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明朝》第 25 部分阅读

    光景指望不了他罢。”
    洪巡捕惊道:“什么?你去他那里了?”
    李佑很奇怪,这有什么可惊讶的。
    洪巡捕摇头叹道:“李大人,你的好处我可挣不了了。沾惹上了王同知,你肯定要坏事了。外人不知道,府衙里的人清楚,从知府到经历照磨,其他官老爷们都排斥王同知,尤以张师爷最恨他。你不明内情的去和王同知亲近,必然要倒霉。你还真不如不来府衙。”
    李佑目瞪口呆,他来跑官反而跑出错了?
    第三集府城风波第118章李佑的新官职
    李佑从洪巡捕口中打探出桩府衙旧(fqxs)事。前年,王同知曾经干了件非常有个性的事情,他口气把府衙除了他之外的所有官员都给举报了,从知府到通判推官经历照磨个也没跑。
    原来当年府城生齿日繁,所以官府要扩建城墙。在修建中,知府倒是个公道人,没有贪酷霸道的独占好处,府衙中人多多少少都赚了些油水,称得上雨露均沾的。当时王同知也不是没有机会挣外快,可他毅然检举揭发了府衙这些官员收受贿赂贪污徭羡羡余钱的种等劣罪状。
    李佑听了后对王老同知很无语,他这是脑子抽筋了罢?这年头官府的人在工程中赚些油水简直就是个显规则了,从皇宫大内营建到地方城墙河道修建莫不如此。只要质量过关,能够按时完成,上级也不会为了几两银子的事情较真。
    所以说,借着工程捞笔外快这已经成为当今熟视无睹的惯例,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李佑自己不也在虚江石塘修建中收了几百两回扣么,连陈知县这样称得上正人君子的也没拒绝这笔银子。真不知道王老同知当时出于什么心态拿这事去举报,还疯狂到把所有同僚锅端了。
    在李佑眼里,这与其说是举报,不如说是行为艺术,他老人家混迹官场几十年,如今都六十岁了,怎么还会做出如此幼稚可笑的事情?即便是王老同知想当廉政先锋,走海瑞海青天的路线,也不该是这样没脑子没策略的作法。或者说搞政治斗争也不是这个搞法,真不知道他这老头子几十年的经验都去了哪里。
    洪巡捕也不清楚王同知为什么要做出这正常人都不会做出来的事情,只是如实陈述了事实给李佑。
    李佑想来想去,自诩聪明的他此时也弄不明白这件事,只能认为王同知是老年痴呆了。
    “个同知,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将所有同僚都举报了,虽然很蠢,但上官们也得走过场查查。南京都察院派了位御史老大人来,当时府中诸位老爷们都没想到会有检举,毫无准备,最后便由张师爷出面顶缸把这事给抹过去了。”洪巡捕继续说道:“按照贪墨案子的旧(fqxs)例,张老先生被追了赃,又掏了赎罪银,吐出了不知道多少银钱才结案。不过还是留下了案底,所以在下才说张师爷尤为恨王同知。”
    李佑苦笑,他知道王同知很奇葩,可也没料到会奇葩到如此地步。而他则在同知厅喝了杯茶后,莫名其妙的成了府衙公敌王同知的亲友,难怪张师爷对他十分冷淡厌烦,真是杯代价昂贵的茶水
    扪心而问,府衙所有人不排斥王老同知简直天理难容,知府打压他也的确是大快人心。若非王老同知有朝廷命官这个光环护体,导致知府动不了他的位置,否则早不知道被整治成什么样子了。
    这里插几句话,理论上本朝所有官员都是有朝廷直接任命的,所以叫朝廷命官。别说知府,就是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无法直接去任命哪怕小小个九品官,所有官职武官不算必须要从吏部走铨选流转升迁的程序。这次巡检改职要各府自行流转调换是个特例,属于吏部在非常时期的授权后下不为例的这种。
    所以知府心里再厌恶,也不能直接动王同知的官职。处置犯了法的五品文官必须要上奏到朝廷御前才能行事的,但王老同知现在屁事不管,啥工作也不干,还真找不出他的罪过去办。知府老大人时也只能从侧面去打压挤兑逼迫,或者在考核时黑他几句。例如前两个月给王同知安排了去虚江要银子的事来刁难他,结果居然鬼使神差的把钱要到了。
    其实现在的李佑也有朝廷命官的光环,虽然是个芝麻里的芝麻,九品杂职,但要免掉他也是很麻烦的。
    最后洪巡捕断定:“李大人你在众目睽睽下和王同知谈笑风生,关系亲近,这次流转调换,注定不会有好结果,谁也帮不了你。坦白说,以后在下也可能和你少有来往,还请李大人体谅在下的苦衷。”
    李巡检再三思量,决定还是不找赵良礼了。这时候找赵大官人太短视,在赵良礼眼中维持名士才子形象才是长久之计,谁见过哪个风流名士为了个九品杂官位子絮絮叨叨求门路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么,反正这会儿怎么说也有个官做。
    长叹声,李佑迎着夕阳感慨道,今天来错了,而后落寞的离开了府城。
    李佑的新官职来的比想象的还快。
    这两日,李巡检知道自己去职已定,也懒得去巡检司了。今天到了县衙闲逛,随意进了黄师爷公房,和黄老先生天南海北的扯起来。就在这时,他的任命文书到了。
    李佑捏着文书看看愣住了。
    “什么官职?”黄师爷好奇问道。
    “正九品的府署经历司知事”
    黄师爷惊讶道:“居然不是平迁到别处巡检司?”
