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第 27 部分阅读

    团和江南士大夫集团获得白银上亿两不说,还先后建立了日兴隆商号和大明西洋商贸,现在这两个庞大的实体已经逐步走上正轨,个月的收入不下都不下千万两。
    可以说他崇正皇帝现在完全不差钱,收复辽东已经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
    还有军队方面,他先后提拔了秦良玉卢象升孙传庭史可法等名将,更有孙承宗袁可立袁崇焕满桂曹文诏等辽东将领,可以说大明现在是猛将如云。至于军队数量,经过几次扩军以后,大明现在有京营禁卫军二十万,辽东军三十万,天雄军十万,秦军十万,西北守军二十五万,东南守军将近三十万,再加上原来的边军大明军队已经不下百五十万之巨!
    可以说现在随随便便就能齐集十万甚至是二十万大军远征辽东,收复辽东已经具备雄厚的军事基础。
    最后,最重要的点,随着火枪和火炮的改进和应用,明军在野战方面已经完全压制后金铁骑,热武器已经开始主宰战场,靠骑兵打天下的日子已经去不返了。
    现在,大明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已具备了收复辽东的条件,再加上热武器的优势,收复辽东的把握就更大了,朱慈炅自然是不再犹豫:
    崇正五年冰雪融化之时,便是大明挥军辽东之日,到时候,所有伤痛,所有耻辱,举抚平!
    第六卷 第二章 火炮先行
    若是以往大明有什么重大的军事行动,最多也就是抓紧时间准备粮草,然后通知相关领兵将领,检查武器装备,勤加操练士卒,等出征日期到,将大军集结,再鼓舞下士气,就可以出发了。
    现在就不样了,朱慈炅有太多的准备工作要做,像火炮,虽然在不久前的辽东大捷中出力不少,但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
    首先就是数量太少了,这会的炮弹可没有后世那么大的威力,黑火药跟黄铯火药的爆炸力比起来差距不是般的大,根本就不要指望炮下去,炸出个几米范围的大坑,黑火药做的开花弹也就能让几米范围内的敌军受点伤而已,要说破坏力,比散弹都不如。
    按现在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当对面骑兵发起冲锋时最多也就有轮炮击的机会,所以,要想让火炮在与骑兵的对阵中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就必须把数量堆上去,几十门火炮也就能压制几千骑兵而已,面对十万后金铁骑,最少要准备五百门火炮,才能压的他们抬不起头来。
    当然,火炮过后还有燧发枪,但现在的燧发枪同样因为火药的原因而在穿透力上远远达不到后世步枪的标准,如果对面全部穿上盔甲,燧发枪基本就只能打马了。
    狮子博兔亦要用全力,可千万不能小看敌人,装备的发展般都是根据实战情况而选择侧重点的,如果皇太极看到了新式火枪和火炮的威力还使劲发展轻骑兵,那他就是头猪。话说,他可能是头猪吗?
    从后金现在的火炮射程和数量可以看出来,其实他们的冶炼技术已经相当不错了,只是崇祯朝的时候他们光靠轻骑兵就可以打的大明还不了手了,再加上明军火药武器的拙劣质量,让他们打心眼里就看不起火枪和火铳,所以才没有注重重骑兵和火药武器的发展。
    现在战场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朱慈炅可以肯定,后金吃了这次亏以后,定会重视火药武器,至于他们往哪个方向发展,是侧重进攻发展重骑兵还是侧重防御发展火炮,那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说野战要靠数量,那攻城战就要靠射程了,毕竟后金也有火炮,而且还是4寸的榴弹炮,大明的五八式榴弹炮在平地上还可以欺负欺负他们,攻城的时候优势就没了,除非造土台,但每次攻城都造那么多土台,浪费时间不说,你就能肯定后金完全没有办法来拆你台吗?
