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第 19 部分阅读

    行政院。此后各地起义迅速发展,并很快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广大地区。1859年,经过近两年的浴血奋战,起义最终失败。
    总结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方面是因为封建王公和地主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站在英国殖民者边,竭力阻止自己所在的地区爆发起义,并且他们还从兵力财力上支持英国统治者来限制起义的扩展。这样,英国殖民者便有了喘息之地,同时以未起义地区为基地继续镇压起义军。另方面,领导起义的封建主本身有很大阶级局限性,无力担当领导起义的重任。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从国内来说,这次起义提高了广大印度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大量反英斗争的英雄事迹流传下来,在群众中埋下了革命种子,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恢复印度的独立的思想第次被提出并迅速传播到民间。这次起义也成为日后推动印度民族运动发展和走向胜利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其次,从国际影响来看,方面在起义中,英国被迫将原派往中国的侵略军半路改派向印度,这样就延缓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亚洲的速度;另方面,它和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伊朗巴布教徒起义日本明治维新起构成了亚洲革命风暴,显示了亚洲人民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日本“尊王攘夷运动”的结果如何?
    尊王攘夷运动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政治运动,最终这次运动弱化的“攘夷”,向武装倒幕转化,成为日后明治维新的动力。
    当时,日本幕藩体制危机严重,又面临外来侵略,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国内要求改革幕政的“尊王论”和主张排斥外夷的“攘夷论”相结合,形成尊王攘夷运动。
    19世纪50年代,日本还在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是个落后的封建国家。
    1853年6月3日,美国军舰叩关,要求日本打开国门。1854年1月16日,美国又强迫日本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以此为契机,俄英荷等国相继与日本签署同样的条约,之后,日本闭关锁国体制崩溃。
    1858年7月,幕府大老井伊直弼1815~1860年在帝国主义的逼迫下,与美国签订了《日本国美利坚合众国修好通商条约》。此举引起了主张攘夷的某些藩主和志士的强烈不满,他们通过与幕府有矛盾的公卿策动天皇下诏,拒不批准签约,鼓吹尊王攘夷。8月4日,天皇下诏,不批准签约。
    9月5日,英美法荷四国联合舰队再次进攻下关,长州藩在内外夹攻下失败,向幕府屈服,保守势力重新掌握藩政,高杉晋作等被迫逃亡。斗争的失利使尊王攘夷派重新考虑战略。1865年春,高杉晋作再度举兵,不再提攘夷,只是要求倒幕。
    1858年10月至1859年,大批尊王攘夷派志士被幕府逮捕或是追杀,并造成了安政大狱和樱田门外事变。
    这次起义虽然最终没有完成“攘夷”的任务,但它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首先,这次运动在定程度上打击了幕府的统治,成为明治维新的动力;其次,起义虽然没有将侵略者赶出国门,但是也因此日本开始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此后,日本与世界逐渐连成体,政治经济迅速发展。
    是谁说“不能把人类钉在黄金的十字架上”?
