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事(完结)》第23部分阅读

    掌事(完结) 作者:
    ”裘三娘有坚持,墨紫又何尝没有?“您在车上眯会儿眼,保准不等睡着,我就上车了。 ”
    “行了,不让你去,恐怕你不死心。去吧,看仔细点儿,有我家老祖宗藏下的宝贝,赶紧给我拿来,免得我不当心把这地贱价处理。”裘三娘拗不过,只好允了。
    墨紫说了声是,扭头就往前找入坳的路。
    小衣想跟,却因为裘三娘入了车里,不能留她和车夫两个人,只好没精打采走回马车旁,细眼眯眯,一边看那棵被雷劈过的大树,心中度量可爬性,一边望墨紫的背影。树当然纹丝不动,那袭旧青衫却扎入草丛,很快不见了。
    原来红萸有路,虽然因为纵横的杂草高杆几乎让人错过,还是让眼尖的墨紫发现。路很小,只容一人过,不时有各种障碍物来挡,譬如一条不深的小水沟,一片突然长铺的草,一块梗在地上的怪石头,但总的来说,比没头没脑以身开路强。而走了没多久,墨紫就察觉,这销路看似天然,却是人为辟出来的。有些断了的茅草叶上是十分齐整的割痕,显然由锋利的工具造成。而且,越往腹地,小路就越干净。
    当墨紫走出小路尽头,视线突然一片开阔。伸手摘掉头上的草叶子,又拍拍身上尘土,她如愿以偿看到了流动的水。
    不过,不是江,而是河。一条宽度很不错的河。往北百米的上游处被山陵挤窄而过不了一条走江船,可到了红萸坳这段,宽宽阔阔往南去。
    她走到河岸边,往河的流向看去。河口竟就在不到两里处,一出河口就是浩瀚江面。那,大概才是雅江,能见白帆大舟,伴巍峨高山而走。驻足站立好一会儿,她就明白为何这段河上没有船只。首先北边太窄,大船从江面入,只能到红萸坳便无处可去。其次河流入江之南口,多奔腾放纵,如千军万马杀到,尘嚣风鸣声随浪逐波,水流得劲且急,一般中小捕鱼船很难行得稳,一不当心就可能冲到河口去了。
    看清楚这一点,小小寻宝的游戏玩结束,却是双手空空要回去,可她还有好几个疑问在心里揣着。为什么红萸坳会成为裘姓发家致富的祖业呢?这块看似不能种田也不能捕鱼的地方,裘三娘的先祖到底做何营生赚取了第一桶金?还有,既然能赚钱,为何这个营生却被后代放弃了呢?
    想着不能久留,该往回走的双脚,却又换了个方向前行。绕那杂草半圈,竟然有找到一条小路,相同宽窄,茅草也让利器割断了叶子。她犹豫一下,本着宝藏游戏的口号“不入虎|岤焉得虎子”,终于踏进那条不知通往哪里的路。
    有万全的心理准备,偏偏这条路短得出乎意料,才走十来米,眼前就放天光了。不过,路虽短,所看到的景象却还是让她愣了愣。
    一座用石头垒起来的屋子,有门有窗。屋前用石头夹干草堆了矮墙,墙内围了鸡圈鸭圈,大概鸡十来只,鸭子一两只。不远处,开了一亩大小的菜园子,绿绿红红的。菜园子旁边竟然还有一个小池塘,以为比例失调的鸭子们,其实有二十多只在那儿戏水。
    当成自己的幻想,眨眨眼,这幅简陋却温馨的田园小屋画面却仍静静伫立在前。
    墨紫走过去,轻轻推开柴木的院门,扬声问道,“有人在家吗?”
    应她的只有咯咯的母鸡,还有嘎嘎的鸭子。
    看这情形,小屋一定有人住,却不知是什么人。她往里探探身,又问一遍,“有人在吗?”