    李佑唉声叹气。
    “你有什么好叹气的?”黄师爷很不理解李佑,“不要总看巡检司在乡民之间威风煞气,那都是不上台面的小道。这经历司乃衙门中枢,掌政令公文出入,你去那里当个知事,说不定以后老夫还要仰仗你关照。在此老夫先恭喜李知事了。”
    李佑无奈道:“在下还没有念完,后面句是,分理同知厅。”
    饶是黄师爷见过识广也有点摸不到头脑。话说本朝官制里,以本官分管什么地方的差遣有很多,比如左参政分守某某道按察副使分巡某某道同知分署某某地,以上分管都是属于官场体制内的,可以看做正式官职。
    但分理这个说法就比较自由随意了,就是衙门正印官看情况指定的,但般都是指定佐贰官分理某项公务,真没听过府衙里的九品杂官还有资格分理什么。经历司知事分理同知厅这种官职真是很幽默(zhaishuyuan.cc),负责去同知厅打扫卫生么?王老同知闲成那样,有什么公文需要专门派人分理的?
    “听说那王同知在府衙十分不中用,为何你被打发到他那里?莫非你得罪了人?”黄师爷对此看不明白。
    “言难尽!喝了杯茶水就成了这样。”李佑叹道,最近他的叹气真是有点多,看来以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和王老同知喝茶了。
    黄老先生安慰道:“到了府城,天地广阔,以你才华大有可为。”
    李佑要去府衙当官的消息传了出去,各路人马纷纷向李佑祝贺兼示好。在般人看来,李大人从县里巡检步跨入苏州府府署是上升了。也有人认为李佑还不如在小地方当巡检自在,府衙上司那么多,苏州府里又是遍(fanwai.org)地的达官贵人,当个小知事不知道要看多少人脸色。
    存着这两种看法的人都是不明真相,李佑也不好意思说自己这去就是被闲置了,不然面子往哪里摆。只得强颜欢笑虚情假意的应付着,可谓是打肿了脸充胖子。
    有必要在此介绍介绍府署的构成,叫看官们了解下李佑新的工作环境。
    府署里的官吏衙役从身份上可以分作五个等级,呈金字塔状排列。第等级是正印官知府,只有个。第二等级是佐贰官同知通判推官,其中同知通判协助知府处理各项公事,推官专门负责刑名狱案,每人都有自己专属的判事厅。第三等级是内设机构里,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的官员,就是俗称的杂官,从八品到九品都有,李佑便是这个等级的。第四等级是三班六房的额定在册胥吏,例如洪巡捕。第五等级就是门子轿夫白役等等。
    这个身份等级的分法,看官们是不是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不得不说,传统文化就是传统文化,生命力很顽强,即便到了二十世纪,衙门里样是这个分法,不过换了些名头而已。把手副手公务员事业单位临时工
    再说府署内设机构,最主要有四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还有府堂。经历司掌管公文上下往来,设有经历知事等官职;照磨所负责审验公文办理状况,查漏补缺,设有照磨校验等官职;司狱司管人犯牢狱,设有司狱这个官职。
    至于府堂,不设官职,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吏员都归于这里,具体办理各种公事,给官老爷们干活的,办公地点位于府衙大堂外的卷棚廊房里。府署里其他还有什么府库府仓之类的就不赘述了。
    李佑再叹万口气,终究还是要去府衙的。他打算自己单身上任去,把妻妾暂时留在虚江县。这倒不是李佑想沉入姑苏城的花花世界,嫌妻妾们碍事,而是因为他去了府衙必然是坐冷板凳的,所以不想让妻妾们看到自家丈夫在府衙里灰溜溜的样子,在自家人面前丢不起那脸。
    第三集府城风波第119章知事这样来的
    这夜李佑将三房妻妾婢女全部召集在起,宣布了自己单身上任的决定。
    众女闻言神色各异,表情不。大房代表梅枝发言道:“老爷在家,自然是老爷主事,若老爷不常在,家中当由主母掌事。”
    梅枝这话显然是有所指。李老爷直是让关姨娘代他掌握宅中用度支出,毕竟公产大头来自于丝行产业,由关绣绣代管比较方便,但名义上还是李佑主事。梅枝暗指的意思就是李佑不在时,关姨娘就没有这个名义了。
    李佑瞥了眼梅枝道,又看看刘氏道:“娘子不方便罢?”
