本建立同盟,想利用日本牵制俄国,但英国与日本同盟不能帮助英国对付德国。德国是英法的共同对手,出于同原因,英法于1904年4月8日签订《英法条约》。条约规定,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从而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调整了在其他殖民地的矛盾。
    日俄战争后,在英国看来,惨败后的俄国不那么可怕,而削弱了的俄国也希望有个强有力的同盟者。于是,1907年英俄又签订了协约。协约规定: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并允许英国代管阿富汗的外交,英国则声称不会变更这个国家的政治地位;尊重西藏的领土完整,不干涉它的内政,只可经过中国政府中介与它交涉;划定伊朗东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距离是中间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协约国集团最后形成了。
    协约国是以英国法国以及沙皇俄国为主的国家联盟。还包括南斯拉夫在内的弱小的欧(shubao.info)洲国家。它与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集团形成了第次世界大战的对立双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家,却和协约国起攻打同盟国。
    战后期,美国日本以及中国也相继加入了协约集团。俄国由于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了战争。
    1907年“三国协约”的签订,标志着欧(shubao.info)洲正式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为第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俄国的“失败起义”发生在哪年?
    俄国1905年革命,也被称为“1905年的失败起义”,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以反政府为目的的社会动乱事件。
    俄国“1905年的失败起义”发生原因是复杂的,包括社会制度的落后,对外战争失败以及民族矛盾等多个方面的原因。20世纪初的俄国虽然历经了“农奴制改革”,但仍旧(fqxs)是封建国家,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发展资本主义困难重重,资产阶级没有发展到具有足够影响力的规模,而是向资产阶级与劳动阶级两个极端发展,最终形成日益严重的阶级对立形势。
    此外,俄国经过个多世纪以来的领土扩张,形成了地跨欧(shubao.info)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国境内包括了众多民族,各民族除了与俄罗斯文化有差异外,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历史地沿或文化的各种冲突。
    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俄国原本在武器等多方面远优于日本,却以失败的结局告终,这引起了俄国人民对于沙皇的怀疑和不满,更成为1905年的失败起义的导火索。
    1905年5月2425日,各地地方自治会与市议会代表,齐聚在莫斯科召开了3场会议,会后通过了个决议案,要求成立个国家层级的议会。
    1905年12月,沙俄政府颁布了选举办法,限25岁以上男性国民为合格选民,并对不同的社会阶层选票,给以不同的权重,并决定第届国家杜马于1906年3月进行选举。
    1906年4月,沙俄政府颁布了帝国基本法,定义了政府架构,沙皇为绝对的领袖,限定了国家杜马的政治位阶。同时,政府主导新的土地改革政策,让农民更容易取得土地,目的是要建立个新农阶级,发挥保守安定的力量。
    对于“1905年俄国的失败起义”的评价,多持肯定态度。学者们致认为,正是有了这次革命事件,而让主张推翻沙皇帝国统治的社会主义人士,发现工人革命的可行性,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更创立了苏维埃组织,培养了许多的革命家,总体来说这是1917年俄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关键事件。
    伊朗革命持续了多长时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开明士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上层僧侣发动了场君主立宪活动,斗争持续了8个月,史称伊朗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即伊朗革命。
    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德黑兰等城市爆发了由僧侣领导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和罢工活动。群众要求召开会议,制定宪法。1906年8月,国王穆扎法尔丁·沙被迫同意召开第届议会,并把王权移交给王子穆罕默(zhaishuyuan.cc)德·阿里。同年,议会通过了伊朗历史上第部宪法。
    在此期间,许多城市建立了与地方政权相抗衡的民选委员会——恩楚明。在北方城市,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建立了称为穆扎希德为正义和革命斗争的战士的社会民主组织,要求给予人民自由和平等权利,并建立了支革命武装力量——费达依献身革命者部队。