    结合野战和攻城的需要,朱慈炅决定,明年挥军去收复辽东的时候,最少要带上三七式榴弹炮,四七式榴弹炮和五八式榴弹炮各两百门,而且还要试制射程更远的五二零式榴弹炮或者六八式榴弹炮,数量最好也能达到两百门。
    现在已经快十月了,除去过年半个月休息时间,到辽东三月份解冻,中间总共就三个多月了,差不多正好百天左右,按照现在平均每七天三十门大炮的生产速度,百天最多能生产三百五十门大炮,这还不包括难度更高的五二零式榴弹炮或者六八式榴弹炮,也就是说,大炮的生产速度最少要提高倍才能达到要求。
    至于新型燧发枪倒是没什么问题,从六月份装备完天雄军和秦军之后,到现在,京营的新兵已经装备了快十万了,到年底基本上就可以把十五万京营新兵全部装备上燧发枪了,年后生产的那都是给其他部队预备的。
    关于火炮生产速度的问题,朱慈炅现在还真没孙元化他们熟悉了,正好很久都没和几个亲信聚聚了,朱慈炅干脆直接把他们全部召来乾清宫,主要是商量火炮生产的事情,同时也可以借机聚聚。
    现在他最初那几个亲信可不得了了,个个都是大忙人,朱慈炅如果不召他们入宫,也就早朝的时候能见个面,平时连说句话的机会都没有。
    像徐光启,他要处理内阁的事务,还要主持礼部衙门的工作,还要教导郑成功,还要研制望远镜,天到晚忙的要死,他这个大弟子基本上已经被他给遗忘了。
    像孙元化,他要主持兵部衙门的工作,还要主持火炮的生产和试射,还要训练京营的炮兵,哪有空来宫里和皇上闲聊。
    还有毕懋康和王徵,天也是忙的很,不但要处理公务,还要帮宋应星管理军工厂的日常运转,王恭厂那规模,放在现代那也是个大型企业了,日常的采购,生产,实验,财物,人事等等如果都压在宋应星个人身上,那他就算劈成两半也管不过来。
    当然,这五个人就算再忙,皇上召见他们还是不敢耽搁的,不到半个时辰他们就全部赶到了乾清宫。
    朱慈炅特意找了个宽敞点的偏殿,摆了两溜太师椅和茶几,让他们分坐左右,边喝茶边回话。
    现在时间没那么紧迫,朱慈炅倒不急于说正事,而是捡着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随意问了几句。
    他首先问徐光启道:“恩师,那个燧发枪用的瞄准镜做的怎么样了?”
    徐光启摸着胡子饶有兴趣的回道:“这个镜筒倒是简单,用沙模铸,再夹车床上车几刀就出来了,这个镜片就有点麻烦了,太小,手工研磨很困难,我正和王大人商量,设计个专用的磨床来磨镜片呢。”
    朱慈炅点头道:“嗯,这个瞄准镜要是真做出来了,那用量就大了,是该设计个床子来磨镜片了。”
    他又转头问毕懋康道:“孟候,那个左轮手枪做的怎么样了啊?”
    毕懋康由衷的赞叹道:“皇上真是厉害,连那么精巧的手枪都能想出来,样品已经做出来了,还真能连发,只是那个转轮有点太难加工了,如果要量产的话,怕是得设计个专门的车床来加工转轮。”
    闲聊几句融洽下气氛,差不多就该说正事了,朱慈炅把脸色正,略带严肃的道:“恩,这事先等等吧,朕这次找你们来主要是想说说火炮的事情,朕决定明年开春就率大军去收复辽东,到时候起码需要八百门各式火炮,依现在这个产量肯定做不出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都提出来议议吧。”
    众人听说要收复辽东了,都面露激动之色,但听说要八百门火炮,众人不由都吃了惊,然后都不约而同的看向孙元化,因为这个火炮的生产直都是他在负责的。
    孙元化略微思索了下,有条不紊的回答道:“三个多月做八百门火炮,这加工的床子倒是够用,但铸造却是有点拖后腿了,好在现在做粘土模的工匠都操练熟了,只要再招百来个人给他们打下手就行了。还有个问题,铸炮太耗材料了,这铁矿石怕是供不及了。”
    朱慈炅听,不由面露喜色,这铁矿石对他来说压根就不是什么问题,只要铸造进度能赶上就行了。他拍巴掌兴奋的问道:“现在还有多少铁矿石,缺多少?招人的问题就不用说了,招两百个都行,”
    孙元化闻言,开口就算起来:“门大炮如果按千斤算,八百门大炮就是八十万斤,铁矿石对半算,就需要百六十万斤,现在王恭厂大概还有五十万斤铁矿石,做到过年就没有了,采矿那边个月最多能采二十万斤,三个月就是六十万斤,还差大概五十万斤。”
    五十万斤才二十多吨,对现代来说实在不算个事,不要说铁矿石了,就算是钢材,随便个钢材店老板都能马上给你送来,但大明那会儿不行啊,采矿还是纯手工作业,除非又用人去堆。
    但朱慈炅却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他自信的道:“恩,这个没问题,不要按千斤算,按两千斤算,朕给你买两百万斤铁矿石来,过完年就能到。”
    孙元化不由好奇的问道:“请恕微臣斗胆,大明还有哪能买到铁矿石吗?”