    梅枝反驳道:“主母不聋不瞎,能写会读,有何不可?”
    李佑本来就心烦,被梅枝闹便满脸不悦。
    刘娘子看丈夫神色不好,连忙伸手把梅枝拉住。
    关绣绣不理会梅枝这茬事,想了会儿对李佑问道:“夫君此去莫非不得意?”
    “这倒也不是。初去乍到,没有什么好地方住,你们徒受其苦。故且叫你们暂留县里。”
    这时金宝儿开口说:“夫君身边总该有人侍候,奴家想随夫君前去。”
    小竹也跟着说:“老爷!奴家也要去。”
    “此事不必多言,反正府城离这里只有几个时辰路程,我回来很便利。等我安置好了再说此事。”李佑断然道。
    不过家中没个能作主的总不是办法。李佑便使人把家里废置的院落收拾过,将父母接过来住,正好父亲重新在县衙做公事,住这里也方便。有二老镇守,也不怕后院起火。
    本来还有薛举人等纷纷要给李佑摆酒送行的,都被李佑婉拒了,自家事自己知,他还真没有这个心情和脸皮去受请,还是低调些走人罢。
    就这样,前虚江县西水巡检司巡检现苏州府经历司知事李佑在个夜间带着长随张三登船,悄然离开了虚江县,以后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家乡作官了。甚至在虚江县长住也会成为种奢望,只有两种可能才可以,致仕和父母去世。还好由于朝廷的恩典,他只是去府城,不然真成漂泊异乡的宦游人了。
    次日,李佑到府署上任,按照惯例先去拜见那毛姓知府。他前往后堂院门处,请门子去传话,出来后被告知,知府大老爷在会见贵客,李知事先候着罢。
    李佑默(zhaishuyuan.cc)默(zhaishuyuan.cc)在院门口等着,直等到了中午,才见有人出来,是毛知府在送客。
    客人果然是贵客,也是李佑认识的,居然是巡按马御史。话说马巡按上次从虚江回来,惹了身马蚤没脸呆在苏州,便又去了松江府。这段时间巡视完松江,又回了苏州府,因为他还没有巡视过苏州,职责所在不得不来。
    马巡按在虚江县巡视时由李佑负责护卫的,所以倒也认得,但马巡按对虚江的切都很厌恶,见了李佑冷哼声甩袖走了。若他知道自己是被李佑设计的,恐怕就不只是冷哼声这么简单了。
    李佑还是首次见到毛知府,见这位老爷四十多岁年纪,留着几绺长须,面貌清瘦。避在旁等知府送完客,李佑便上前拜见道:“见过府尊。”
    毛知府皱眉道:“你是李佑?”
    “正是下官,今日到任。”李佑恭谨道。
    “尔好自为之罢。”毛知府说罢又进去了,也不知道好自为之指的是什么。
    眼看这个官署里最大的头目对自己这般态度,还说着自己听不明白的话,李佑很无奈,只得再去王同知那里。毕竟自己是分理同知厅
    王同知看到李佑,点头道:“你来上任了?”
    说实话,李佑很想揪住这老头狠狠地给他老脸几巴掌。你混的人厌狗憎也就罢了,为何要拖我下水?明知道自己的处境,却来拉我这不明内情的人去喝茶,是何居心?他强忍冲动拱手对王同知道:“见过同知老爷。”
    王同知很善解人意的说:“我知道李大人对自己的官职很不满,但这也怨不得老夫。”
    不怨你怨谁?难道怨我当时犯贱去和你喝茶?李佑只在心里想着,他自然不会傻得公然去顶撞上司,只说道:“都是给朝廷效力,下官岂敢有不满。”
    王同知继续说道:“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府尊虽有不是但也并非心胸狭窄的人。原本经历司有个知事,年过四旬,不愿余生继续在这府署文案上蹉跎驱使,想借此次吏部授命给各府机会,谋个外方巡检的官职,过过那威风瘾头。故而便将你这巡检位子腾了出来。”
    那又怎样,这也不是根本原因,李佑认为王同知在推脱责任,愈加鄙视他。
    “事情当然也并非如此简单,你毕竟也是个有名声的人,府尊也知道你和那赵大官人有些交情。毛大人他可是当年赵大官人祖父的最小门生,关门弟子,赵家的面子也不能不给,所以府尊也是问过赵大官人看法的。”
    听到这里,李佑抬起头细听,怎么又牵扯到赵大官人了?