    1907年12月,国王凭借沙俄支持,调集军队捣毁议会,旋被全国强大的护宪运动和各省开赴首都的费达依部队击败,被迫再次宣誓信守宪法。但到了1908年6月,国王又出尔反尔,以哥萨克旅为核心攻占议会大厦,逮捕议员,解散议会,杀害革命领袖和群众,立宪运动遭到挫折。但是革命政权不久又在大不里士重建,并向各地发展。
    .,/|
    第50章 近代史(22)
    1909年2月,国王派军队围困大不里士。俄军乘机以护侨为名侵入该城。腊什特的费达依部队于1909年夏向德黑兰进军,伊朗南部的巴赫蒂亚尔部落酋长在英国支持下也向德黑兰进发,同年7月两军会合后攻入城内。国王穆罕默(zhaishuyuan.cc)德·阿里逃入俄国使馆,于9月逃亡俄国。7月16日非常议会开会,宣布废黜国王,立14岁王子艾哈迈德为王,建立新政府。由于国库如洗,伊朗政府向英国和俄国举债。
    1911年7月,伊朗人民军依靠沙皇俄国的帮助在里海东南沿岸登陆,向德黑兰进军,但被革命的费达依部队和政府军击溃。
    此时,英国和俄国又分别派军队侵入伊朗南部和北部,镇压革命力量。伊朗反动派借此机会在德黑兰发动政变,于1911年12月派兵占领议会大厦,解散议会,恢复了卡扎尔王朝的专制统治。
    伊朗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原因是伊朗自身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并企图依靠外国力量来完成革命,这必然是不可能的。
    土耳其革命是半途而废的革命吗?
    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人发动并领导以反对封建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史称土耳其革命。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外国侵略势力过于强大,土耳其革命被迫半途而废。
    在20世纪初俄国1905年革命伊朗革命的影响下,安纳托利亚的人民运动马其顿的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的自由立宪运动汇合成股革命洪流。
    1907年萨洛尼卡成为青年土耳其党人活动的中心,并组建了统进步协会,协会决定采取包括武装斗争在内的各种手段,以根本改变现存制度,建立议会制。
    1908年7月3日,统进步协会以“自由平等博爱正义”为号召,宣布反对苏丹政府及外国瓜分阴谋,起义迅速席卷驻马其顿。不久,统进步协会就成马其顿地区的真正主人。7月23日义军开进萨洛尼卡,通电苏丹,限期恢复宪法,否则将进军伊斯坦布尔。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感到大势已去,被迫于24日宣布恢复宪法,重开国会。革命取得的初步胜利给人民带来了很大希望。
    但是,青年土耳其党人认为革命目的已经达到,满足于政府“监督者”的地位。
    苏丹及其政府安然无恙,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青年土耳其党人在革命后制定的纲领,只提出扞卫立宪政体扩大议会权利限制苏丹特权全体奥斯曼人在法律面前律平等等政治要求,以及发展商业工业农业的经济要求,对于革命面临的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斗争任务提不出切实可行的纲领。
    1909年4月13日凌晨,效忠于苏丹的首都第军团的部分士兵发动叛乱,取缔统进步协会。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满足了叛乱者的要求,撤换首相,并责令各省总督保护教法。萨洛尼卡的统进步协会立即组成了“行动军”,于4月23日抵达伊斯坦布尔,26日控制了全城,叛乱失败。
    4月27日,青年土耳其党人废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另立其弟穆罕默(zhaishuyuan.cc)德·赖希德为苏丹,成为穆罕默(zhaishuyuan.cc)德五世。从此,青年土耳其党人开始执政,并实行专制和中央集权政策,这标志着1908年~1909年土耳其的革命以失败结束。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中涌现出了哪两位农民领袖?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在1910年到1917年间,墨西哥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干涉和推翻封建压迫的革命。在革命过程中,涌现出了·萨帕塔和·比利亚这两位杰出的农民领袖。
    革命前夕,·迪亚斯依靠军队乡警队,进行恐怖独裁统治,残酷镇压资产阶级民主派及广大群众,工人罢工日益扩大,农民为夺取土地纷纷起义。
    1910年,迪亚斯在墨西哥总统大选中操纵选举。9月,迪亚斯再度当选总统。同年10月,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代表马德罗发表圣路易斯波托西计划,宣布此次总统选举无效,提出“土地归还以前主人”的主张,并号召举行全国起义。
    1910年11月,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很快席卷全国,·萨帕塔在莫雷洛斯州起义,·比利亚在奇瓦瓦州起义。
    1911年5月25日迪亚斯在广大群众举行游行示威的压力之下,被迫宣布辞职。
    10月,马德罗当选总统,但并未兑现对人民的承诺。萨帕塔于同年11月在莫雷洛斯州建立革命委员会,主张以革命手段夺取土地。1913年2月,·韦尔塔发动政变。3月,韦尔塔就任临时总统,实行独裁统治1913~1914年,代表资产阶级自由派地主利益的宪政主义者也组织军队,反对韦尔塔。1914年7月,韦尔塔被推翻。政权落入宪政主义者卡兰萨手中。