    朱慈炅笑道:“大明肯定是没地方买了,我们不是还有个友好的盟国吗,他们那铁矿石多着呢,正好他们还欠朕几千万两,让他们送点铁矿石过来抵点帐应该是没问题的。”
    这时徐光启忍不住开口道:“皇上说的是佛郎机?”
    朱慈炅点头道:“恩,朕还是比较喜欢叫他们葡萄牙,以后就不要叫佛郎机了,他们不是佛郎机,佛郎机是另外个国家。”
    徐光启赶紧拱手道:“微臣口误,口误,叫习惯了,请皇上恕罪。”
    朱慈炅挥手,示意他没关系,然后又继续对孙元化道:“初阳,我们现在能造五二零式榴弹炮或者六八式榴弹炮吗?”
    孙元化面露难色道:“这个,造是都能造,但成功率太低了,六八式榴弹炮微臣估计能强点,但五十门里面最多能有十门合格的,五二零式榴弹炮估计成功率更低,这两种炮微臣都试过了,太重了,浇筑的时候稍不注意就废了。”
    朱慈炅咬牙,拍板道:“能成就好,不行再多招点人,就做六八式榴弹炮榴弹炮吧,做两百门,三七式,四七式和五八式也每样做两百门。在家里多费点事没关系,如果火炮太少,怕是压不住建奴的凶性。建奴向凶残无比,发起狠来个个都是不要命的主,如果不用火炮把他们压住,前方将士的伤亡就惨重了。”
    孙元化闻言,郑重的点头道:“请皇上放心,就算五十门里面只能成几门,微臣也会按时把火炮全做出来。”
    第六卷 第三章 报导跟上
    要说朱慈炅的亲信里面谁最忙,不是徐光启毕懋康孙元化等众文臣里的大佬,也不是秦良玉卢象升孙传庭等众武将中的翘楚,而是名不见经传的通政使司左通正吴梅村。
    自从听了皇上的点子在各部衙门征稿以后,他就没过过天清闲日子,每天总有看不完的文章等着他。现在他是站也看坐也看走也看,吃饭也看出恭也看甚至躺床上了还要看,第二天爬起来继续看!
    没办法,投稿的人越来越多了,据下面的人汇报,现在每天收到的稿件已经超过五千份了!大家要奇怪了,京城里的官员大大小小全算上最多也就两千出头吧,怎么会出现五千多份稿件呢?
    有天写几份的,但这种人不多,毕竟他们都是衙门里的官员,再闲也不会闲到天到晚什么事都没有。那这么多稿件怎么来的呢?大多数人都在给亲朋好友代投!
    这工本费倒是小事,只是使京城的酒馆最近生意红火了点而已,关键问题是这个名声,如果谁的文章能有幸被吴梅村吴大人选中登上《新京报》,那他就出大名了,说闻名全国都不为过,因为《新京报》本来就是全国发行的。
    现在《新京报》的销量是多少恐怕没人能想的到,的确,这个数字连朱慈炅都没想到,《新京报》的销量竟达到了恐怖的五百万份!而且这还不是朱慈炅的功劳,竟然是吴梅村这个古人想出来的点子,让《新京报》销量暴增!
    其实这个点子说出来点都不复杂,只是般人不会往这方面去想而已,这个点子的关键就在于抓住了《新京报》最大的读者群。
    《新京报》最大的读者群是些什么人?首先可以肯定,不是进士,毕竟三年才出三百个进士,平均年百个十年才千个,百年才万个,有几个能活到百岁还不死的,所以大明全国的进士加起来都没万个;也不是举人和秀才,这些人也是千万读书人中翘楚,省才那么多名额,数量也不会太多,要不范进就不会因为中个举人而疯掉了。
    《新京报》最大的读者群其实是那些没有功名的童生,这个童生不是说他们年纪小啊,而是他们没有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没有考上生员,没有取得功名。生员在民间般都称之为秀才,而童生,他们也有个通俗的名字,叫读书人。
    大明的读书人到底有多少呢?这个还真没人统计过,不过“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明朝这个最重视科举考试的朝代,读书人应该不会少,不说全民读书那么夸张,十几个人里面应该有那么个把读书人,按大明上亿人口计算,那么大明的读书人就有差不多千万!