    “而赵大官人却对府尊说,就让你来府城任职,越清闲越好,正好府衙有个知事想走,便把你给调换过来了。你的运气不错,分到老夫这里,以后你大概就会庆幸了。”
    “当真如此?”李佑失声道。
    王同知微微笑,“老夫不会骗你,若不信可自行去问赵大官人。”
    李佑边暗骂王老头不要脸,来到你这门可罗雀什么权力也没有的地方还算运气不错么?边很气愤赵大官人不够意思,即便不给帮忙,但起码别故意帮倒忙才是。
    府署后衙和前衙隔条巷道,所有官员都在后衙拥有住所,李佑便分到个三间房的院落居住。吃饭也不用发愁,府衙里设有厨吏,修建有厨院,专门做饭的。
    下午安顿好后,李知事便想着去找赵良礼质问理由去。
    说曹操曹操的家奴就到了,便见赵良礼派了仆役送信过来,他的消息很灵通么,这么快就派了人来。李佑拆开看,是摆了酒席给他接风,地点在个叫洞庭楼的地方。
    李佑自是答应下来,那仆役得了信便回报主人去了。
    第三集府城风波第120章无题
    华灯初上时分,李知事从衙门里叫了空闲轿夫,去了那什么洞庭楼,路上走了刻钟。
    若是外地人猛听这名字多半要与洞庭湖联系起来,以为是湖广人开的,其实是地地道道的苏州本土酒楼。太湖里有山以东西洞庭为名,简称东山西山,正在苏州府辖境内。两山盛产商贾,家家经商,擅长在南北之间贩运米粮布帛。在本朝有钻天洞庭遍(fanwai.org)地徽的说法,指的就是江南两大商帮,洞庭商帮和徽商。
    在洞庭楼门口,有赵家的仆役等候,见李佑下轿便引领着上了二层。
    楼上有大圈屏风围住,里头传来管弦之声,李佑进去就看到赵大官人坐在那里搂个妖冶美人,正不知道说到什么高兴处,仰头开怀大笑。
    旁边还坐着位文士也认得,是中秋夜见过的宋问古。
    赵良礼见李佑进来,放开女子起身拱手道:“中秋别月余不见,今日小先生来苏州府任职,吾不胜欣喜哪。”
    李佑还礼道:“听说赵大官人从中使了力?”
    赵大官人得意洋洋道:“些许小事,不必感谢,那知府恰是我家的门生,帮你换个好位子举手之劳。”
    感谢你?好位子?这都是什么驴唇不对马嘴的?李佑无语凝视。
    赵良礼卖弄道:“以我看来做官的格调要尚清贵,君不见新科进士都争先恐后的想去作天下第清贵的翰林么。如今这个贵字我是无法祝助你,但清字还是能帮上的,只有逍遥闲散的文职才与李先生的声名品调相得益彰啊。”
    若是以前,李佑说不定感谢番,能过闲散悠哉的日子再好不过。但当他在县里享受过了权力的风光味道,现在哪里还有心境去坐冷板凳,叫家乡人嘲笑他越混越回去?
    他当巡检在虚江不说是横行霸道,但起码作威作福是没有问题的。原以为这次最多换个不熟的地方继续当巡检,熬够了年资就去走门路升官,谁料到阴错阳差的被赵大官人和王同知联手“帮忙”,摇身变成了纯文职。
    李佑心情五味杂陈,将事情搞成这样,赵大官人居然还幅办了大好事的嘴脸,知不知道你和王老头简直是两个坑死了小爷的同案犯!人家进士都想去当翰林难道是图清闲么,还不是因为升官快前途大,同理小爷我也不是为了清闲。赵大官人这样的人位子再清闲也无人敢忽视,样有权力,他李佑哪有这个本事。
    李佑异常苦恼,这次和赵大官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产生错位了,思维又不能对接了,当初就怕赵大官人不着调才不敢来求,结果还是没逃过他的毒手。“在下分理同知厅,但王大人那儿终日无所事事,在下枉受国家俸禄,心中有愧。”李佑无奈道。
    赵良礼鄙视道:“不为官时先生还旷达些,做了官倒越来越小气了,这种俗务惦念它作甚,无事不要生非了,小先生请入席!”