    卡兰萨上台后,拒绝了萨帕塔和比利亚提出的社会改革要求,国内阶级矛盾激化,进步发展成了大规模内战。萨帕塔和比利亚农民军在1914年12月开进首都。1916年3月,美国派军干涉革命,墨西哥人民坚决抵抗,1917年2月,美国不得不撤离。
    1915年1月,卡兰萨颁布了土地改革法。1916年年底,召开制宪会议,次年2月5日通过了部激进的资产阶级新宪法。
    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国内的独裁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为墨西哥进步发展民族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哪次战役开创了飞机参战的首例?
    1911年9月,意大利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为了争夺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今利比亚而发动了场战争,最终意大利获得了胜利。这场战役在军事航空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开创了使用飞机作战的首例。
    意大利为了争夺地中海霸权,向北非扩张,对奥斯曼的属地的黎波里直野心勃勃。1911年7月,摩洛哥危机爆发,这为意大利的进攻提供了有利时机。
    1911年9月28日,意大利政府借口其在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的利益受到侵犯,要求土耳其同意其进驻的黎波里,并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但遭到了拒绝。9月29日,意大利向土宣战,意土战争爆发。在飞机配合下,意大利军2万余人在的黎波里登陆并控制了沿岸地区,先后占领了的黎波里代尔纳班加西等地。11月,意宣布吞并的黎波里。
    1912年5月,意海军攻占了地中海沿岸的些岛屿。1912年7~10月,意大利进攻北非,与此同时,巴尔干战争即将爆发,土耳其被迫让步。1912年10月15日,两国在洛桑谈和,18日正式签订《意土和约》,意大利得到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的主权,并继续占有佐泽卡尼索斯群岛。
    在战争过程中,意军不仅使用飞机掩护军队登陆,还使用飞机向当地投撒了数千张传单,进行空中宣传的任务。皮亚扎上尉又首次尝试了利用固定在飞机上的照相机进行空中照相侦察。意军第二航空队队长马连戈上尉首次进行了30分钟的夜间侦察,又凭借固定在飞行帽上的手电筒,对土耳其营地进行了首次夜间轰炸。
    意土战争在军事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开创了飞机参战的首例。
    两次巴尔干战争是怎么回事?
    两次巴尔干战争是指在1912~1913年间,围绕着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属地问题而发生的两次战争。
    20世纪初,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已上升为这时期的主要矛盾。巴尔干地区是这些矛盾的汇合点。1912年3月,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订立盟约。8月,门的内哥罗也加入进来,四个巴尔干国家的反土同盟正式形成。
    1912年,为了反对土耳其控制,“巴尔干同盟”利用意土战争的时机向土耳其开战,第次巴尔干战争爆发。由于欧(shubao.info)洲列强不愿意看到因巴尔干问题而使自身的利益受损,同时还想试图趁机侵略扩张,于是纷纷干涉进来。
    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于10月22日向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进攻,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10月29日至11月3日,双方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军第四军被击溃。希海军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
    1912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发生政变,2月3日,巴尔干同盟重新对土开战。4月,双方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1913年5月,签订了《伦敦和约》,第次巴尔干战争至此结束。巴尔干人民实现了摆脱土耳其控制的愿望。
    第次巴尔干战争并没有使原有盟国之间的矛盾缓和,相反却进步激化。1913年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土耳其撕毁1913年《伦敦和约》,参与作战。
    8月10日,双方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战争结束。
    巴尔干战争进步激化了国际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军备竞赛,加速了第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巴塞尔宣言》是在什么时候发表的?
