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第 18 部分阅读

    争夺海峡的斗争。
    1853年俄土战争发生,英法联合舰队径直通过海峡进入黑海,克里木战争爆发。
    1856年3月底战争结束,交战双方缔结《巴黎和约》,条约规定,黑海为中立区,禁止切外国军舰出入两海峡,俄国和土耳其不得在黑海保有6艘以上800吨的轮船及4艘以上200吨的船只,双方均不能在海岸设置要塞。
    1870年10月30日,俄国政府充分利用普法战争以及法国战败的有利时机,向上述《巴黎和约》签字国发出通告:宣布条约中对俄国在黑海驻扎舰队的限制以及关于把黑海设为中立区的条款失效。英国等西方列强被迫让步,俄国又重新赢得在黑海地区的优越地位。
    1871年3月13日,俄土德奥匈英意法7国又在伦敦签订个公约。
    公约取消了《巴黎和约》所规定的黑海中立条款,再次确定了封闭海峡禁止外国军舰通行的原则,并同意土耳其有权在和平时期对友好和同盟国家的军舰开放海峡。
    这个条约是第个对海峡制度作出国际规定的多边条约,它实际上废除了沙俄在黑海地区的特权。1878年柏林会议再次确认《巴黎和约》和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
    关于海峡制度的决定仍然有效。
    哥伦比亚保守党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哥伦比亚保守党是哥伦比亚两大政党之,成立于1842年,历史上曾代表农牧业主教会和大资产阶级利益;哥伦比亚保守党在革命战争期间为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和成立哥伦比亚做出了突出贡献。
    哥伦比亚保守党与自由党轮流控制哥伦比亚的政治局面。保守党在19世纪时期多次掌握执政权。1930年因党组织内部发生分裂而在总统大选中失败,于1946年重新掌权。在20世纪中期保守党和自由党废除军事独裁制度,并且分享总统任期。
    .。..
    第42章 近代史(14)
    保守党与自由党之间既有冲突又有合作。1948年4月9日自由党左翼领袖··盖坦遭到谋杀,保守党和自由党发生内战,并导致人民武装起义。1949年11月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次年··戈麦斯·卡斯特罗出任总统。他在位期间实行亲美独裁政策,镇压农民运动,并派军参加美国发动的侵略朝鲜的战争。1953年,武装部队司令·罗哈斯·皮尼利亚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卡斯特罗的独裁统治。
    1957年保守党与自由党达成协议,双方决定建立全国统阵线,从1958年起的16年内两党轮流担任总统。1962年~1966年和1970年~1974年,保守党人·莱昂·巴伦西亚和·帕斯特拉纳·博雷罗先后担任总统。
    保守党的宗旨主要包括,继续在哥伦比亚搜寻并坚决维护和平;维护全国团结;继续信仰上帝;根据多数人的需要改革1991宪法;改正缺点促进国家现代化;积极解决失业贫穷和缺乏安全等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问题;扩大和保卫财产权为私人所有。
    保守党在前期主张成立中央集权政府,维护教会的特权地位,执行亲美独裁政策。
    近年来提出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以及保护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等主张。
    1981年11月27日,该党全国大会选举产生了由18人组成的全国领导委员会。
    受保守党的影响,民间成立了个群众组织——哥伦比亚劳工联盟。
    法国工人党的创始人是谁?
    拉法格,法国工人党和第二国际创始人之,卓越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他在伦敦边学医,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也就是在此时,拉法格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1864年底,巴黎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支部,拉法格参加了这个支部,并成为它最活跃的员。后来,由于拉法格公开号召法国青年推翻独裁统治,被学校开除了学籍,不得不1866年前往伦敦,以便完成他的学业。在伦敦生活的这几年,是拉法格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他面继续学医,面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并开始与马克思交往,听取马克思的教诲,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的直接帮助下,从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拉法格于1868年4月回国,在国内积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翻译并出版了马克思的许多着作和第国际章程,促进马克思主义与法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870年4月,巴黎各支部召开联合大会,成立了巴黎联合会,拉法格当选为委员。此后,拉法格又抵达波尔多,在工人中积极开展活动,改组国际波尔多支部,使这个支部发展成为设有许多机构的巨大组织,拥有几百个会员。
    1882年拉法格回国,同盖得起领导工人党,同时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并同党内各种机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1883至1891年拉法格曾两次被捕入狱,后因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而被释放。1889年拉法格为第二国际的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主持了成立大会开幕式,当选为大会委员会书记。1905年法国统社会党成立,拉法格任常设行政委员会委员。
    列宁称拉法格是“马克思主义最有天才最渊博的传播者之。”同时在科学社会主义哲学经济学历史宗教语言学文学诸方面扞卫了马克思主义,且有创造性研究。
    拉法格在法国孜孜不倦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其生翻译传播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他不辞辛劳,不怕坐牢,奔走全国各地,参加大型辩论会,发表演说,抨击阶级敌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他将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神圣的使命,成为巴黎这个光明之城的盏明灯。
    新西兰毛利人为什么要起义?