    直看着赵良礼和李佑说话的宋问古这才上来道:“诸位都是洒脱人,今夜为李先生接风,务必要尽兴才是,功名利禄的事情就先不要说了。”
    赵良礼笑道:“宋老弟说的都是好听话。”又对李佑道:“这里是他家的产业,真是存心摆了鸿门宴招待我们。”
    当下入席吃酒,召美人助兴也是必然的。言谈之中,李佑得知这宋问古出身东山巨贾之家,不过宋问古并不插手生意,专门被家中培养出来读书考学并交游士林的。江南大商家都有这个习气,喜爱交结文人士大夫,通俗易懂的说就是拿钱买文化。
    李佑暂时抛开了官场失意的事情,对赵良礼道:“那夜在下酒后无德,放肆而别,搅了大官人的兴致,在此赔罪了。”他直想知道八月十六那晚狂放番走了后,别人的态度评论,可赵良礼不提这事,便忍不住出言试探。
    “不妨,是真名士自风流,满席拘谨便无趣了。是我那西席不晓事,已经责骂过他,先生不必放在心上。”赵良礼毫不在意说。
    宋问古赞叹道:“想起那句生怕情多累美人,此生不知还能否听到这样有意趣的句子。”
    “你是探花先生?”李佑旁边的陪酒女子突然兴奋地身躯颤抖,双手扪住心口,粉面惊喜的简直不敢相信。
    见到随便个陌生女子认出自己后的激动模样,李佑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暂且将低沉心情扫了出去,待要调笑几句时,忽然听到外面狂呼乱叫,似是有什么事情发生。
    众人便齐站起来,立到窗边向楼外看去。却见伙人手持火把冲进街角某家院落,随后没多久出来时,身背各式容器,扔了火把向北边逃去。
    李佑没想到刚来府城就见起案子在眼皮底下发生,便问道:“那是什么地方?”
    宋问古对附近比较熟悉,“是家米铺,这伙贼子似是抢米。”
    李佑惊异道:“堂堂府城,竟会有哄抢米粮的事情?”
    宋问古叹道:“许多年来未有生过这类事。但近日米价涨贵,每石价格倍增至二两,或有生计不继者铤而走险。”
    李佑更奇怪了,“现下正是秋粮上市之时,虽今年旱灾,但也不至于绝收,支持到春天不成问题。若是青黄不接时出现此事也就罢了,怎的眼下就有风波。”
    赵良礼摇摇头道:“不算什么严重大事,待到官府出粜米粮即可平息。”
    三人重回席间,赵良礼突然想起事道:“前些月本人应承将云彩姑娘赠送与你,直未能践诺,你看何时收走为好?”
    李佑哪有这个心情,摇手道:“大官人自己留着罢。”
    饮至深夜便散了,李佑回住所休息不提。
    话说这知府是很有排场的。若无它事,基本每日早晨所有府衙官吏都要汇聚大堂,齐拜见知府,谓之排衙。
    第二日,已经上任的李佑便首次参加了排衙仪式,在同僚面前正式亮了相。可惜除了王同知,没什么人和李佑攀谈,受到了冷处理。
    毛知府交待了些事情,主要是近日已经秋收,加紧督促各县征收粮税,以及临近年底清理积案。依然没有李佑什么事情。
    对于署内上下的冷遇,李佑暂时无可奈何,想起了昨晚那个因为见到自己又惊又喜的妓家女,真是极大的反差,或许不该拒绝她邀请的
    同知厅的院落里辟出间屋子作为经历司知事分理同知厅的公房。李佑在房中枯坐了天,只看着院中秋风卷起几片落叶飘来飘去。又把目光移向同知厅紧闭的房门,王老头在里头作甚呢?难道他天天都是这样熬过的?
    第三集府城风波第121章不是白吃的
    李佑正望着同知判事厅发呆时,只见人影晃,王老同知从厅里闪出来,在院里来回疾步走动几遍(fanwai.org),顺势蹬腿挥臂,又怪模怪样的耍了套不知道什么强身健体的把戏。其后便有长随递上茶壶,王同知接过来尝了口,闭目回味番才大口喝下去。
    活像个乡野闲叟,李知事腹诽道。话说李佑虽然对连累他的王同知很不爽,但也没蠢到在府衙里十分孤立时,再把这个唯可以接触的上官给得罪的地步,只是忍不住半带讥讽的出言调侃:“同知老爷真是好兴致。”
    王同知像是听不出来讽刺的意思,哈哈大笑道:“人云,闲看庭前花开花谢,坐观天外云卷云舒,此时秋日难得,你我院中弈棋为乐如何?”
    喝茶下棋这就是公事么?李佑便道:“同知老爷欲求闲情逸兴,何不致仕安度余生,在这府衙里还有什么意思。”
    王老头似是为李佑的话感到莫名其妙,“李知事看老夫如今过的不悠闲么?”