    布赖恩1896年参加美国总统竞选,并在芝加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鄙薄黄金就是货币唯坚实后盾的观点的演说。演说的结尾布赖恩激|情地说:“你们不能把人类钉在黄金的十字架上。”这句话很快成为着名的警句。
    ··布赖恩是美国政治家民主党和平民党领袖,他于1860年3月19日出生在伊利诺伊州塞勒姆。21岁毕业于伊利诺伊学院。1883~1887年当律师。
    1890~1895年当选为民主党参议员。1894~1896年任奥马哈《世界先驱报》主编。
    1896年7月8日,布赖恩被民主党及共和党银币自由铸造派提名为总统候选人。
    他发表了着名的“黄金十字架演说”。被他的观点打动的选民提名布赖恩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出了以金银复本位制为美国的财政政策的政纲。后来布赖恩在多次演讲中强调了他关于美国黄金地位的思想,但是在竞选中被·麦金利击败。同年,在美西战争中布赖恩担任内布拉斯加志愿军团长。1900年布赖恩第二次参加总统竞选,并以反帝国主义反托拉斯为政纲,结果再度为麦金利所败。1908年布赖恩在竞选中又落选。
    1912年··威尔逊在他的积极帮助竞选成功,于是威尔逊于1913年任命布赖恩为国务卿。他在职的最初两年,在内外政策上与威尔逊意见基本致,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1915年6月8日,威尔逊向德国发出抗议击沉“卢西坦尼亚”号客轮的照会,由于布赖恩在对德和战问题上与威尔逊政见不合,辞去国务卿职务。在第次世界大战期间,布赖恩公开宣称自己是个和平主义者。但在美国参战后,他仍然支持政府的对外政策。
    1925年7月26日,他在田纳西州戴顿突然去世。
    俄国历史上的个重大转折点是什么?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沙皇专制统治,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防止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缓和矛盾,1861年沙皇实行了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个重大转折点,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俄国在19世纪上半叶的时代特征是资本主义经济上升和农奴制经济衰落。资本主义在俄国虽然有了定发展,然而俄国却依然是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shubao.info)国家。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度的腐朽性,更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
    1861年开始的农奴制改革,实质上是政府对农民土地财物和金钱的次大掠夺,导致农民在改革后无力独立经营,成为“对分制农民”:有的外出做工人;有的向地主商人告贷,做零工。农民从人身依附于地主转变成为在经济上依附于地主,说明农奴制残余被保存下来。所以,改革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农民暴动和马蚤乱事件有增无已。
    1861年的改革,使上层建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沙皇绝对专制的封建君主制的基本实质并没有改变。“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前进的步”,方面要求资产阶级的发展不危害到沙皇统治,另方面又要求沙皇政府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政策,这就是沙皇统治与资产阶级利益的结合点。
    这次改革由于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拥有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资源,扩大了国内商品销售市场。地主经济经过改革后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经营。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项重要来源则成为巨额赎金。因此,1861年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历史上的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俄国由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个重大转折点,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同时,1861年改革是次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美国史上哪次战争使黑奴看到了解放的曙光?
    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和美利坚联盟国。南北战争后,黑人奴隶制度被取消,黑奴终于看到了解放的曙光。
    远在殖民时期,奴隶制就引起了激烈争论,它使北美这块土地上的政治不得安宁。
    美国是自由社会,必须有套为奴隶制开脱的理论;作为种制度,奴隶制使人们在道义上感到难堪。争论的焦点是,这些被奴役的人与其他人有着巨大差别,以致美国的立国原则和理想不适合他们。虽然这是种为奴隶制开脱的种族主义理论,但它使人们感到,解放奴隶废除奴隶制是问题的开始。
    南北方不断激化的利益冲突是美国内战的主要原因。美国独立以后,美国领土不断扩张,北方工商业资本主义和南部种植园经济走向了不同的经济道路。然而,南北矛盾越来越尖锐。对西部新拓展土地的争夺和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成为了双方的矛盾。
    双方对西部土地的争夺除了经济原因还在于希望增加自己在国会的议席,进而影响联邦政府的政策。南方奴隶主采用奴隶制方式,占用了大批劳动力,而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却需要大量廉价的“自由的”雇佣劳动力。到19世纪中期,南北矛盾集中表现在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矛盾的不断激化,导致了美国内战。
    内战原因不仅是因为奴隶制度,还由于不同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导致价值观点不同,战争爆发深层次原因是围绕国家的统和分裂。
    林肯认为在国家分裂面前,奴隶制的存废是不重要的,而导致国家分裂的原因除了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以外就是南北方是两个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不同的经济制度。
    美国南北战争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黑人奴隶制度被取消,为资本主义的进步发展扫除了障碍,使美国的经济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赶上和超过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的哪两项法案使美国内战有了转机?