    为了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沉重压迫,新西兰土着居民毛利人于1843年~1872年发起了系列的反殖民战争,又称“毛利战争”。
    1840年英国殖民侵略军占领新西兰,掠夺土地,攫取财富,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当地毛利人在·劳帕腊哈领导下奋起反击,成功击退入侵者,起义在南岛大部分地区迅速扩展。1845年北岛科罗拉雷卡地区在·黑克的领导下,筑起戒备森严的堡垒,多次击退武器精良的英国殖民军。但由于交战双方力量悬殊,部落内部发生分裂,1846年起义被镇压,反抗斗争陷入低谷。
    1857年些部落结成联盟,成立毛利王国。1860年英国王室宣布占有怀塔拉河口的塔腊纳基地区,当地毛利人在·金吉领导下坚决反对并进行反抗,但由于毛利王国国王波塔陶世的妥协以及对其他地区的禁止支援,1861年,塔腊纳基起义被镇压。
    不久,波塔陶二世继位并宣布独立,表示不再受英国法律和不列颠王室的管辖,并禁止买卖和租赁土地。1863年5月塔腊纳基地区的英国殖民军蓄意挑衅,战争再次爆发,迅速蔓延至怀卡托河两岸。英国殖民当局调来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并征募当地移民入伍,不断加强兵力。在各方面均占优势的情况下,英国殖民军于同年12月攻陷王国首都恩加鲁瓦亚,并深入内地与毛利人进行肉搏战。然而,这次英国人并没有得逞,毛利人英勇地阻止了英军的前进。
    在此期间,英国殖民当局到处强占土地,与毛利人各部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这时塔腊纳基人特·乌阿创立了个糅合了毛利人古老信仰和犹太教基督教的教义的教派——马里雷教,流传颇广。信徒们在反英国斗争中英勇拼杀,但伤亡惨重。
    1865年5月,殖民当局被迫承认了毛利王国,并签订和约。但当时王国管辖范围仅限于怀卡托地区,其他地区仍在继续战斗,由于英国殖民军队力量强大,起义遭到镇压。
    起义虽然被镇压,但也迫使殖民当局最后作出某些让步,自1872年起,新西兰议院中各有两个席位被指定作为毛利人怀卡托和马尼亚波托两个部落的代表;英国官员无权自由进入该两部落的领土。
    19世纪欧(shubao.info)洲三大工人运动中发生在德国的是哪个?
    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7年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是欧(shubao.info)洲历史上着名的三大工人运动。
    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传到德国,在工业发展初期,德国工人就被资产阶级的剥削与贫困所逼迫。1844年6月4日,纺织工人终于无法忍受,发动起义。起义队伍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到3000人,集中打击工人们最痛恨的工厂主。起义者以简陋武器对抗前来镇压的骑兵和炮兵。由于武器装备的落后,起义坚持到6月6日就被镇压。
    波未平,波又起,布勒斯劳的手工业者和学徒,柏林亚琛的纺织工人,马格伏堡的糖厂工人等先后举行罢工以及局部起义,响应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斗争。这次织工起义事件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开始提出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压迫争取自身和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的新的社会革命要求。
    马克思对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做出了深刻的分析和高度评价。他指出:西利西亚织工起义的事实,表明德国工人阶级政治上的成熟。他们在起义开始时就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反对私有制社会。他认为这次起义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工人阶级贫困引起的。工人阶级的贫困是普遍(fanwai.org)状况,并不是德国个国家的特点,而是切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这种状况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结果。
    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决不是什么偶然的纯粹的地方性事件,而是德国社会两大阶级之间矛盾尖锐化的表现,虽然起义发生在局部地区,但它却包含着非常普遍(fanwai.org)的意义。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开始就达到了英法两国工人在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
    锡克战争共有几次?