    还是没人回答。
    墨紫以为人出去了,裘三娘那儿说好一会儿就回,也不好再拖时间,于是转身要走。突然,眼角余光瞥到石屋后冒出的一对羊角辫。
    那是一个粉嫩嫩的女娃娃,眼睛不大,却灵动得很,躲在屋子后头亮晶晶瞧着她。年龄大概还很小,三四岁的样子。
    “小姑娘?”墨紫这么一声,自己都觉得有点像不怀好意的人贩子,赶忙露出友善的笑容来,语气更缓和了,“你爹娘在家吗?”
    女娃娃摇摇头,羊角辫拍到她的小脸蛋,她伸出小手抓住,又从石屋子后面侧跑出去,奶声奶气叫着,“爷爷,爷爷。”
    墨紫顺着方向一瞧,一个一手拿镰刀,一手提菜篮子,穿着满是补丁的短衣黑裤,肤色黝黑,却留一把雪须的老人家,先朝自己看了一眼,又笑呵呵将刀放进篮子里,单手把女娃娃抱了起来。
    “妞妞真乖,等爷爷洗把手,咱们就吃饭,好不好?”老人的声音洪亮,精神矍铄。
    “妞妞要吃青菜,不吃鸡蛋,这样妞妞就能长得跟爷爷一样高。”娃娃认真地说。
    “对而且,这鸡蛋啊,不是咱们吃的,要拿到镇上去卖的。等爷爷把这个月的钱凑够了,有多的铜板,再给你买鸡蛋吃。”老人慈爱地贴贴娃娃的额头。
    有鸡蛋,为什么还要买来吃?奇怪的逻辑。
    墨紫再次开口,“老人家,请问这里是不是红萸坳?”虽然石碑上写得明白,不过既有人住,还是多问一声的好。
    那老人将篮子放到矮墙的一角,又让娃娃坐在矮凳上,这才转过头来,“这里是红萸坳,不过只有我和我孙女住,你找错地方了吧?”
    “既然是红萸坳,我就没找错。”这老人是见这里荒着,以为无主的,才安了家吗?如果裘三娘知道,会把人赶走。毕竟,这地方不能赚钱是一回事,让人霸着却是另一回事。墨紫因此想问问清楚。
    “你是什么人?来红萸坳做什么?我先跟你说,这地不卖的。”老人一听是特意找上门来的,就不太友善起来。
    霸地的人说不卖地?墨紫一怔,脱口而出,“我不是来买地的。红萸坳是我主家的,今日随主人特地过来看看。不知老人家你——”是什么人才对
    “你说红萸坳是你主家的?”老人的脸上刹那满是激动神色,双手有点不知所措往哪儿摆,最后大掌相搓,跨步上前,“请问你主家贵姓?”
    “姓裘,现居洛城。”看上去不像霸地的了。
    “没错没错”老人咧着个大嘴直点头,“红萸坳就是姓裘的,如今知道的也没几个人。小哥刚说和主人一起来的?”
    “正是。”墨紫瞧老人的高兴不似作假的,心下就有了几分明白。
    “小的先祖就跟主家姓,后来主家南下,留了他守在红萸坳。小的叫裘大东,还请小哥跟主子禀一声,能让小的见如今的主子一面,认个脸,等下了黄泉,还能跟我祖爷爷报个主家仍然兴旺昌盛的吉讯。”老人恳求墨紫。
    能冠主人姓的仆人,可能是主人所喜欢的帮手。而能看守主人祖业的仆人,且几代未曾离开过,这份忠这份义,简直就是稀世之宝了。
    “老人家,那你就跟我来吧。主人在石碑那儿等着。”墨紫当然会带人见裘三娘,因为就像自己很好奇一样,裘三娘也一定好奇红萸坳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过什么。
    裘大东也顾不上吃饭,临走给抱在手上的妞妞一个大饼,跟墨紫入了杂草间的小路。
    离粉210差了一票。
    不是我残忍,确实加更的章节没有准备好,而我到点要睡了。
    如果明天到210的话,我会双更的。
    亲们,么么,晚安。
    第一卷 欺我 辱我 我不忍 第112章 灿烂祖业(四)
    第112章 灿烂祖业(四)
    裘三娘在车里哪里睡得着,躺着就觉得气闷。一块地,看着那么大,却不值钱,到谁那儿都说不过去。可是,躺着气闷,坐起来捣算盘也没意思。不好怪她爹,只好把责任都推到张氏头上,心里想,要不是她把着上都的丝绸铺子不肯给,她爹也不会拿这地契来充数。
    她心浮气躁的,根本就没了耐性,问外头的小衣几次人回来了没有。
    等几次都是否定答案,她扯开窗纱就对着小衣说墨紫,“说是我眯会儿眼,不等我睡着,就回来了。可我这梦都做完了,人呢?”