    这么庞大的读者群,怎么让他们来买报纸呢?很简单,搞清楚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就行了,不要说什么为大明之崛起而读书,那会儿的人还没这么高的觉悟;也不要说什么为了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古代没谁会这么闲的蛋疼。自从有科举制度以来,绝大多数读书人的目的都只有个,那就是金榜题名。
    人生两大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怎样才能金榜题名呢?这个问题恐怕是绝大部分读书人都想知道的,吴梅村就是抓住了这点,从第四期《新京报》开始,就开设了个专栏,专栏的题目就叫《论金榜题名》。
    要问谁最有资格论金榜题名,那自然是金榜甲第名状元郎,而吴梅村正好是新科状元,所以专栏的第篇文章,他亲自操刀,将自己写八股文的经验心得,还有从县试府试院试到乡试会试殿试的亲身体验全部写了出来。然后,他又去找历届状元,舔着脸求他们写心得写体验。
    上科的状元史可法倒好说,大家都是皇上的亲信,句话过去他第二天就把文章写好送过来了。其他的状元就不大好说话了,状元可是千万读书人中的魁首,谁没点傲气,而且般高中状元之后只要不犯错误,官途都比较顺畅,比他吴梅村官大的比比皆是,你算那颗葱啊,让我写我就写?
    吴梅村较起真来也是比较恐怖的,为了让皇上高兴,把《新京报》的销量搞上去,他豁出脸去不要了,威逼利诱都用上了。你给不给我面子?你给我面子,我给你银子,篇文章百两,你好我好大家好;你不给我面子,我可上皇上那告你了啊,到时候皇上发起飚来你可别怪我!
    这货是皇上跟前的红人,这个大家都知道,他说去告状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在百两和惹皇上生气之间选择,只要不是傻子就会选择百两,能高中状元的会是傻子吗?所以,吴梅村得偿所愿,历届状元全部乖乖的写了点心得体验,把这个神经有点不正常的新科状元给打发了,《新京报》中的《论金榜题名》专栏得以连续刊登十几期状元文章。
    这下可不得了了,传十,十传百,天下的读书人都开始疯狂抢购《新京报》,开玩笑,谁不想金榜题名啊,就算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光冲着状元文章都要买啊。那可是状元郎,千万读书人的偶像,平时你想看他们的文章,十文?你个字都别想看到!
    《新京报》前三期免费过后,第四期就要开始收钱了,吴梅村印了百万份试了试水,结果各处邮局先后传来消息,报纸到就被抢光了。这些人倒不是为状元文章和金榜题名而来,主要是前面三期看得人热血,大家头脑正发热呢,想继续下去的多了,所以报纸被抢光了。
    第五期,吴梅村让印了两百万份,还是被抢光了,这时候《新京报》上面有提有状元文章教你怎么金榜题名的事已经慢慢被传开了,头脑发热的有之,奔着状元文章和金榜题名而来也有之。
    第六期,吴梅村让印了三百万份,还是被抢光了,这时候上面有状元文章已经人尽皆知了,大部分人都是奔着状元文章和金榜题名来的。
    第七期,吴梅村让印了四百万份,还是被抢光了,没办法,状元文章写的就是好,虽然大多数状元都是为了打发吴梅村这个疯子的,但他们也爱惜自己的名声,这可是要全国发行的,他们敢胡乱写吗?所以,每篇都是他们认认真真写出来的,能高中状元,那文采还用说,天下读书人都看的如醉如痴,欲罢不能。
    第八期,吴梅村让印了五百万份,还是被抢光了,看《新京报》已经成为读书人的时尚,这几天读书人在起聊天,开口都是:你看了某某状元写的某某文没,那句什么什么什么,要是你没看,答不上来,那丢人就丢大发了。说夸张点现在大明的读书人没看《新京报》都不大敢出门,因为出门碰见朋友,人家肯定跟你聊报上的内容,没看?接不上话?你好意思说你是读书人!
    第九期,吴梅村让印了六百万份,呃,没印成,还是五百万份,京城造纸作坊和印刷作坊的老板这几天都快疯了,说好的天百万份呢?不带这么玩人的!