    1863年1月1日,两份法案相继在美国北方颁布,它们就是《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林肯政府颁布这两份法案,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解放黑奴宣言》在当时击溃南部叛军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它颁布的那天起,大量奴隶如同看见了道曙光,相继逃出南方种植园,加入北军,北军赢得了更多的群众基础,也在定程度上破坏了南军的统治。它为战后100多年内黑人争取平等的斗争作了精神支柱。
    《宅地法》使美国的东西差异有所改变,在当时为北军赢得了更多的群众基础。
    但在战后,美国的西部因它渐渐开始发生变化。这片沉寂的土地上很快就拥有了城市公路桥梁洛杉矶旧(fqxs)金山拉斯韦加斯个又个熟悉的名字,就在美国西部相继出现。看见它们繁荣的今天,或许没有多少人想过,它们曾经只是片荒地。
    这两项法案也象征着北方人民战争目的的改变,代表个迈向废除全联邦奴隶制度的重要阶段。有些黑奴因宣言而立即重获自由,在联邦边际线脱逃且为联邦军队称作“战争违禁品”的黑奴被带到走私管制营区;当宣言生效后,他们在半夜被告知可以自由离开。
    而对邦联而言,这些黑奴负责生产和存备食粮修复铁路在农田与工场中做工运输船只挖矿建筑防御工事以及从事看护工作和般劳工。为了激发邦联内部黑奴们的不满,数以百万份的《解放黑奴宣言》在联邦占领的邦联属地流传。而且如同期望般,此消息透过口传方式迅速散播,并燃起人们对自由的希冀和造成大众的混乱,以及鼓励许多黑奴起身脱逃。
    在国际上此宣言使他国民意转而支持联邦终结奴隶制度的承诺。这种转变粉碎了邦联政府获取他国官方承认的希望,特别是英国方面。亨利·亚当斯说:“《解放黑奴宣言》比我们之前的胜仗与外交策略做得更多。”
    土地改革运动,在本质上是小资产阶级的土地平分运动。“宅地法”是个具有进步意义的要求,在美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是解决西部土地问题最民主的方式,它的实现,有力地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印度的哪位作家被称为“诗圣”?
    泰戈尔是印度着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具有巨大的世界影响。泰戈尔以诗人着称,创作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小}{说}{天}{堂
    第45章 近代史(17)
    泰戈尔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曾赴英国学习文学和音乐,十余次周游列国,与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大批世界名人多有交往,毕生致力于东西文明的交流和协调。
    他是着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作曲家和画家,同时还是位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泰戈尔以诗歌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的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
    泰戈尔是中国读者心目中最具地位的外国作家之,只有莎士比亚人能与其匹敌。1924年,泰戈尔应孙中山先生之邀访华,“泰戈尔热”进入高嘲。他在徐志摩家乡时,“观者如堵,各校学生数百名齐奏歌乐,群向行礼,颇极时之盛。”他会见了梁启超沈钧儒梅兰芳梁漱溟齐白石溥仪等各界名流。1956年,周恩来总理回忆时说:“泰戈尔是对世界文学作出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他熏陶了批中国最有才华的诗人和作家,其中郭沫若冰心受到的影响最深。
    他的作品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大多描写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泰戈尔还是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画家。他生共创作了二千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他创作的《人民的意志》在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德意志统运动中哪次战争被称为“七周战争”?
    普奥战争发生于1866年,是普鲁士为争夺统德意志领导权对奥地利进行的战争,是近代战争史上发生在中欧(shubao.info)地区的场着名战争。由于战争只延续了7个星期,故又称“七周战争”。
    1862年,奥托·冯·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的首相。他凭着普丹战争的胜利,俾斯麦唤起德国人的民族意识。
    普鲁士利用同意大利及北德的些中小邦国的结盟,将部分奥军吸引到南部战场,北部的普鲁士军队在短时间内控制了整个北德意志。普军接连在萨多瓦和柯尼希格雷茨大败奥军。战败的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次年成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并通过联邦宪法,为实现德意志统准备了条件。
    1864年,普奥联军打败丹麦,迫其放弃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主权要求并承认由普奥共管。普鲁士为发动对奥战争,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法俄中立并与意大利结盟。1866年6月,普鲁士为挑起战争,以有权共同占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为由,从而出兵奥地利控制的荷尔斯泰因。
    战争在西北德意志意大利和波希米亚三个战场展开,主战场在波希米亚。6月中旬,普军美因河军团约5万人侵入汉诺威,27至29日在朗根萨尔察击败汉诺威军,迫其投降。20日,意大利对奥宣战并发起进攻,牵制奥军部分兵力。下旬,普军兵分三路进攻波希米亚,第3军团攻占德累斯顿后与第1军团会合,缓慢通过波希米亚山隘;第2军团则从布里格向明兴格雷茨东北方向进攻。27至30日,普军在明兴格雷茨和纳霍德附近击退奥军和萨克森军队。7月3日,奥军在萨多瓦之战中遭惨败。
    7月26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签订《布拉格和约》。条约规定,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成立,为实现德意志统准备了条件。
    普奥战争的经验对后来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和指挥作战具有深远影响。
    奥匈帝国是什么时候解体的?