    小衣无辜看看裘三娘,一个字没有。怎么说呢?难道说,小姐你说谎,听到你一会儿躺,一会儿起,根本没睡?
    所以,缄默最好。
    “这都去多长时间了?”没人回应,并不代表裘三娘就没问题了。
    这个她能答。小衣抬头看太阳的位置,估量一下,答道,“半个时辰。”
    “她敢情是吃过午饭再回来吧?”裘三娘说到这儿,开始觉得肚饿,立刻没了力气继续声讨,将墨紫的背包拿过来,翻出两盒点心,“小衣,你也上来,吃点东西。”
    小衣上了车,裘三娘把点心分成两份,一份给她,她却不接。
    “怎么?你不是爱吃甜的?”裘三娘奇怪。
    “墨紫没地方吃午饭。”小衣这般回答。
    裘三娘嘴一撇,“谁知道。她本事那么大,没准就在杂草堆里抓到一只兔子,立马自己烤来吃了。你心疼她,就把自己那份留给她。”
    小衣很明白自家小姐在饥饿的情况下会口不择言,于是默默地将自己那份分出一半来,放好了。
    裘三娘看着小衣的动作,捏了芝麻酥糕进口里,也没再说什么。
    两人吃得七七八八的时候,小衣说一句回来了,就窜了出去。没一会儿,便听见墨紫柔柔的说话声音,是打发车夫到村里去等。
    裘三娘心想,没得把车夫打发走,难道真是捡了宝?手一抬,弯身从车里出来,这回脚沾到地面。回身一瞧,除了墨紫之外,还多了一老一小。原来这红萸坳也有人住。
    墨紫见车夫走远了,就对裘大东说,“东伯,这就是红萸坳现在的主人。”裘三娘性别的问题要由裘三娘自己选择说还是不说,她可不想多嘴。
    裘大东赶紧放下妞妞,并带着孩子一起给裘三娘重重磕了个头。
    “怎么回事?”裘三娘没明白。
    “这位老伯是裘家先祖留下来的,看管红萸坳的,家仆的后人,叫裘大东。这是大东的孙女,小名妞妞。两人如今就住在坳里的石屋。”墨紫站在一旁答道。
    “这红萸坳就你们祖孙俩了吗?你儿子媳妇呢?”裘三娘没想到老祖宗还在这荒地留了家仆。不过,这样也好,能问个清楚明白。
    “这个嘛——”裘大东有些吞吞吐吐,目光就落在妞妞身上。
    墨紫正好留意到。心知老人不想让孙女听到有关爹娘的话,就让小衣给妞妞找点心去吃,把孩子带开了。
    “回少爷话,妞妞不是我的亲孙女,是几年前有人丢在路上,我捡回来的。”裘大东仍然跪着,“不敢瞒主子,我也是我爹娘抱养的。”
    但他却在这坳里替可能一辈子也见不到的主人,甚至可以说根本就不是他主人的人守了大半辈子的祖业
    墨紫不知道,这世上真有这么老实诚善的人,因为父母和祖辈传下来的话,而一丝不苟得执行到底,从来不去想自己的人生原本可以不同的。
    “东伯,请起吧。”连很现实很精明的裘三娘都不得不感叹这位老人的孝义,她本来还有点不太相信对方身份的真实性,如今再也不疑有它,亲手将人扶了起来。
    有谁,甘愿为奴仆?