    1845~1849年,英国殖民者对锡克人统治的印度旁遮普国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
    1843年英国征服信德后,将侵略矛头指向印度次大陆最后个独立的国家——旁遮普国,并于1845年发动了第次锡克战争。
    战前,英国在印度的总督于旁遮普边境集结兵力4万人,而锡克军约6万人,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是锡克军军队内部分裂,下层官兵与将领之间矛盾尖锐,封建政府甚至企图通过战争削弱乃至消灭难以驾驭的军队。
    1845年12月13日,英军攻击萨特莱杰河南岸锡克军,战争正式爆发。18日,双方在穆德吉展开大规模交战,英军损失惨重。但锡克军统帅·辛格被英军收买,下令撤退,没有乘胜追击,结果遭英军反击,惨败而归。21~22日,英军向菲罗兹沙阿发起进攻,遭锡克军炮火的阻挡,又次受挫。交战中,锡克军司令·辛格擅离战场,使军队陷入混乱,锡克军队被迫退至萨特莱杰河北岸,伤亡约8000人,英军伤亡2400余人。
    最高指挥官的变节和临阵脱逃是锡克军此次战争失败的最主要原因。1846年1月,锡克军渡河再战。2月10日,双方在索布拉翁进行决战,·辛格和·辛格临阵脱逃,并下令拆毁浮桥。锡克军孤立无援,只好背水作战,伤亡惨重。英军强渡萨特莱杰河,于20日攻占旁遮普首都拉合尔。3月,旁遮普国被迫签订《拉合尔条约》,割地赔款,裁减军队。
    锡克人不满英国殖民压迫,在·辛格率领下于1848年发动起义,这次战争还得到外援阿富汗的支持。英军出兵镇压,围攻并占领木尔坦。1849年1月,锡克军在丛林中伏击正在进攻吉利扬瓦拉的英军,结果英军伤亡2300余人。同月,英军不断向北增调援军,于2月21日以猛烈炮火给驻守古杰拉特的锡克军以毁灭性打击。
    3月,英军将阿富汗军队逐出白沙瓦,锡克军投降,旁遮普被并入英印领地。
    这两次战争之后,英国完成了对整个印度大陆的征服,将印度完全纳入自己的殖民统治中。
    美墨战争发生在什么时候?
    发生于1846年5月~1848年2月的美墨战争是美国大陆扩张史和西进运动史上次具有关键意义的战争,它不仅推动了美国经济大国的形成和发展,还加剧了北部工业资本和南部奴隶制的矛盾,并为美国内战蓄势。
    开战初期,墨西哥军队在士兵数量上占有优势,拥有支3.2万人的军队,虽然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在质量上,士兵们缺乏训练,纪律松懈,装备不足,军官能力低下。
    在政治上,墨西哥国力衰败,领导无能。
    由于在敌方领土作战,不熟悉地形,运输和通讯也不完善,卫生设备不足,不利条件较多。美国正规军只有8600人,以短期召募的志愿兵为主要兵源。在战争期间美国陆军总兵力达3.1万人,海陆军战斗队总员额达10.4万人,美国则正处大陆扩张和西进运动的鼎盛时期,工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在战争开始阶段,陆军部尚未制定出军事计划,美国处于劣势,而在战争进程中美方不断完善战略部署。对墨宣战后,美军分三路进攻墨西哥,斯蒂芬·卡尼上校受命指挥西线军队,远征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约翰·斯洛特舰队司令受命海路袭击太平洋海岸;总司令率部直取墨西哥首府。
    美国发动的对墨战争,在美国国内就有人认为它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1848年1月12日,林肯在议会指出:“这次战争所流的血,是要控诉波尔克的。”“总统发动的对墨西哥的战争是没有必要的和违反宪法的。”格兰特晚年在他的《回忆录》中说:“这是场最不公正的强国欺压弱国的战争。”
    美墨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美墨战争使美国获得了西南部广阔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加快了西进运动的进程,有利于经济大国的良好全面发展并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这次战争也给墨西哥带来了巨大灾难。墨西哥在战争中失去了半领土,在墨西哥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但这场战争也使得墨西哥国内形成了它建国以来直缺乏的民族主义观,导致了新代的墨西哥政治家的出现,有利于墨西哥自由共和国的成立。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何时?