    “是很悠闲。”
    “论起闲散度日,做官如此,致仕也不过如此,那老夫为何要致仕?”王同知答道:“在任尚能多领百多两银子俸禄,这苏州府又是繁华舒适地方,有何理由辞官?老夫记得李知事是个聪明人,怎的也参不透。”
    六十岁老同知的理由强大到没法辩驳,李知事无言以对,转头对同知长随道:“本官要和你家老爷下棋,还不速速去拿棋子棋盘!记得要拿象戏棋子!”
    王同知本想下围棋,但李佑不会,二人只得下象棋,还好王同知房中各种棋牌应俱全的
    摆好棋盘便车来马往的杀起来,棋下到半时,王同知忽然说:“马巡按在虚江县搞得灰头土脸,想必都是你弄鬼罢?”
    正看着棋盘琢磨下步的李佑闻言抬头道:“王老爷说笑了,下官哪有胆量敢与钦差作对。”
    “呵呵,听说马巡按查官营生丝时被捉了痛脚,别人不知道,老夫可是很清楚虚江官营生丝都是你鼓动操办起来的。再以老夫对你为人的了解,定是你在暗地里做了什么伎俩,陈知县是没有那个心思的。”
    李佑面无表情的回复道:“想必是王老爷随意说笑而已。”
    时间天天过去,天气越来越冷,李佑来府衙将近个月,依旧(fqxs)和其他人形同陌路。他每日里生活就是喝茶下棋,偶尔赵良礼请他赴宴吃酒,倒也能结识些风流人物,抄点诗词博几声叫好,寻求些精神上的安慰。当然,免费的肉体安慰也是有的。
    李佑也曾想过改善处境,然而毫无效果,别说同僚,连那些胥吏也不大回应他。果真是大丈夫不可日无权,李佑叹道。王老头这把年纪了,熬着就当养老,难道他也要仗着年轻把府衙所有现任官员都熬的转任退养之后才能出头?这个进程估计要七八年,很漫长
    这段时间里,苏州府的米价高居不下,连续发生了数起贫民抢米的事件,是近年来从来未有过的,引得府城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议论纷纷。大家怎能不关注?至少有数十万脱离了农业生产的人口居住在这个城市里,旦爆发粮食危机,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解决的。
    更令人奇怪的是,从附郭县吴县长洲到府署,都没有出粜米粮平息米价,也不赈济贫民,官府上上下下对此致沉默(zhaishuyuan.cc)着。按说甲申大乱后,朝廷对各地粮储极为重视,生怕再有闯贼旧(fqxs)事重演,故而在粮税缴纳上给了各地更多的存留额度,大肆建仓以备荒赈灾。加上现在正是秋粮上市时候,不该发生这种米贵被抢的事情。
    有忧国忧民的府中老人唏嘘道,月之间发生五六起抢米的事情,只听父祖辈提过当年崇祯朝才会有这等乱像。随即说这怪话的老头被毛知府以妖言惑众的名义抓了起来,并枷号示众,传为衙中笑谈。
    李佑对这些事也只有啧啧称奇的份儿,做个无关的旁观者,不像在虚江县里,有个风吹草动的,陈知县就把他叫过去商议。
    这天李佑继续和王同知下棋时,忽有虚江县家中仆役送信过来,李佑拆开看了后拍案怒(shubaojie)道:“贼敢尔!”
    王同知问道:“家中有事?”
    李佑略思量便如实相告,“新上任的那个西水巡检看我家丝行有利可图,意图侵占。”这个新任巡检便是府衙原来的那个经历司知事,似乎姓蒋,和他调换官职去了西水,李佑想从王同知这里打探下此人的性格。回头去虚江县找陈知县把这事趟平了,顺便回家看看妻妾父母兼拿冬衣。
    王同知没有直接回答,却反问道:“李知事这月来有何感想,可愿甘于现状?”
    这老头好好的怎么说起这个?莫非他有什么想法?李佑也不隐瞒心情,很直白答道:“当然不甘。”
    “契机就在这里了。”王同知抚须道,“老夫自信阅人还是有几分眼光”
    听到这里李佑心里嘲笑道,你这老头还敢说自己有眼光,直接就将全署所有人都得罪到死,还把小爷我连累成现在这尴尬处境。
    “这蒋某是个得志便张狂的小人。他这区区九品在各处被上官们使唤十几年,比小吏也就强个几分。老夫猜他到了外方无人拘管,直压抑的性子放开后必然变得极为嚣张跋扈。你可回乡探寻他的不法之事,拿住他的短处。”
    李佑道:“那有何用?这算什么契机。”
    王同知沉默(zhaishuyuan.cc)半晌,审视着面前这个年轻到塌糊涂的官员,心里回想着李佑的所作所为,评估着他能力和背景。
    李佑见平时和蔼可亲的王老头难得严肃次,知道他有重要的话正在掂量,便集中精神细听。
    两人之间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从蒋巡检身上可以牵连出府署,网打尽。”王同知缓缓的指点道。
    这王老头又想玩这种将所有同僚齐检举的行为艺术?还要把他拉下水同做?他李佑看起来有这样傻么?憋了半天大招就是这么句没用的话?