    头十天他们加班加点印了三千万份,然后修整了两天,第三天百万份,大家都很轻松,早就准备好了,班都不用加,这钱赚的真舒坦啊,作坊老板们都笑开了花。
    第四天两百万份,好吧,谁嫌钱多啊,加加班就印出来了,他们都笑的合不拢嘴了。
    第五天三百万份,来吧来吧,咱不嫌钱多,两班倒,刚好,他们下巴都快笑掉了。
    第六天四百万份,这些老板急了,疯狂找人疯狂印,总算应付过去了。
    第七天五百万份,这些老板要疯了,全部盯到作坊里,别偷懒啊,给我使劲印。吃饭?等等,我给你们找个顶班的,个个轮流去吃,不准停;出恭?排队啊,个个去,没顶班的就给我憋着,不准停。总之就是加班加点刻都不停,终于印出来了。
    第八天六百万份,这些老板真要疯了,吴大人你绕了我们吧,实在是印不出来啊!吴梅村只得作罢了,至于找其他地方的作坊印,这点朱慈炅是明令禁止的,开什么玩笑,到处印,他们印多少你管的住吗?到时候你份都卖不出去,市场全被盗版货给占领了!他还专门让锦衣卫和东厂盯着,谁敢盗版,立马抓起来,所有设备全部没收。
    盗版有多恐怖作为现代人的朱慈炅是知道的,旦让盗版盛行起来,别说赚钱了,稿费都要倒贴,赔钱去养盗版商,绝对不行,坚决不能让盗版货出现在大明!
    正当吴梅村忙的晕头转向不亦乐乎时,皇上传旨,让他入宫觐见。
    他赶紧放下手中的稿件,匆匆向皇宫赶去。
    朱慈炅找吴梅村主要还是为了收复辽东的事情,兵法有云:师出必有名,虽说打击侵略者,收复失地这个理由已经很充分了,但是,就这么默(zhaishuyuan.cc)默(zhaishuyuan.cc)无闻的去了,大明的百姓大部分都不知道,也不参与,好像打击侵略者是他崇正皇帝个人的事情样,其他人就在后方等着看结果,连个摇旗呐喊的都没有,等你打赢了举国,万打输了骂声片,这怎么行!
    火炮已先行,报导要跟上。
    第六卷 第四章 全民动员
    人民战争的力量是无穷的,朱慈炅深知其中的道理,他自然不会学以往的皇帝做脱离人民的孤家寡人。人民战争并不是说要所有人都冲上去打,而是要让全民参与,这样才能拧成股绳,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那么怎么和治下的子民联系在起呢?要保持帝王的权威,就必须高高在上,俯览众生;要和治下的子民联系在起就必须和他们沟通交流。治下的子民在想什么皇帝或许能知道,但个皇帝在想什么,治下的子民是不可能知道的,他不可能跑去告诉每个子民,朕今天想干什么朕明天又想干什么。以前的任何个皇帝都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意愿传达给每个子民,但是朱慈炅有。
    报纸就是连接的纽带,沟通的桥梁,通过报纸宣传就能让大明的百姓和他心往处想,劲往处使。
    当然,人的思想是最难掌控的,不是你想别人跟你往处想,别人就定会跟你往处想。要想左右人的思想,难度很大,般人压根就做不到。还好,朱慈炅不是般人,他是穿越而来,前世的时候全民动员这种事情他见的多了,该怎么引导,该怎么控制,都有现成的例子,他只要让吴梅村去照做就行了。
    当吴梅村匆匆赶到御书房时,朱慈炅正拿着份《新京报》在仔细的品读,他生怕打断了皇上的雅兴,只得躬身立在书桌前静静的候着。
    朱慈炅其实已经看见他了,但这期的状元文章着实精彩,他忍不住口气看完了,这才微笑道:“这状元文章果然精彩,难怪五百万份报纸都被抢购空,不错不错,你这点子想的很不错。不过在世的状元也就这么多,接下来怎么办你想好了吗?”
    吴梅村胸有成竹的回道:“回皇上的话,微臣接下来想找些甲进士及第的同僚继续论金榜题名,能荣登甲,进士及第,文采其实都差不多,我想皇上排定名次时应该主要还是看他们策对的内容吧。”
    朱慈炅回想了下,还真是这么回事,他主持了两次殿试,每次都亲自看了不少试卷,要说文采,他还真没看出高低来。不过他选状元看的可不是策对的内容,而是看名字,后世最有名的肯定是最厉害的,就这么简单,吴梅村要知道他是这个标准,估计能惊的眼珠子都掉出来。
    当然,朱慈炅是不可能把这个标准告诉吴梅村的,他点了点头,直接略过这个问题,考校道:“朕明年要收复辽东,你能让大明的百姓都为朕摇旗呐喊,甚至是出钱出力吗?”