    《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在伦敦第次以单行本发表。《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个纲领性文献,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这样的:每个时代的社会结构都是在当时特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经济也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基础;阶级斗争贯穿着全部历史,即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存在于社会发展各个阶段,这个斗争当时的表现形式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只有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宣言》最后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
    在宣言中,对共产党人取得政权后的政策也有所说明:共产党人取得政权后将会实行社会主义。共产党人也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包括了苏联时期的共产党人,虽然在很多观点上,他们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不同,特别是在苏联和后苏联时期很多人都批评这种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思想。
    无政府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都提出了这样的个问题,即马克思在宣言中提出的革命政府灭亡的条件。无论是传统的对于政治权力吸引力的看法,还是现代关于组织形态的理论都指出,当政治权力落到个新兴的团体手中,它更倾向于对权力的巩固,而不是在定的时候将权力交出,即使这种权力建立于革命或平等社会之下。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并在百年之后对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产生了直接影响,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建立的国家是第几共和国?
    1848年法国发生二月革命,建立了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法国曾在1792年~1804年建立共和国,史称第共和国,故称二月革命后建立的共和国为第二共和国。
    1848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成功地推翻了统治法国的七月王朝,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之后,波拿巴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建立专政体制,第二共和国宣告灭亡,法兰西第二帝国取而代之。第二共和国是法国最后个以暴力形式取得胜利的政权,期间首次确认男性公民的普选权,奴隶制度被正式废除。
    .。//|小//说///
    第43章 近代史(15)
    1845年,欧(shubao.info)洲爆发经济危机,农业最先受到破坏,土豆由于霜霉病的流行而歉收,导致了1845年至1849年爱尔兰的大饥荒,工业不久后也受到影响。农作物的低收成小麦大麦黑麦供不应求给农民占当时法国人口的75造成巨大损失,消费锐减。
    法国各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
    1847年形势有所好转,但必须承认的是,最为贫困的农民成为这次危机的主要受害者。数十万的农村人口过着艰苦的生活;羊毛与棉麻纺织业濒临崩溃。工业生产过剩,各类工厂,特别是中小型工厂纷纷倒闭。
    法国银行结构的脆弱性也在这次危机中暴露无遗。由于大部分银行无法保证充分的资金周转和必要的投资盈利,企业家很快处于资金不足的窘迫之境。资金运转减少使大金融中心如巴黎和里昂的银行业感到恐慌。
    在这次危机中,市场行情的极大不确定性以及现状的不稳定性使得城乡人口发生了巨大变化。失业人口骤增加剧了农村人口贫困化,大量失业工人迁入大城市寻找工作。就这样,经济危机推进了法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村难民现象,后果是小市民政治力量的壮大尤其是巴黎。因此,二月革命有了阶级保证,为推翻七月王朝奠定了基础。
    日本民主最后的守护者是谁?
    西园寺公望1849~1940年是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他与山县有朋的弟子桂太郎在20世纪初期交替出任首相,史称桂园时代。西园寺公望是日本帝国最后的元老,他手推荐了达正时期的首相,是日本民主最后的守护者。
    1882年明治十五年,西园寺随伊藤博文出访欧(shubao.info)洲,此行目的是考察欧(shubao.info)洲的宪法,在欧(shubao.info)洲得到伊藤博文的赏识,并在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参与创建立宪政友会,1903年就任总裁,大正天皇即位时被列为元老。
    自称是自由主义者的西园寺,认为由议院多数党组阁是宪政之常道。作为唯个元老的他秉持着此原则向少帝推荐首相。由于他曾到法国留学,受影响成为亲欧(shubao.info)美派,被军部等国家主义者责骂为“世界主义者”。
    西园寺作为松方正义死去后的唯位元老,政治影响力不断飙升。他调整宫中国务军部,持续主导日本的政治,在任文部大臣时,尝试更改“教育欶语”,在昭和前期反对军部的扩大,但并没有阻止日本发动战争。
    明治大正昭和期间,在日本的政治舞台前沿直能看到西园寺公望的身影,他的人生经历与近代日本政治历史相关联。日本政治的重要内容也包括西园寺公望个人的政治行为。十年的法国留学经历,使其思想体系的基调上刻印了自由主义理念的痕迹,他的思想是皇家中心主义与自由主义两种思想的矛盾结合体,这促使了西园寺公望力图实现其立宪君主构想。
    西园寺公望在政治实践中,生追求两大梦想,即立宪政治与“世界的日本”。
    作为资深的元老,推荐后续首相的权力直掌握在他手中,监护着政党政治;外交上西园寺始终坚持国际协调主义,强调“世界的日本”。虽然近代日本历史的悲剧决定了其人生的悲剧,然而在推动日本政治由绝对主义天皇制向立宪君主制发展过程中西园寺公望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届世博会在哪举行?