    1912年10月28日,社会党国际局在战前夕举行紧急会议,决定召开第二国际代表大会。1912年11月24~25日,第二国际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瑞士巴塞尔举行,来自22个国家的55名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通过了《国际局势和反对战争的统行动宣言》,即着名的《巴塞尔宣言》。
    20世纪初,国际局势异常紧张。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912年10月,巴尔干战争爆发了,第次世界大战有触即发之势。国际紧张局势在这年达到了顶峰。社会党国际局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了紧急会议,并决定提前召开国际局的第9次代表大会,向全世界宣布它通过的反战决议。
    1912年11月,大会在巴塞尔召开,讨论“国际局势和反对战争的统行动”这问题。与会的左派代表强烈呼吁人民制止战争,并指出利用战争的危险推翻资本主义的前景。经过讨论,大会致通过了《巴塞尔宣言》。这份宣言以反战为主要内容,分析了上届代表大会以来的国际局势,揭露了两大帝国主义集团正在疯狂地备战,提醒各国社会党警惕它们发动世界战争的阴谋,号召各国社会党采取切必要手段反对战争,如果战争旦爆发,那么便利用战争去促进社会革命。
    《巴塞尔宣言》还为不同国家的社会党规定了具体的任务和策略,支持俄国工人的抗议罢工,并认为德法英三国工人在国际活动中肩负重任,这些国家的工人应迫使本国政府不对巴尔干的混乱局面进行干涉,并严格遵守中立;宣言指出,欧(shubao.info)洲和平的最大威胁是英德的敌对态度,号召两国社会党人缔结限制海军军备和废除海上捕获权的协定,以缓和德国与英法之间的敌对状态,消除对世界和平的最严重的威胁;宣言最后警告各国政府:如果它们胆敢发动战争,等待它们的将是普法战争引起的巴黎公社革命和日俄战争唤起的俄国革命的命运。
    第二国际各国党的多数领导人虽然口头上赞成宣言,但在战争爆发的攸关之时,他们却公开背叛宣言,公然背叛工人阶级,追随本国的资产阶级,堕落为帝国主义战争的支持者。
    “麦克马洪线”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1913年10月~1914年7月,英国殖民者炮制了干涉中国内政策划西藏独立的阴谋会议,会议在印度的西姆拉召开,史称“西姆拉会议”。会上,英方代表麦克马洪提出了划分中国内地和西藏地区的“麦克马洪线”,这成为今后百余年间遗留在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的由头。
    ..。小说天堂
    第51章 近代史(23)
    19世纪中叶,英国在控制了整个印度之后,力图攫取青藏高原,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1888年和1903年,英殖民者两次发动了侵略西藏的战争。1904年攻陷拉萨,迫使清政府和拉萨地方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拉萨条约》,实际上宣告西藏为英国的殖民地。
    1913年10月~1914年7月,中国中央政府的代表西藏宣抚使陈贻范,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十三世达赖特使伦钦夏托拉,英国政府代表英印殖民政府外交政务秘书·麦克马洪在在印度的西姆拉召开会议。麦克马洪出于策划西藏独立的目的,在会议期间提出“中藏边境事宜”,即划分“内藏”“外藏”和中国内地与西藏之间的界线问题。
    会议休息期间,麦克马洪和伦钦夏托拉私自商讨中印东段边界走向问题。麦克马洪提出条边界线,画在比例为1英寸等于8英里的地图上。伦钦夏托拉在1914年3月24日,背着中国中央政府的代表在德里同麦克马洪秘密换文,接受了麦克马洪提出的上述边界线。
    麦克马洪在会议上准备了份备有附图的条约草案,将中印边界东段边界线悄悄向北推移约96公里,该线西起不丹边境,向东延伸,在中印东段边境地区,把历来属于中国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划归英属印度,实际上是用秘密换文中的“麦克马洪线”取代了中印东段边界的传统习惯线。
    7月3日,英国在中国政府的反对声中,悍令麦克马洪代表英国与夏札·班觉多吉在《西姆拉条约》上签字,中方拒不承认条约内容。西姆拉会议未能产生任何正式条约,是次失败的会议,麦克马洪线也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但却成了困扰在中印两国之间的历史问题。
    被称为“政界校长”的美国总统是谁?