    “哈哈哈哈。”李佑捧腹爆笑,“王老爷你这是死心不改啊,做人不要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好。”
    王同知涵养再好这时也被李佑笑的脸上挂不住,虽然他那事情以官场角度看确实挺丢人,便高声斥道:“你敢在上官面前失仪!”
    李佑收声拱拱手,起身要告辞,抓紧时间回虚江去。
    “慢着。”王同知叫住李佑,“老夫尚未说完,你以为这次还是收礼受贿这等琐屑小事么,如果要说这府署上上下下同心同力侵吞仓中存粮呢?”
    句话震得李佑脑子嗡嗡作响,如真集体侵吞官仓存粮,那就不是小打小闹,称得上惊天大案了。
    崇祯年间大灾荒引发民乱险些改朝换代,这教训怎能不引起朝廷警惕,所以近几十年来,对备荒赈灾的仓事十分重视。以本朝惯例,索钱受贿即便查处也可以轻拿轻放,退赃赎罪后还是能够复职。但私吞了官仓米粮,性质就完全变了,比直接贪银子还要严重得多。若因此引发了地方民变,那简直可以够得上抄家充军杀头,由此可见这是多大的罪名。更何况听王同知这意思似乎是府衙全体都参与了,更是够惊世骇俗。
    现在米贵成这样,府署积攒数年仓储,还不出粜平价,十分令人不解,难道想至此李佑骇然道:“老大人不可虚言!”
    王同知道:“千真万确的事情,你以为本官拼着成为笑柄图的什么,借此自清,能泾渭分明而已。”
    李佑恍然大悟,难怪王同知儿戏般的找个鸡毛蒜皮由头把全府衙都举报了,看似平白无故得罪所有人,谁料其中别有智慧。想来王同知上任之后,暗暗察觉了府署中人侵吞仓储的事情,既不敢冒险涉足其中同流合污,又怕被同僚们强行拉下水,还担心将来万东窗事发后自己掺杂其中说不清道不明,便想出了那个找点别的芝麻绿豆小事锅端举报揭发的办法。
    这样做好处有三点,是王同知因为小事故意得罪了所有人被同僚排斥,不会沾惹上他们的盗粮大罪,又不会直接逼急同僚们狗急跳墙你死我活;二是在外人眼中王同知与其他人划清了界限,他可以假装被瞒的什么也不知道,万东窗事发也不会牵连到他;三是若朝廷查处下来,王同知作为全府衙唯清白的人,多多少少该有点褒奖,说不定能被朝廷树立成先进典型来遮羞,直接署理知府了。
    李佑心里不由得赞叹道,这老头看似平庸无能,但几十年的饭不是白吃的啊,他这近似于装疯卖傻的招,瞒住了所有人,把明哲保身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个仅有秀才功名的人混到了五品,果然有他的长处,原以为只是靠着脸皮厚,现在看来不止于此。
    王同知被大家鄙视嘲弄了这么久,今天终于看到有人对他露出佩服神色,像是见到了知音人,得意道:“所以你来到这里时,老夫说你运气不错。”
    李佑又想到了什么,面带怀疑问道:“仓储多寡出入自有登记造册,岂是轻易瞒得住的?年年有巡按来查,府仓是重中之重,每年的数目都会交给下任继续稽核,难道全部糊弄过去了?”
    “其中确实有个大玄机,听老夫道来。”王同知说。
    第三集府城风波第122章舍汝其谁
    话说在这个时代,侵吞官仓存粮的收益堪称是巨大的,粮食和银子是划等号的物资,钱粮这个词三岁小儿都耳熟能详,随便几万石卖出去就是几万两。
    但盗官仓比起侵吞漕粮的风险大多了,没有漕粮那灵活的损耗数量可以糊弄人。盗卖官仓数量少了为此玩命不值得,数量多了又容易被查出仓中亏空。各种风宪官不是吃干饭的,魔高尺道高丈,什么掺石头,什么仓壁外实内空之类的招数让人有了防备后都不太管用了。所以李佑才会怀疑,府衙这帮人不会蠢到集体侵吞仓粮等着被轻易发现后杀头充军抄家罢?