    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奥地利帝国在意大利的势力被削弱。1866年爆发了普奥战争,它因此被迫退出德意志邦联,而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十分不满。为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谈判,寻求解决方案。些政府官员建议建立个联邦国家。匈牙利贵族最终接受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于是,在两国的折衷下,奥匈二元帝国正式建立。
    后来爆发了第次世界大战,战事对同盟国十分不利。这个时候,奥匈帝国内的少数民族领导人已经开始谋求自己的利益。随着协约国的节节胜利,他们越发地想要脱离帝国。后来,随着经济停止发展,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群众对这个国家愈加失去了信心。奥匈帝国已经丧失了联合众民族的能力,为此,社会主义者气愤之下接受了协约国所宣扬的民族主义。
    对战胜国来说,根据伍德鲁·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奥匈帝国必然会被分裂成众多的民族国家。但很多人都认为奥匈帝国的分裂会让这个地区变得更加混乱,而无法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
    1918年10月28日,捷克第个宣布独立,其次是匈牙利。而南部的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了以后的南斯拉夫。特兰西瓦尼亚的多数地区加入了罗马尼亚,其中包括很多匈牙利少数民族。战胜国承认了这些新的边界,大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政治地图。
    再后来,随着系列条约的签订,保障了这些边界的合法性。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驱逐。
    1918年9月和10月,许多地区陆续宣布独立。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了停战协议,奥匈帝国就此终止。
    谁被称为美国“黑人的个最伟大的代言人”?
    美国历史上诞生过位伟大的黑人运动领袖,他就是威廉·爱得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美共领袖威廉·福斯特曾称他是“黑人的个最伟大的代言人”,是“黑人的新的杰出领袖”。
    杜波依斯于1868年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大巴灵顿,毕业于菲斯克大学,还获得过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1903年写了着名的《黑人的灵魂》书。杜波伊斯在书中预言:“20世纪的问题是种族歧视下的肤色界线问题。”杜波依斯还就布克··
    华盛顿对黑人进行工艺教育的主张进行批判,其分歧在于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最有效地使黑人从贫困中摆脱出来,获得平等。杜波依斯曾于1909年参与创建了全国有色人种协会。但是他发现当时的社会科学还不足以对抗歧视黑人的法律,所以后来转向政治活动,目的是引导公众舆论。
    1910年至1934年期间,杜波伊斯直担任全国有色人种协会会刊《危机》的主编。
    他带领黑人开展运动,维护黑人的利益,他主张:黑人中“有才能的十分之”应该接受大学教育,让他们成为黑人种族的领袖。杜波依斯还用“双重意识”来解释白人带给美国黑人内心的冲突,用“面纱”来比喻黑白人种间的隔阂。19世纪90年代起,杜波依斯就投身于美国和非洲黑人的解放运动,是泛非运动的创始人。他在黑人解放运动中,直坚持进行积极斗争,反对妥协投降。
    杜波依斯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也十分支持。他曾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福利会筹募基金。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信给宋庆龄,为中国在世界上“升到应有的地位”而“满心欢喜”,称中国为“真正的兄弟”。他还分别在1959年和1962年间两次访问中国。1961年,杜波依斯加入了美国共产党;后应加纳总统的邀请,迁居加纳,从此入加纳国籍,并主持编纂《非洲大百科全书》。
    杜波依斯于1963年8月27日病逝,他不愧为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黑人知识分子。
    被称为印度“圣雄”的是谁?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被人们尊称为“圣雄”甘地。
    甘地是现代印度的“国父”,他不仅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还是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鼓舞着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争取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甘地1869年出生于西印度波尔班达尔贵族家庭。年轻时曾经在英国攻读法律,1891年回国,后在南非家公司做法律顾问。1894年他首次在南非纳塔尔省组织印度侨民投入反对南非当局种族歧视的斗争中提出非暴力的口号。他发起并领导了闻名世界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即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其中包括手纺车运动,目的是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让印度摆脱了英国的统治。这也鼓舞了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起来为国家独立而奋斗。
    战爆发后,甘地在印度各地周游,领导了“坚持真理运动”。后来在二战期间,发动了要求英国“撤离印度”的运动,结果被镇压。印度独立后,甘地还号召人民团结致结束教派的流血冲突。
    他生参与创办和主编了四种刊物,还主要着有《印度自治》《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等作品。
    “圣雄”甘地被誉为印度“国父”,是他带领印度人民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向着国家独立前进,他是印度人民反英统治的精神领袖。
    1948年1月30日“圣雄”甘地在德里作晚祷时,不幸被印度教极右分子开枪暗杀,享年79岁。后来,人们将其生日10月2日定为甘地纪念日,这既是国际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纪念日,也是印度的国家法定假日。
    普法战争是哪个国家首先发动的?