    吴梅村闻言愣,脑袋瓜子疯狂运转起来,这样这样那样那样,想了好会儿,他才试探着回答道:“要不专门出期辽东专刊,专门写建奴是怎么在辽东烧杀抢掠的。”
    朱慈炅摇头道:“不够。”
    吴梅村又小心道:“要不再来期,专门写辽东汉民现在过的多凄惨?”
    朱慈炅继续摇头道:“还不够。”
    吴梅村绞尽脑汁想了阵,这才继续回道:“要不再来期,专门介绍辽东富饶的物产,辽阔的土地?”
    朱慈炅见他毫无头绪,东扯下,西扯下,知道完全让他来策划怕是不能成了,只得系统的讲解道:“你这东榔头西棒子是不行的,必须循序渐进,先写写辽东富饶的物产和辽阔的土地,让百姓觉得如此大好河山被建奴夺去了太可惜了;然后写写建奴是怎么对待辽东百姓的,让他们看清侵略者的嘴脸,不要抱侥幸心理;然后再写写建奴是怎么在辽东烧杀抢掠的,激起百姓的义愤;然后再写写辽东汉民现在过的多凄惨,让百姓知道被侵略者统治的后果,激发他们的反抗心里;然后写写建奴的凶残,将他们在辽东肆意捕杀百姓,将辽民抓去当奴隶,动辄屠城这些事情都详细的写出来,让大明百姓都怒(shubaojie)不可遏,恨不得去咬建奴两口。最后,朕再安排几个榜样,摇旗呐喊,出钱出力,让百姓知道他们该干些什么。”
    这套介绍下来,吴梅村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崇敬的行礼道:“皇上真乃神人也,微臣受教了。”
    这都是剽窃的好不,朱慈炅有点不好意思的摇了摇手,继续道:“专刊就不要出了,通篇都是写辽东的就有点太刻意了,其他内容还是要有点的,干脆这样吧,正面写辽东,背面写其他内容,多出几期,年前能出完就行了。”
    吴梅村赶紧拱手道:“微臣遵旨。”
    朱慈炅见说的差不多了,便问道:“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的话就赶紧去准备吧。”
    吴梅村想了想,面露难色道:“这个,微臣也没亲眼见过辽民的惨状,怕写不好啊。”
    朱慈炅没好气的道:“你没见过自然有人见过,从辽东逃到京师的人多了,你这征稿的通告下去,还愁没人给你投稿吗?审稿的时候注意点,太温和的就不要了,定要写惨点,如果写的不够惨,你就给他们润色下,最好让人看了就怒(shubaojie)不可遏,明白了吗?”
    吴梅村心领神会的点头道:“微臣明白。”
    《新京报》这几天大幅报道辽东的物产和美景,大明各地的读书人也习惯性的跟着《新京报》的报道,讨论起辽东来。
    大明各地风向变,改前段时间到处欢欣鼓舞的场面,唉声叹气的人越来越多:“唉,如此大好河山,却被建奴给占去了,可惜,太可惜了。”
    这中间也有人时不时的抱怨道:“是啊,太可惜了,现在大明军队这么强大,为什么不去收复辽东呢?”
    说者看似无心,听者却是留意了,这种声音越来越多,叹息又变成了抱怨。
    这些看似无心的人其实都是锦衣卫的密探,各地密探都接到了上峰的密令,多参与读书人的讨论,适时引导引导。
    当叹息变成抱怨的时候《新京报》开始报道建奴在辽东实施的苛政和对辽东百姓的欺压。
    时间破口大骂的有之,感同身受的也有之,又有人继续抱怨道:“朝廷是怎么回事啊,建奴都不把辽东百姓当人看了,怎么还不去收复辽东,解救百姓?”
    于是抱怨声越来越大了,这时候《新京报》又开始报道建奴是怎么在辽东烧杀抢掠的,这下大明的百姓都怒(shubaojie)了,大明各地骂声片。
    这中间又有人时不时激动万分,吵着嚷着要联名上书,请求朝廷出兵辽东,去收拾建奴。
    跟风的人越来越多,还真整出好多联名上书来。这时候《新京报》又开始报道辽东汉民的惨状,这下更不得了了,大明各地骂的更凶了,不但有骂建奴的,甚至还有骂朝廷无能的。
    这中间又有人时不时气愤难当,吵着嚷着要跑去辽东打建奴。跟风的人又是大片,当然,真到辽东去是不可能的,但嘴里说要去的却是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新京报》又开始报道建奴的凶残,将他们在辽东肆意捕杀百姓,将辽民抓去当奴隶,动辄屠城这些事情桩桩,件件凄惨无比,听者伤心,闻着落泪。
    建奴竟然如此毫无人性,这下大明百姓出离愤怒(shubaojie)了,咆哮着要去收拾建奴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围住县府衙门强烈要求朝廷出兵收复辽东的情况。
    这时候《新京报》报出重大新闻,日兴隆商号捐资千万两白银,请求朝廷出兵辽东,收拾建奴。
    时间大明各地叫好声片,日兴隆商号被冠上了爱国商人的头衔,各地分号的门槛都快被人踩破了,生意火到爆!