    裘大东何曾想过能有今日,湿花了一双沧桑的眼,用袖子擦过,哽咽地说,“自我先祖以后,红萸坳再未有人见过主人面,如今我得见了,想必他们在九泉之下也高兴。不知少爷这次是在上都久待,还是就要走的?”
    “东伯,你也不要叫我少爷了。”裘三娘睨一眼墨紫。把车夫支开,是为了让她自曝女儿身吧?
    墨紫正对上裘三娘那一眼,甜丝丝儿一笑。
    “那……那要叫什么?”裘大东不解。
    “这红萸坳的地契已经由我爹转给我当嫁妆,你叫我小姐就行了。”裘三娘将目光收回来,对裘大东笑了笑。
    “小……小姐?”裘大东直结巴,“可……可这是祖业啊”
    自古祖业传男不传女。
    “以前是祖业,现在就是嫁妆。”墨紫尽责补充,“东伯,您和您的孙女如今也是咱们姑娘的陪嫁了。不过,姑娘嫁到上都来,你们算是有靠山了。”人既然没有要自由的意思,那就跟着裘三娘混吃混喝吧。
    “一直说祖业祖业的,我眼里光看到地,没看到营生。东伯,这红萸坳原本是做什么用的?田庄还是鱼业?”裘三娘问了一个她和墨紫都很感兴趣的问题。
    裘大东骨子里就是主人说什么是什么。祖业变成了姑娘的嫁妆,他也只好跟着祖业变成姑娘的陪嫁仆人。这个思想转得很快,他听裘三娘的问题,倒是一愣。
    “姑娘不知道吗?红萸坳不产庄稼,河水急,也难捕鱼。你曾曾……”没人搞得清楚是哪一位,加上裘大东大字不识,“爷爷吧,当年在这儿开了个小小的船场子,专给人造捕鱼小船和那种一人两人坐的小舢板子。因为工活细,出的船又稳又快,赚了些钱。后来上都乱了,他才带全家南下。以后捎过信来,说子孙们不想接手船场子的生意,让我先祖看着地,怕将来裘氏再遇什么灾什么难的,说不定还需要干回老本行。”
    墨紫听着,面色沉静,心涛起伏。
    船场子?红萸坳是了,那样外凸内凹的大鱼肚地形,宽阔的河面,布袋般的河段,就近的江,别说造小船小舟,即便是千石载量的江船都能造好航出去。
    这个坳,简直就是完美的船场地段。她一开始竟然没想到。
    今日第一更两千字。
    可能有三更。
    第一卷 欺我 辱我 我不忍 第113章 灿烂祖业(五)
    第113章 灿烂祖业(五)
    “船场子?”裘三娘的反应和墨紫的心情截然不同,她本来就对红萸坳不抱希望,看到裘大东后,还以为可能祖业是指别的什么,谁知道只是造小船的工场。怪不得,裘氏子孙都不肯继承,她老爹常到上都看铺子,也从来不曾来过这地方。
    “我听我爷爷说,那时红萸坳可忙活了,从早到晚都是敲打声。”裘大东没察觉到裘三娘渐渐黑下去的面色。
    裘三娘不耐得挥挥手,“东伯,行了,我对木匠活一窍不通,且一听梆子声都头疼。”
    裘大东本来兴致正高,一下子就怏怏然,“小姐,那您会把船场重新办起来吗?”