    普法战争是发生在1870年7月19日的场普鲁士王国与法国之间的战争,是由法国首先发动的,也称为“德法战争”。
    普法战争方面是为了统德意志,另方面是普鲁士王国为了同法国争夺欧(shubao.info)洲大陆霸权而引发的战争。1870年7月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世的亲属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的邀请到西班牙去继承王位。法国担心普西联合对法国不利,所以极力反对,并于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之后,法国立刻编成莱茵军团,集结在法德边境地带。莱茵军团由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勒布夫为总参谋长,共八个军,大约有22万人。法国先发制人,夺取了法兰克福,以此威逼普鲁士屈服;而普军亦集结了三个军团,由威廉世为总司令,毛奇为总参谋长,共47万人,计划以优势兵力,集中向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进攻,将法军击溃在边境地带后,继续进攻巴黎,逼使法国投降。
    普法战争以法军于1870年8月2日在萨尔布吕肯地区向普军进攻为开端。但是,8月4日时,普军已经顺利击溃法军,转而进入反攻阶段,法军被逼退回国境,转入防御。9月1日至9月2日,普法两军在色当进行决定性的大战,也就是色当会战。9月1日下午,拿破仑三世被迫于下午4时半派人呈信威廉世,表明愿意“将他的佩剑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仑三世正式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
    在这场战争中,法军共损失了12.4万人,而普军仅损失了9000多人。普法战争直接促使了巴黎公社的建立,极大地延缓了法国经济的发展。普法战争后,普鲁士打败法国,从而排除了法国对普鲁士统的干扰。
    普法战争使德国最终完成政治上的统,并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改变了国际格局。此后,德国地位上升,法国地位下降,其间各国形成的种种矛盾最终导致第次世界大战爆发。
    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是谁?
    列宁是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名字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只是他的别名。
    列宁是着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位领导人。列宁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他的父亲是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被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
    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后来,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
    和普列汉诺夫的着作。并于1892年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还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写下《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的着作。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不久后他再次被捕入狱,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他开始使用“列宁”作为笔名,写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书。
    1900年2月,列宁在德国创办了第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
    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诞生。
    1905年11月,列宁直接领导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后,列宁开始了第二次流亡生活,并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着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列宁返回俄国,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其后又领导人们恢复了俄国经济。
    列宁晚年在病中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及信件。后于1924年1月21日不幸去世,终年54岁。世人将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亚齐战争发生在什么时候?
