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局李世民流落荒岛》第七十九章 国师的魄力无人能敌

    要说据理力争。
    江枫肯定能够说很多。
    然而有一些事情,和这些大臣说了,那就是惊骇世俗了。
    知道的太多,对他们也没好处。
    “说得好!”
    李二陛下听之,也觉得非常有道理。
    细想之下,也开始悔悟起来。
    自己只是看到了现在的繁华大唐,却未曾考虑未来的大唐。
    长孙无忌却躬身施礼,说道:“受教了。”
    回到自己的位置,开始思索,自己提出来的国策,再结合国师所言,想出一个能够解决现在的大**队的问题。
    江枫点点头,对长孙无忌说道:“长孙相公的提议虽然是错的,却也指出来,现在的大唐大军,的确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了弊病。
    我不支持削减军队的士兵,却也有着一些解决方法,不过,大家可以再想想,实在是想不出来,我再提出来吧。”
    李二陛下却有一些急不可耐了。
    然而看到了江枫那淡定的神色,想着自己早晚就会知道这个提议,还是忍一忍。
    压下了心中的好奇之后,就听到江枫继续说道:“对于置办儒学,改革科举考试,臣也觉得,此法并不利于大唐的长治久安。”
    这一下子,所有的大臣几乎都明白了。
    自己这些人的提议,怕是没有一个是符合国师的想法的。
    “还请国师指点。”
    房玄龄早就看开了。
    他在这一次提议的时候,就找过杜如晦。
    然而杜如晦似乎早已经预料到了这一次的结果,用他的话说,国师高瞻远瞩,所站的位置,比我们高了不知道多少。
    至于原因。
    大唐也只有三个人知道。
    这三个人,就是当初流落荒岛的大唐皇帝李二陛下、长孙无忌和杜如晦了。
    “儒学的确于治国有益,然则,如今的大唐早已经不是以前的大汉。
    现在的大唐正在快速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新的事物,比如,我们有了温室种植技术,可以在冬天种出来绿色的蔬菜。
    我们还有自行车、四轮车,不用牛马,仅仅是人力,就可以快速行走。
    以前坐地日行千里,可能我们不管如何都达不到,然而,现在坐上自行车,就能够一天走几百里,还是可以的吧。
    大唐就出现了这样一个人,单单靠着自行车,从襄城到了江夏,用的时间,比战马还要快。
    请问,这样的发展,是如何来的呢?
    仅仅是读了儒学,就可以打造出来这些事物吗?
    虽然这里面有着我的提议,然而如果没有能工巧匠,能够打造出来精美的自行车?
    科举考试,选拔的是人才,不是书呆子,仅仅是四书五经,难以让这些个学子,掌握更多的知识。”
    江枫对房玄龄说完之后,又对李二陛下说道:“臣以为,大唐建立的不是儒学,而是百家之学,然后再是儒学。”
    仅此一言,就炸开了锅。
    整个朝堂,轰然一片。
    李二陛下伸手,大声道:“肃静!”
    一下子,又安静下来。
    “国师何出此言?”
    江枫解释道:“如今的大唐有了很强大的实力,不再为吃饱和穿暖而发愁。
    那我们要做什么呢?
    其实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所有的百姓都能够读书识字。
    让他们接受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国家,国家便是先有了国,才有家。
    国破而家亡。
    当一个人,从五岁开始蒙学,到七岁开始读书,九岁从百家之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十二岁开始学习儒学。
    如此,这一个人,不仅知道四书五经,还能掌握其他的技能和道理。
    八年时间,用官学来教导一个人。
    如此往复下去,以后的每一代,都将会是读过书,会识字的读书人。
    大唐的可用之才,将会更多。
    届时,谁还敢与大唐为敌?”
    很多大臣,都是吸了一口凉气。
    天下皆是读书人!
    那样的场景,他们想都不敢想。
    以后,读书人,还会金贵吗?
    “陛下,臣,臣觉得此法不妥!”一位老者站出来了。
    此人叫做虞世南。
    乃是儒家学宫之人,也是一位大儒。
    “为何不妥?”
    李二陛下问道。
    虞世南回道:“陛下,如此一来,建造学宫就需要很大的消耗,大唐如今哪有那么多的钱财和物力以及人力。
    此乃大兴土木,很容易引起恐慌啊!
    除此之外,就算是学宫建好了,那些百姓,又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孩子送来读书。
    毕竟,一个束脩就让一般的百姓承担不起。
    没有了学子,这些学宫岂不是要荒废了?
    再者,百家之学,学了之后,并不精通,也不过皮毛,学之又能掌握多少?
    专一而精,多学分心啊!”
    另外一位大儒,也站出来,谏言道:“陛下,臣同意虞侍郎之言,八年时间可教导人,然则,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一个不好,必然会引起百姓疑心。
    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民心,说不定,还因为这件事情而散了。”
    以前没有大臣敢对于国师的话,有什么谏言。
    后来也是李二陛下说了,要虚心纳谏,这不仅仅是他,还有国师。
    给了大臣们一个机会。
    当然,也给了江枫多费口舌的机会。
    以大唐现在的实力,要工人,那些个突厥还有吐蕃等等送来的苦力,多的是。
    要钱财,其实也很好解决。
    琉璃马上就要大量生产,仅仅是这个琉璃工坊,就可以赚更多的钱。
    除此之外,江枫还能够拿出很多很多技术,都可以赚钱。
    这也是垄断的好处。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想要大唐能够长治久安,想要这个时代更快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削弱读书人在这个时代的地位。
    当读书人多了,读书人也就不金贵了。
    读书人多了,傻子也就少了。
    读书人多了,人才也就多了。
    关键是,制定出来的官学要适当夹杂一些思想品德的指导,才能是真正目的之一。
    江枫并没有把一些大道理摆出来,仅仅是几句话,就让那些大臣哑口无言了。
    然而,李二陛下也觉得这一个建议,有一些超乎他的想象了。
    真要是天下人人皆是读书人。
    那,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人人皆是读书人,读书人也就不金贵了。这只是其一,第二个好处便是,读书人多了,人才就多了,人才多了。那种不可一世的人才,就不会显得那么强大。
    陛下想要大唐长治久安,所以大唐不可能不会出现那么一两个不明事理的帝王。
    届时,如果有奸臣当道,自然会有忠臣护主,至于乱世将出,必有妖孽,也就不会再出现了。
    因为,聪明的人,将会更多,大家都在互相牵制,也就不会一家独大了。”
    只不过,那种场景。
    李二陛下还是不能想象,对于帝王而言,其实他还是希望愚民多一些。
    所以,至于建造学院的建议,到了最后,成为了在各地建造大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