    “恐怕难。你不知道如今的形势。造船业全掌在朝廷手里,对民间私人船场控制很严,难以申请许可凭证。而且,不是内行人,吃不了那行饭。”裘三娘对船业还真得不了解,只知道几乎所有大的船场都由工部统设统管,而对民间有哪些人又做得好的,一无所知。“再说,这行我瞧着,没什么大赚头。”顶多就是小利。
    “小姐,咱有许可从业凭证啊。”裘大东一句话又让人诧异了。
    墨紫偷偷造过橄榄船,因此对船业还算有点了解。裘三娘说的一点不错,造船业一向由朝廷把持,就好像是现代的国营企业。
    因为,水运是最重要的国本之一,特别是四国由江而分,以水为界,一旦决裂,水战便是第一场仗,所以造船术的强弱,根本上决定了国家的强弱。各国都重点发展造船业,而大周在这个领域里是皎皎领先者,当世最好的船工几乎都集中在工部之下。也因此,对民间获取从业许可的条件十分严苛,能进入者寥寥无几。而即便能把船场开出来,找好的船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优秀的,都被招到工部效力去了。所以,民间造船工艺十分贫乏落后,不能与官方船场造出的船相比。
    即便环境如此苛刻,裘三娘有一点却说错了。造船的利润,一点都不少。不但不少,还很大。
    首先,船的需求量大。官方船场虽是工艺好工匠能,但他们主要造的是官船,优先的也是官家订单。接民船的单子,但一年有限额,买家得走后门,而且出船的效率实在不敢恭维。这么说吧,墨紫曾想过偷懒,请洛城船场把橄榄船上下两个盖给打出来,居然跟她说要三个月。后来她找了散工帮忙,二十天就弄好了。那些嫌官家船场速度太慢,又无门路的人,只要转而寻求民间船场。
    这就导致第二个潜在机会,因为私营船场屈指可数。
    话说,整个洛州只有两家。墨紫找过一家问,确实生意好得很,但工艺也真是很一般,造价却比官家船场的贵,裘三娘给的买船银子根本不够。不过,对一般的买家而言,没得选,贵也只能贵了。这个市场,几乎是不能讨价还价的,都得客人干巴巴求着船场老板。
    为什么?
    等于是官家,加上民营寥寥十来家的寡头市场,面对巨大的需求。买家要讨价还价,那就请找别人去。不过他们也笃定买家找不到别人。交通又不发达,骑驴赶马半个月找上一家,嫌价格不好,还得再花十天到另一家去?买得起船的人,是不在乎这路费,可时间还有费的功夫呢?所以,银子倒是小事,而更在乎这船造出来,行得稳不稳,走得安不安全,他的货能不能上得了岸,万一船发生事故又该怎么办。
    综上所述,墨紫认为,船场是一个很难进入的行业,可是一旦进去了,其利润是可观的。要不,她跟民营小船场老板讨价时,对方也不会理直气壮说订单已经接到明年年底,让她过两年再来了。那个船场的面积只有红萸坳的五分之一大,普通的二十人画舫那种尺寸到顶了。
    裘三娘对船业完全没概念,才轻而易举说出没有赚头这种话。因为普通的商人不会对船业有了解,只觉得官府限制得严,又几乎没什么人做这一行,就认为无利可图而已。
    “东伯,你可知从业许可证是有年限的。如果交税便罢,交不上税三年就会取消从业资格,得重新申请。”目前,入船业的本金条件是三万两。墨紫当时听人说后乍舌,从此对船业敬而远之,转而变成地下工作者,私造了那么一艘橄榄。“红萸坳荒了这么多年,应该早过了年限。”
    “不是的,不是的。”裘大东着急摆手,“裘老太爷当初南下时,交清了税,又给我家祖爷爷留了银子可交十年税。船场子虽然已经没有再做,可休业期的税一年五十两。再加上这地种不了田,官府征收也无用,就一直保留到现在。今年年初刚给咱们换了新的从业本,还有皮面子包着。我一向随身带着的,怕家里万一遭偷儿。小姐,你请看。”
    说完,就从怀里深掏出一个棕皮簿子。
    墨紫接过,递给裘三娘。