    亚齐战争是发生于1873~1903年的场印度尼西亚的亚齐人民同荷兰殖民侵略者进行的战争。
    19世纪以来,英荷殖民势力为控制马六甲海峡在亚齐角逐,因其位于苏门答腊岛西端,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1871年英荷双方签订协约,规定:英国发表声明认可荷兰有权在苏门达腊“自由行动”,而荷兰承认英国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有平等贸易的权利。
    1873年3月,荷兰派战舰侵入亚齐,从而挑起了亚齐战争。荷军占领其首都大亚齐和王宫,亚齐素丹马赫迈德·沙不得不撤往山区,后来病故。之后亚齐地方封建主拥立了新的素丹,领导亚齐人民继续开展抵抗侵略斗争。
    19世纪80年代后,亚齐着名伊斯兰教领袖杜固·乌玛和杜固·蒂罗等人,以保卫伊斯兰教赶出入侵的异教徒为口号,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抗荷“圣战”,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军。1881年,荷兰殖民政府宣布亚齐战争已经结束,但实际上荷兰军队仅控制了交通干线,亚齐战争处于相持阶段。荷兰殖民者已耗费上亿盾的军费,这时,亚齐人民掀起了抗荷斗争的新高嘲。
    /...
    第46章 近代史(18)
    1894年后,荷兰殖民者采用新策略。军事上,采取固守防线的战术,调集重兵,全面讨伐;政治上,拉拢世俗的王公贵族,宣布政府将保留王公贵族的继承权和原有称号,孤立打击伊斯兰教首领。以此来削弱起义军的势力。
    在杜固·乌玛牺牲后,反荷斗争进入低潮。1903年,亚齐素丹被捕,被迫接受荷兰的统治,宣布承认亚齐主权属于荷兰,而些抗荷首领也陆续投降,亚齐人民大规模的抗荷斗争就此停止。之后,荷兰殖民政府再次宣布亚齐主权归属荷兰。
    到了1904年,亚齐人民抗荷游击战争再次兴起,游击战争直持续到了1912年,但是却十分分散。总的来说,亚齐战争是因为荷兰入侵亚齐而引发的,所以,从战争性质上来说,亚齐人民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俄土战争”发生在什么时候?
    “俄土战争”是指17~19世纪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进行的系列战争。这次战争前后共长达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发生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1次。
    第次“俄土战争”发生于1676~1681年。引起战争的原因是:在乌克兰同俄国重新合并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却入侵乌克兰。第二次“俄土战争”发生于1686~1700年,这次战争是俄国反对奥斯曼帝国侵略斗争的延续。1710年第三次“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彼得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鞑靼军队的重重重围中,最终以土耳其的胜利告终。1735年俄国向土耳其宣战,第四次俄土战争爆发,这次战争的目的是夺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岛。
    1768~1774年第五次“俄土战争”是由于奥斯曼帝国侵略俄国并反对俄国在波兰扩大势力而引起的。1787~1792年的第六次“俄土战争”是由于土耳其推行复仇计划而引起的。土耳其希望俄国归还克里木,并承认格鲁吉亚是土耳其属地,授权土耳其检查通过海峡的俄国商船,俄国拒绝却了这要求,导致战争形成。1806~1812年的第七次“俄土战争”是土耳其在拿破仑世的支持下发动的。1828~1829年的第八次“俄士战争”是因为欧(shubao.info)洲列强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地的斗争所引起的,就是克里木战争。
    1853年俄国借口“圣地”问题,发动了第九次“俄土战争”。发生在1887~1888年期间的是第十次俄土战争,这是俄土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
    第次世界大战则被认为是第11次“俄土战争”。俄国同英法结盟,谋取君士坦丁堡,但先是英法联军在加里波利溃败,损失50万;1917年俄国又因为战争而崩溃,土耳其军趁机攻下整个高加索,还进军南俄草原。这次土耳其大获全胜,但他自身离灭亡也不远了!