    1851年5月1日,第届世博会在英国召开,举行地点是英国首都伦敦的海德公园,以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为展出的主要内容。
    世博会的源头是这样的,人们古代农耕社会往往于庆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展开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大型贸易及展览的集会。这就是世界博览会的雏形。
    英国由于完成了工业革命而成为世界流强国,英国的强大被所有人认可,正是因为强大而带来的巨大召唤力使英国能成功地举办第届世界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给10个国家发出了邀请函。在首次世界博览会上,英国人改往日风格,在着名的海德公园内建造以钢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水晶宫。水晶宫长1700英尺,高100英尺,耗用了4500吨钢材,10公顷的玻璃。
    第届世界博览会开幕的气氛尤其热闹,展区共占地9.6万平方米,展览用的桌子总长约有13公里,展览时间长达23个星期,期间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共有14000件展出品,其中包括了块24吨重的煤块,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钻,还有头标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的展出向参观者展现了现代工业的飞跃和人类无限的想像力。
    首次世界博览会不仅是次“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陈列,而且是今后数十年自由贸易的开创,它向人类预示了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故此伦敦世博会便被确定为现代意义上的首次世博会。
    水晶宫博览会为20世纪科学与进步提供了巨大推动力,正是因为首届世博会的成功,以后的世界博览会便与奥林匹克运动会样成为全球规模的盛会,世界博览会因此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克里木战争是在什么时间爆发的?
    克里米亚战争又名“克里木战争”是俄国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1853年10月20日爆发的场战争,俄国先后遭到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的宣战,战争直持续到1856年,最终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此次战争引发了俄国国内的革命斗争。
    1853年7月俄国出兵土耳其。11月,俄军把土耳其分舰队消灭在西诺普海域中。
    之后,英法撒先后介入,对俄宣战。战争在三个地区进行,俄军虽最后攻占卡尔斯城,但输局已定。
    1856年2月,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包括交战双方和有关国家在巴黎举行了会谈,并于3月30日签订《巴黎和约》。合约规定双方互相归还所占领土,共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中立化,俄土不得在黑海拥有舰队和基地;比萨拉比亚南部划归摩尔多瓦。俄国在战争中受到沉重打击,50万人在战争中牺牲,加深了农奴制,所以战后俄国进行资本主义改革。联军损失:土耳其40万人,法国9.9万人,英国2.2万人。联军有行动迟缓协同不力后勤保障薄弱等问题。
    克里木战争是俄奥关系的分水岭,战前两国相互勾结而战后转为对立。俄奥交恶直是第次世界大战前欧(shubao.info)洲政局特别是巴尔干政局动乱的个重要因素。沙皇俄国在欧(shubao.info)洲拥有的反动势力首脑地位从此消失,向中欧(shubao.info)和南欧(shubao.info)发号施令的局面也结束了。
    克里米亚战争后,英国增强了在近东的势力,法国由此感到不安,俄国和法国为了遏制英国的势力开始勾结,法国企图重振往昔拿破仑时代的声威。俄国对于奥地利的“背叛”怀恨在心,奥英关系也好转起来。自此欧(shubao.info)洲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
    美国哪部法案不限制奴隶制扩展到西部新开发地区?