    裘三娘看完,就给墨紫,“你也看看。”
    墨紫一看,果然是今年的日期,盖着上都工部大官印,写特许红萸坳经营船业等字样,续给了五十年期。
    “可是,东伯,如果只给了你家祖爷爷十年的税银,之后怎么交的?”墨紫看过祖孙俩的生活环境,就是穷人一双,连鸡蛋都吃不起——
    突然,墨紫明白了。
    “老太爷也给了我祖爷爷安家费,差不多有百余两。我们都自己种菜种稻,养了些鸡鸭猪,虽说坳里没多少好地,总算能自给自足。用不上那笔银子,税银就可以多交两年。卖菜卖蛋卖家禽,一年也有十来两的积蓄。这期间,战乱的年头和免税的年头倒不少。这么东拼西凑,再靠老天爷帮忙,该交的都交上了。”裘大东的话,证实了墨紫所想。
    “姑娘,东伯自己省吃俭用,家里能卖的,都卖了换钱上税。连妞妞吃个鸡蛋,都自己掏腰包贴钱。”墨紫觉得此刻她要不跟裘三娘说出这件事,会遭天遣的。
    裘三娘也不是铁石心肠,红萸坳这么破败,裘大东还能这般赚钱为主死守了这份家业,她亦有些动容,“东伯,这么多年辛苦你们一家人了。”
    “小姐,这是小的应该做的。没有裘家人,今天就没有我祖爷爷,也没有我大东,更没有妞妞。小姐既然如今嫁到上都,这证您就收好吧。不管小姐要不要把祖业重新经营起来,可终于又回到主人手上,我心里也踏实。”实心肠的人说话句句肺腑。
    裘三娘看着墨紫手里的棕本,虽然也知道裘大东几代能把这份祖业保留下来实属不易,换个居心不良的仆人,卷了银子就跑了,但裘家这三代只做丝绸米粮的买卖,还有购肥地开庄子这些营生,对这片荒瘠的土地,实在提不起兴趣。
    “东伯,这事我再想想吧。过两日,我便要嫁进夫家去,一切等我安顿完,是放着,还是转手,一定有安排就是。不过,即便卖了,你和妞妞照跟我,不用担心没去处。”裘大东这样的仆人,能不能干另说,单忠心一样,裘三娘就不会亏待他。
    “小姐,小的身份卑微,也不曾读过书,不过知道当初裘家先人的良苦用心,是想给后代哪怕一个念想,一个可以从头开始的地方。小姐若不急需用钱,要么觉得年年交税太费银子,小的会想办法的,请别卖出去。许是将来小少爷,小小少爷有兴趣了,接过去做,也算是祖业的承继。”裘大东没读过书,但说话条理分明,不是愚钝之人。
    墨紫听到小少爷,小小少爷这两个词,笑得明眸灿灿。
    裘三娘瞪墨紫一眼,对裘大东的话却没怎么放在心上,口中只敷衍应了,“再不回城就晚了,我以后会再来的,你也带孙女回吧。”
    “小姐,今日既然来了,要不要给东伯补些银两?”墨紫一直等裘三娘提,但没等到。不知这位是犯了小气的毛病,还是压根没想到。
    “啊,对了,可也不叫补。既然如今才成了我名下的产业,日常开支就从我这儿取。”不过,不可能补她那些爷爷们欠的。裘大东刚还说了,银子他自己能想办法。当然,她还不至于那么过份。“东伯,你平时就记个帐,用多少钱买了什么,卖多少鸡鸭赚了多少钱。每隔段时间,我让这丫头来拿账本派银子。”
    “小姐,小的不识字。”裘大东对这个任务犯了难。同时多看一眼墨紫,想不到这小哥是丫头。
    墨紫真是服了裘三娘,嫁妆都几万两了,还斤斤计较卖鸡蛋鸭蛋的钱。
    “东伯,那你就拿个小箱子,把姑娘给你的钱放在里头,用的时候取,卖了东西就把赚得钱放进去,我每次来,你跟我说说买了什么卖了什么就成。具体的,我以后再教你。”墨紫乐意帮助弱势群体。
    “这个成,我平时存钱也这样。”裘大东憨笑。
    “姑娘,给东伯多少银子?”墨紫等人示下。
    “二十两吧。十五两备个急,其中五两是给东伯爷孙俩的私用银子。以后按月给,每月二两。等妞妞大一点会再多给一两。东伯,菜地从今就不用算主家的,还有家禽那些,分一半出来当作你们自己养的罢。”裘三娘这是发了一回大善心?