    在俄土战争中,俄国四败七胜。疆域得以扩大,南部边界伸展到黑海,西部边界推进到普特河,东部边界越过高加索山脉。但战争使其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已经远远落后于欧(shubao.info)洲资本主义国家。
    “德奥同盟”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德奥同盟”意指“两国同盟”,也称为“奥德同盟”,是1879年10月7日德国与奥匈签订的条约。双方承诺在任何方被俄罗斯袭击时另方会相助;如果攻击者是另个欧(shubao.info)洲国家,另方则必须保证中立。
    1879年10月建立的“德奥同盟”是在德俄关系恶化的形势下,德国为了维护普法战争结束后对自己有利的欧(shubao.info)洲格局而同奥地利签订的双边条约。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德国首相俾斯麦希望表现出国家爱好和平让欧(shubao.info)洲维持现状的形象,以保证德国能和平扩张。但是,1878年“俄土战争”结束时,俄罗斯打败了奥斯曼帝国,并借着《圣斯特凡诺条约》企图在巴尔干建立大保加利亚,以便于进步扩张。虽然奥匈与俄罗斯是三帝同盟的成员,但因为此事件而产生怨恨。德国也是成员国,并为此想修补奥俄关系。
    于是,俾斯麦召开“柏林会议”,邀请欧(shubao.info)洲列强共同解决巴尔干问题。会后达成的《柏林条约》,使俄罗斯失去大部分在《圣斯特凡诺条约》的所得,并让奥匈帝国管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虽然俾斯麦在这次会议中扮演诚实的掮客之角色,但德俄关系仍然每况愈下。俄国认为自己在“俄土战争中”损失非常严重,就是被德国出卖导致的,最后还要眼巴巴看着竞争者奥匈坐收渔人之利。
    因为这些原因,第次三帝同盟瓦解。于是,德国跟奥匈帝国秘密结盟,视俄国为假想敌,但另方面,俾斯麦仍然希望与俄国交好。1883年,德奥俄三国再次结盟第二次三帝同盟,但同盟在1887年因保加利亚危机而破裂。俾斯麦最后在1887年企图以《再保险条约》拉拢俄国。1890年,已经登基两年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主政,并逼迫俾斯麦辞职,威廉二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他废除了《再保险条约》,专注于维持与奥地利和意大利的“三国同盟”。
    “德奥同盟”从1879年开始,直到1918年第次世界大战结束,双方都以战败投降结束。
    法国工人运动中第个无产阶级政党何时成立?
    法国工人党是法国工人运动中第个无产阶级政党。经盖德和拉法格倡议,在1879年马赛举行的法国全国工人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成立法国工人党的决议。1880年《勒阿弗尔纲领》的出台,标志着法国工人党正式成立。
    法国工人党的领导人有盖德拉法格德维尔等,被称为“盖德派”或“马克思派”。
    1880年盖德拉法格起制订并在勒阿弗尔党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党的纲领,称为《勒阿弗尔纲领》。纲领的理论部分是由马克思口授。在1882年9月召开的圣艾蒂安党代表大会上,以盖德为首的“盖德派”与以布鲁斯为首的“可能派”公开分裂,可能派改名为“法国社会主义工人联合会”。“盖德派”保留工人党的名称。
    1889年,法国工人党参加了筹建第二国际的工作。在7月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盖德和拉法格入选大会主席团。法国工人党支持和领导了法国工人的几次大罢工,其中包括1886年维卡尔维斯煤矿工人罢工1891年弗来米工人罢工1892年卡尔莫矿区政治罢工。在1893年的议会选举中工人党取得了很多的票数。此后,工人党更加注重议会斗争,丧失原则。在布朗热事件和德雷福斯案件中,采取不干涉的中立态度。1899年以后,围绕社会党人米勒兰加入内阁问题法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展开激烈争论。盖德等人批判米勒兰的行为是和资产阶级同流合污;但是,饶勒斯则赞同米勒兰入阁,并认为这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可喜成就。这场争论最终导致工人党组织上的分裂。1901年盖德派和布朗基派联合建立了“法国社会党”。1902年,饶勒斯和可能派组成“法兰西社会党”。1905年又与法国社会党合并为统社会党,即工人国际法国支部。
    法国工人党成立后,积极支持工会运动,领导罢工斗争;传播马克思主义,主张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反对民族沙文主义和殖民扩张,在法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你知道苏联党和国家早期领导人捷尔任斯基吗?
    1877年9月11日,捷尔任斯基出生于俄属波兰维尔诺省今明斯克州斯托耳勃齐区奥希米扬内县捷尔任诺沃小庄园里的个贵族的家庭,是犹太人。
    1894年秋,他加入维尔诺社会民主主义小组。1895年秋,他加入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参加该党的国际主义左翼,并带领维尔诺手工业和工厂徒工小组。189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