    18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在这部法案中,美国政府取消了限制奴隶制扩展到西部新开发地区的规定。
    19世纪以后,美国领土迅速扩张,前往密苏里河以西的堪萨斯内布拉斯加地区垦殖的人日益增多,他们强烈要求建立新州。按《密苏里妥协案》1820年规定,该地区可以建立新州,也可以加入联邦,但奴隶主想要在这地区扩大种植园畜牧业,因此他们强烈反对建立新州,相反想要在这里继续实行奴隶制。
    1854年1月23日,由参议院领地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党魁道格拉斯向参议院提交了“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并以自己出众的才能和手腕使参议院通过了这法案。法案宣布废除密“苏里妥协案”和“1850年妥协案”,奴隶制的实施不应受任何地域限制。从此奴隶制不断推向北部,加速了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法案还规定由当地居民或其代表决定新开发地区实行何种制度,这就是所谓“平民主权原则”。
    法案通过后,道格拉斯的法案引起了场疾风暴雨般的大混乱。1月24日,《国民时代》全文刊登了由萨蒙·蔡斯和乔舒亚·吉丁斯执笔的《独立民主党人的呼吁书》。
    呼吁书指责“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践踏了“密苏里妥协案”的原则,它“把片自由的沃土变成由奴隶主和奴隶居住的专制主义的凄惨地区”。随后,北方各地召开了成百上千个抗议集会。
    这次法案的通过,南方的胜利是显而易见的,奴隶制继续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存在,南方广大奴隶主的利益被最大限度地满足。这是次“奴隶制和贵族政治对自由和共和主义的胜利”。
    但是,它也是个代价昂贵的胜利,正如霍勒斯·格里利所说,“法案在两个月之内所造就的废奴主义者比威廉·劳埃德和温德尔·菲利普斯在20年中所造就的还要多。”法案通过以后,各地废奴运动高涨。资本主义和奴隶制的矛盾进步激化,不久堪萨斯内战爆发,并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美国共和党成立于哪年?
    共和党是美国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之。1792年,民主共和党成立,1825年,民主共和党党内发生分裂,其中派组成国民共和党,1834年改称辉格党。1854年7月,辉格党与北部民主党和其他反对奴隶制的派别联合组建,成立了共和党。
    1860年11月,共和党领导人林肯当选为总统,该党成立以来第次执掌政权。
    在南北战争中,共和党领导北部军民在反对南方奴隶主的叛乱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并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联邦的统。南北战争后,该党连续执政20年,约翰逊格兰特海斯加菲尔德阿瑟曾先后出任过联邦总统。
    1884年,共和党在总统选举中失利。1889年,共和党的哈里森再度出任联邦总统。接下来该党连续执政28年,麦金莱罗斯福塔夫脱哈定柯立芝和胡佛曾先后出任联邦总统。1953年至1961年,共和党的艾森豪威尔连续担任两届总统。之后,共和党人曾间断地出任联邦总统,如尼克松里根布什等都是共和党人。
    共和党采取多元化的党内结构,党内众多派系互相竞争政党政见和提名候选人。
    在南方,“保守派”占主要地位,他们的支持者主要来自宗教保守主义。在东北新英格兰地区,则“温和派”占据优势,而且这派别势力遍(fanwai.org)及全国。与其他共和党人相较,温和派较容易接受新政的政策,他们不反对政府对经济的适度管制和高额的社会福利,在经济政策上他们也支持通过征收高额税赋来维持预算平衡。
    共和党只有适应每次大选需要的竞选纲领,而没有固定的政纲。共和党的常设最高机构是全国委员会,由主席领导,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共和党党员多数是不固定的,凡在选举中投票选举该党总统候选人的选民都被认为是该党党员。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每四年举行次,主要工作是推选该党总统副总统候选人。
    谁成立了第二半国际?
    考茨基,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理论家,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派别领袖之。1921年2月考茨基在维也纳建立了第二半国际,公开与第二国际对立。
    1854年10月16日,考茨基在布拉格个知识分子家庭出生。母亲是德国人,演员和小说家,父亲是捷克人,舞台美术画家。1863年考茨基随全家迁往维也纳,1866年进入维也纳人文中学就读,1874年秋考茨基入维也纳大学哲学系学习。
    1870~1882年考茨基成为民族主义者激进民主主义者,他渴望受压迫的匈牙利人意大利人获得独立平等,憎恨奥地利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
    考茨基最崇拜的人是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加里波第和匈牙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科苏特·拉约什。他深受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哲学家斯宾塞米尔等人的影响,注意研究社会主义和社会问题。1875年1月,考茨基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在1881年之前,他是个典型的反马克思主义者。1881年3月当考茨基在伦敦会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后,从此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
    1895年,恩格斯逝世,考茨基成为第二国际的主要理论代表,他曾出版过《土地问题》《社会革命》《俄国革命的动力和前途》《基督教的起源》《取得政权的道路》
    等马克思主义着作。他多次参加第二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大会,并成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之。1914~1938年,考茨基愈来愈倾向于机会主义,并最终成为机会主义者。他在1914年9月发表的《帝国主义》文中提出了“超帝国主义”理论,还要求党同帝国主义政府合作,服从机会主义者的领导,鼓吹社会和平主义。1921年2月,考茨基在维也纳建立了第二半国际,公开与第二国际作对。
    后来,他直在条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行走。德国法西斯执政后,他被迫迁居维也纳,1934年取得捷克斯洛伐克国籍。1938年10月17日考茨基病死于阿姆斯特丹。
    哪个条约标志着泰国沦为半殖民地?