    可叹道高了丈,魔也会想方设法高两丈的,有矛盾才有发展。这毛知府上任后大张旗鼓,搞了个政绩工程,拣水运便利处建了座规模巨大的粮仓,冠名姑苏仓。而后将府仓两个附郭县的县仓以及济农仓都合并到姑苏仓里。就这样还有多余地方,便租给了府城里作米粮生意的大商家存粮。
    知府搞了这个集中储粮的姑苏仓,好处还是很多的,节省土地裁减冗吏创收银子加强调控粮市能力之类的,所以才称得上政绩工程。
    但姑苏仓中别有洞天,若有御史之类的拿着府仓账本来查,进了姑苏仓稽核,看肯定是数目足够封条完好;若另外的人拿着吴县和长洲县的县仓账本来查,进了姑苏仓稽核,数目绝对还是足够的,封条绝对也有;拿着济农仓账本查,结果同样不例外。何况两个县的粮税要源源不断上解京师,仓中米粮经常出入流动,有点多多少少的“误差”也是可以理解。
    说来说去,姑苏仓里就真的没有问题么?其奥妙之处在于,万有哪个吃饱撑着的人,同时拿着苏州府仓吴县仓长洲县仓济农仓存粮商家的堆账本进了姑苏仓,他就会发现仓中存粮比几个不同衙门账本加起来的总数少很多不过这么多年了还真没遇到过吃饱撑着的人,官场规矩不鼓励这样吃饱撑着捞过界的做法,或许也可能是有能力吃饱撑着的人真的吃饱了。
    王老同知大概说了说姑苏仓的事情,叫李知事茅塞顿开大长见识。他不禁感慨道,毛知府真乃人才也,这手法都有点二十世纪虚拟经济的味道了无论是不是真的值钱,只要表现得出来让别人觉得值钱就行了。
    而且李佑突然也明白了为什么最近米价飞涨的情势下,毛知府死活不出粜仓米平息风波了。
    现在市面上只是米价贵,个别穷人顶不住而已,若到了明年春天青黄不接时闹不好连米都没有了。号称两京外天下第都会的府城里有几十万脱离了农业的人口,如果因为断粮闹出暴乱,那对毛知府而言切都完蛋了。以本朝对惹出民乱敏感到极点的严厉法度,若贪污储粮无法赈济而惹出民变,不被满门抄斩就可以感谢上天。所以即使仓中还有点米,毛知府也得硬撑到明年春荒赈灾用,怎能现在就粜出去。
    话说回来,其实这毛知府很倒霉,运道很背。江南地区前几年的年景不错,仓中米粮多的要溢出来,于是毛知府上任后才觉得这是个大好机会。他串通府衙中人私吞了数万石仓米,同时还要利用每年处理陈米的时机,在账目上做点不易觉察的手脚,熬过几年就能把贪掉的米粮从账面上消化掉,到时候他正好卸任走人。
    仓中留下的米也勉强可以应付荒年的,所以毛知府的想法可行性很高,切顺利的话说不定真给他瞒天过海了。然而丰收了几年的苏州府去年却发了水灾,毛知府费尽周折辗转腾挪又是出粜又是赈灾的,好容易维持住局面。到了今年,老天继续和毛知府过不去,又来了旱灾
    夏天时毛知府气的把家里的佛像观音像关公像东岳大帝像通通都砸了个稀烂。泡沫经济面临破灭的危机,不想败露的毛知府便拼命融资买米,所以才有几个月前莫名其妙找各县要银子的事情,但有点迟了,不但银子远远不敷使用,而且这稻米是越买它越贵。
    要说毛知府的运气的确也真差,还需要提到的是,这些年江南大片大片良田为了丝织业利润从稻米改种桑树,今年恰好到了个变化的临界点。结果现在虽然是秋粮上市时候,米价也能反常态的大涨起来,对毛知府来说堪称是雪上加霜。想要平息危机,毛知府哪来的那么多理论上本该有的存粮,账本上的虚拟稻米不能当饭吃。
    毛知府运气之差还在于,有个看似装傻无害的副手在阴影里瞄着他
    想通了前因后果,李佑叹道:“天道常变易,运数杳难寻。”
    王同知心有戚戚焉,“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二人齐同情起这个府尊大人来,他这气运直追那个死在煤山的先皇帝了,什么背运事情都碰上了。但同情归同情,该下黑手时还是要下。二人都看的出来,当前是个好时机,毕竟情势都发展到这地步了,绝对是最难遮掩的时候,等到明年春天也不是不可以,但别夜长梦多了。
    不过那毕竟是能穿绯红官袍的堂堂上府四品正印官,还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