    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28任总统,他在执政期间取代罗斯福成为进步主义改革旗手,大力推行改革。他以其颠覆性的政治观点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野后,威尔逊获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为是“政界校长”。
    威尔逊出生于弗吉尼亚州,1910年当选为新泽西州州长,1912年击败西奥多·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1916年,威尔逊获得连任,当时正值第次世界大战,威尔逊政府执行避战政策,战争后期,为了使美国攫取更多利益,便参与到战争中去。
    威尔逊是西方行政学的创始人。他的行政组织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第,明确行政组织的职能任务和范围;第二,改进政府机关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方法;第三,行政组织应成为公众信赖的机关。
    威尔逊的政治理念具有理想主义的特点。首先,他相信人性可以改造。威尔逊认为组成社会体系的人的根源是可以被转变的,这学术思想来源于启蒙运动时期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人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克服固有的缺点而日臻高尚,人类社会也将藉此走向文明。
    其次,威尔逊认为作为国家组成部分的人民可以达成谅解,用和谐的眼光去看待各自的矛盾,并在友好的气氛中解决各自的矛盾,而作为国家政权操纵者的政府官员则可以良好地协调这种意愿,从而化解矛盾,避免战争。
    再次,威尔逊认为“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是非零和的”,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合作与协调等手段来解决矛盾规避冲突和战争从而实现双赢。最后,他指出应该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联合国实质上就是以威尔逊倡导的国际联盟为蓝本建立起来的。
    威尔逊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否认了大国之间扩张军力的理性,并对大国之间的军事扩张造成的不信任提出了强烈的抨击,他的观点毫无疑问是具有颠覆性的,对人类历史的进步指出了方向。
    第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哪事件?
    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塞尔维亚国庆日被枪杀,这就是历史上的“萨拉热窝事件”。这次事件成为了第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波斯尼亚作特别访问。奥地利于6年前吞并了这块土地,当地人民对他充满了仇恨,刺杀他的阴谋正在酝酿着。“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于6月28日清晨,便在斐迪南大公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检阅军事演习之后,斐迪南夫妇在上午10时左右,进入萨拉热窝城。第个暗杀者在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时没能动手,因为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掷出枚炸弹,但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亚的女侍。第次刺杀失败了。
    斐迪南夫妇的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在稍事休息之后,斐迪南大公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然而,司机在去医院的途中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普。普林西普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被离他不远处的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就在这瞬间,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刚好赶到这里的,挥手猛的拳将警察打倒在地。普林西普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命呜呼。普林西普当场被捕后死在狱中,米哈伊洛趁机逃离了现场。
    第次世界大战在此事件之前已经箭在弦上,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在19世纪末已经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只是拉响了战的导火线。
    第次世界大战历经多长时间?
    “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第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从1914年7月开始,战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shubao.info)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的战争开始了。
    第次世界大战是欧(shubao.info)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
    战前夕,摩洛哥危机第次的巴尔干战争波斯尼亚事件等都加速了战的爆发。但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9世纪末期,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的对立局面已经形成。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br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