    第二天《新京报》又报出重大新闻,大明西洋商贸同样捐资千万两白银,请求朝廷出兵辽东,收拾建奴。
    大明西洋商贸?这是什么什么啊?沿海的海商可能还听说过这么个商号,大明其他地方的百姓却不知道这大明西洋商贸是干什么的,日兴隆商号也就罢了,那是百姓公认的大明第商号,富可敌国,能捐出千万两白银点都不稀奇。这突然冒出个大明西洋商贸,听都没听说过的名字,竟然也这么慷慨!
    大明百姓坐不住了,有钱的纷纷慷慨解囊,你两我五钱,你几文我几文的筹钱,然后派出代表拿着名单,跑去县府衙门捐钱;没钱的也开始请愿,要去辽东出力,敢什么都行!大家就个要求,请朝廷出兵,收拾建奴,光复河山!
    这下可把各地官员给弄傻了,以前朝廷财政紧张的时候也曾增加过税赋,收的那叫个艰难啊,平民百姓无不怨声载道。现在倒好,都把钱送到衙门里来了,你不收他们还跟你急!
    各地衙门都不敢做主,这可是没有先例的,谁敢收啊!
    当朱由检捧着沓奏折来找朱慈炅时,我们的崇正皇帝笑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全民喊打,又是联名上书,又是捐款请愿,这才像要打仗的样子嘛!
    于是,他小手挥,豪气干云的道:“收,全部收,告诉他们明天朕会给全国百姓个交待。”
    朱由检莫名其妙的看着他,心道:“你这是要交待什么啊?”
    朱慈炅的交待就是,第二天《新京报》头版头条公布了道圣谕:
    朕,也想收复辽东,奈何现在京师和辽东间大雪封路,无法通行,朕在此郑重承诺,明年开春,冰雪融化之时,朕便挥军北上,直捣辽东,不复全辽,誓不收兵。
    圣谕出,全民欢腾。
    第六卷 第五章 调集兵马
    火炮已经开始准备了,百姓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就是军队的整顿了,朱慈炅之所以示意麾下的两大商号相继捐款,为百姓做榜样是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要对明军进行全面整顿,而这需要很多银子。
    正当朱慈炅准备着手军队整顿时,辽东传来密报:皇太极率数万兵马去了蒙古草原,而且蒙古各部隐隐有集结兵马的迹象。孙承宗怀疑皇太极又想故技重施,偷袭京师!
    朱慈炅接到密报,气的破口大骂:“皇太极,尼他玛就不能消停下吗?这大冬天的,到处乱窜什么,你脑子进水了啊!”
    皇太极脑子进水了吗?当然没有,他脑子好使着呢。大明在辽东和蒙古草原有间谍,皇太极在北直隶附近也有间谍,朱慈炅这么疯狂宣传要收复辽东,皇太极自然会收到消息。其实就算朱慈炅不宣传皇太极也知道,明军肯定会来打辽东的主意,兵力比他多,武器比他强,不打才怪。
    皇太极不是那种味蛮干的莽夫,更不是那种坐等挨打的软蛋,大明这么大张旗鼓要来收拾他,他自然不会坐以待毙。该怎么给小皇帝点颜色看看呢?辽东是不用想了,现在已经天寒地冻,大军出行极不方便,就算勉强出去了,能干嘛,孙承宗正躲在乌龟壳里等着呢,天气尚好的时候都打不下来,何况是大冬天。
    想来想去,他想到了偷袭京师,前两年他就干了次,虽然丢了广宁,但也抢到不少奴隶和财物,算是跟明军打了个平手。这次就不样了,有大贝勒代善率十万大军在海州卫守着,他压根就不用担心后方的安全问题,现在他唯要考虑的就是要兵马的问题。
    女真各部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人口已经增加不少,但是总数还是不到两百万,就算全民皆兵,能集结起来的军队也才十五六万,再加上新招的汉八旗总数也才二十来万。代善那里十万不能动,莽古尔泰那里三万多更是早就变成了冢中枯骨,再加上辽东各地都要留点人防守,他能调动的兵马最多也就五万。
    上次去偷袭都带了十万大军,这次只带五万肯定是不够的,他只能令蒙古各部集结兵马了。他原本直不让蒙古各部集结太多的兵马,每次最多让他们集结两万,就是怕他们起异心,现在都到这份上了,他也顾不了这么多了,直接下令蒙古各部集结十五万兵马,在察哈尔部汇合!