    1855年英国驻香港总督·鲍林代表英国政府与暹罗今泰国签订了《鲍林条约》
    称《英暹条约》。对泰国来说,这是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严重破坏了泰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以《鲍林条约》为标志,泰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巩固了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后,加紧扩张他在东南亚的势力。
    曾先后侵入马来亚新加坡和缅甸等国。1855年,英国派其驻香港总督鲍林,率领使团乘军舰前往泰国。在强大的英国的威逼利诱下,4月18日,泰国国王拉玛四世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鲍林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1英国设领事馆于曼谷。2英国公民可以在泰国任何港口从事自由贸易,可以在泰国各地自由旅行自由勘探与开采矿藏,可以在泰国永久居留及购置租赁房地产,并与泰国人直接贸易,泰国政府不得加以干涉。3英国输入泰国的商品只缴纳商品价格3%的进口税;同时,泰国向英国出口货物则分别固定税额,次完税。此外,允许英国商人免税输入鸦片与金银块。4英国军舰可以自由进入湄南河口,停泊于北榄要塞。鲍林条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开了大门。
    《鲍林条约》中有关领事裁判权等条款,破坏了泰国的司法独立。同时,协定中关于关税自由贸易和自由开矿等系列规定,实质上剥夺了泰国的关税自主权,打破了泰国封建王朝贯奉行的外贸垄断政策,英国工商业资本由此可以肆意掠夺剥削泰国的资源。从此,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泰国领土,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泰国沦为半殖民地。
    ..,,堂
    第44章 近代史(16)
    《鲍林条约》也打开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泰国的大门。此后,美国法国葡萄牙荷兰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列强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相继强迫泰国签订了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泰国的领土完整与主权。
    谁发明了臭名昭着的毒气室?
    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由于其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色彩,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二战时期臭名昭着的毒气室就是他发明的。
    1856年7月26日,萧伯纳在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个小公务员家里出生。他的母亲出身于高贵的乡绅世家,从小受过严格的上等教育。但他的父亲是个没落贵族,容貌丑陋,而且是个酒鬼,所以萧伯纳的童年几乎没有享受过父亲的关爱。
    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鳏夫的房产》《圣女贞德》历史剧《卖花女》《魔鬼的门徒》《人与超人》《伤心之家》《华伦夫人的职业》
    和《巴巴拉少校》等。在艺术上,萧伯纳将自己划归于易卜生流派,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的唯美主义主张,认为戏剧应该反应社会现实问题,服务于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萧伯纳的世界观比较复杂,他不仅攻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而且也接受过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公开宣称他是“个普通的无产者”,“个社会主义者”。然而,由于世界观上的局限性,他没能成为无产阶级战士,而终生是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萧伯纳人生最大的个污点就是他曾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希特勒。他赞成按类别,而不是按种族地大规模屠杀人。他认为有些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个人对社会的发展不起任何作用,也就是个人的生产不能超过他的价值,或者不能再生产了,那这个人就不能成为社会的个成员。这样,他的生命就变得没有价值了,他的存在造成了社会的负担,我们就可以剥夺这些人的生存权利。
    不仅如此,他还发明了臭名昭着的毒气室,使纳粹分子杀人时更加残忍,成为二战时期的最大罪恶之。
    哪次起义摧毁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1857年到1859年印度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对英国统治的民族起义,这就是历史上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这次起义由印度封建主领导,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目的是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以争取民族独立。印度民族大起义摧毁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以此为标志英国开始直接统治印度。
    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不满。同时英国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引起许多王公的不满。
    1856年5月11日,起义者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成立了领导机构——由10人组成的行?br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