    他集结这么多人马是想明军决战吗?当然不是,遵化到京城线大小城池十多座,人家都守在城池里,他战什么战,去攻城?找死吗!火枪火炮再加上地雷手雷,只要四五万人马守城就能让他二十万大军束手无策,大明现在可不止五万人马,那小皇帝就跟个疯子样到处招兵买马,现在明军最少有百多万,去攻他们的城,跟找死有什么区别。
    皇太极其实主要是想打乱明军的部署,为明年的辽东大决战做准备。他早就计划好了,如果明军集结大军在遵化和蓟州线布防,他就按兵不动,让明军白忙活场;如果明军只调集少量军队来防御,他就冲进顺天府肆意劫掠番,然后走人,让小皇帝吃个闷亏;如果明军完全不搭理他,那他就率大军直扑京城,看小皇帝怕不怕。
    朱慈炅当然不怕皇太极,只是有点烦而已,他这正准备着手整军备战呢,皇太极突然给他来这么出,直接就把他计划打乱你了。
    他原本准备年前把军队整顿好,年后再调动,现在没办法了,你不调动军队防御,皇太极绝对会冲进顺天府到处劫掠。他这刚信誓旦旦的要挥军收拾皇太极呢,人家马上就冲进京畿要地烧杀抢掠,这不打他脸吗?他丢不起这人!
    这次他也不用孙承宗教了,直接令曹化淳取出大明全境的兵力布局图,摊在书桌上看了看,然后下旨道:
    “传旨,令昌平总兵尤世威领兵三万驻守密云怀柔顺义,每城万人马;
    令宣府总兵侯世禄领兵三万驻守三河平谷通州,每城万人马;
    令大同总兵王学书领兵四万驻守蓟州香河玉田,其中蓟州两万人马,香河玉田各万人马。”
    说到这里朱慈炅不由顿,这些都是按上次孙承宗的安排而调动的人马,这次孙承宗远在盖州,蓟州镇和山海关的兵马也差不多都被他调到三岔河堡和盖州线去了,剩下的人马不到万,能守住山海关就算不错了,至于遵化附近还得另外抽调兵马。
    他用手指点了点遵化城,然后慢慢向西南方向看去,东北方向就不用看了,现在那里冰天雪地,压根就不要想把大军调过来。
    嗯,京城的二十万禁卫军可以调半过去,京城有十万禁卫军就足够了,现在王恭厂可是在疯狂造炮,十万禁卫军加上造好的火炮,他皇太极就是率五十万大军过来都是白搭。
    嗯,北直隶新招的三万守军驻扎在保定府大宁都指挥使司,可以调过来应下急。
    再往南,就到河南了,河南省也才三万守军,防守贼寇都不够,那里还能调的出人马。再往南就是南直隶了,那边是有十多万兵马,但太远了,不行。
    那就只能往西了,往西是山西,嗯,山西平阳府和泽州有卢象升集结的二十万大军!调还是不调?
    他看了看河南又看了看山西,眼中历芒闪,调,定要把卢象升调走,不然贼寇躲在大山里不敢出来,怎么去收拾那帮蛀虫?
    他再仔细的看了看地图,平阳府必须守住,那里贼寇已经清理过遍(fanwai.org)了,蛀虫都扫光了,不能让他们再吃回头草了,其他地方嘛,哼哼,各州府的官员你们自求多福吧,如果没贪腐贼寇也不会把你们怎么样,如果贪腐了那就不要怪朕心狠了,你们就给那帮蛀虫陪葬吧!
    想到这里,朱慈炅把牙咬,继续下旨道:
    “令驻扎在大宁都指挥使司附近的三万守军北上蓟州,驻守永平迁安滦州,每城万人马;
    令京营提督佥事史可法率十万京营新兵驻守遵化城;
    令五省总督卢象升亲率十五万人马将俘虏贼寇押解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