    墨紫拿出几锭小银子,约二十两,塞进裘大东手里。
    裘大东差点又老泪纵横,说谢谢主子,见妞妞喜滋滋吃着饼过来,忙拉着又磕头。而且,怎么拉起来都不肯起,直到载着他新主子的车转过弯去。
    今日第二更,其中两千字是粉210的加更。
    灿烂祖业一不小心被我写得洋洋洒洒,不过,实在是太多要交待的关系。相信亲们都很明白,这份祖业很重要的。
    还有第三更,大概9点左右。
    第一卷 欺我 辱我 我不忍 第114章 才子萧三(一)
    第114章 才子萧三(一)
    花轿在震天的鞭炮声中入了敬王府大门。
    照上都迎新娘的惯例,轿子该在大门外停下,由媒婆背进去。不过,这惯例在敬王府行不通。因为,太远了。
    这个府邸住了萧家两代王爷,自老王爷而下四代同堂,全住在一起。
    老王爷有三个嫡子,二子受皇命承得王爷位,大子三子均在朝中有武官位。因老太爷主张家和万事兴,嫡室子孙不分家。而皇上赞赏其治家有道,赐织云坊大一半拨为敬王府第,其中园林景致,碧湖绿岛,亭台楼阁,不出敬王府门就可玩赏。也因此,大老爷,三老爷两家住在王府里,还有将近八百的三家仆从,依然宽宽落落。平时三房互相串门子,轿子是必需的,马车是高效的,快马是紧急的。
    敬王府分为三个园子。敬芳园为主园,由敬王爷这家和老王爷王妃住着。华明园给了大房,惠喜园给了三房。
    第三代萧姓子孙,尚且嫡庶同住,但庶子一成亲,就必须分家出去单过。这也是大部分贵族官家高门的做法。
    李氏昨日给裘三娘她们说了整整一个时辰敬王府的事,不过墨紫也就记得这些。倒不是她记性差,而是其他的,她不特别很感兴趣。比方说,王爷的名头为何不传长子?因为谁优秀就传给谁呗。对这时的古人还觉得不太合乎常理,对墨紫来说,墨守成规传给长子才很有问题。再比方说,萧家三房之间看似和睦,其实有谣言说不合。这不废话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别说八百来号人都凑成一国了。还有,她也看出来了,很多关于敬王府的事,李氏就是听人这么说的。一句话传十个人就变了味,更何况是一个时辰的话,可能早歪没谱了。
    亏白荷绿菊听得那个仔细,墨紫想她当时要是主动提出当文书,估计人抢着给她磨墨铺纸,然后给它装订成册,随身携带,没事时就巩固一下,最好因此就能让裘三娘变成王府里人见人爱的宠儿,从此婚姻美满爱情如意。
    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她看裘三娘,分明也是无趣,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的。
    乐手在最前,媒婆接着走,新娘的轿子跟着,四个陪嫁丫头跟在后面,还有那已经风光游过街的八十抬嫁妆箱子,长长一条队伍。
    前庭据说也是男子们会客的地方,却不像裘府的前园,这里树少花圃多,矮矮从地上拔起。没有花圃的地方,都铺了青石。屋子比洛州的高大,却全部是平房。整个庭院看上去空间很大,很高,多用青和乌双色,用花的明亮装点,门廊下一卷卷垂着苍洁的纱片,风一起,就飘动起来。
    若说裘府偏南,因此庭院有江南的雅趣别致,那么敬王府的前庭,则实实在在是大唐建筑的风格。庄严中有灵秀,肃穆中有飘逸。
    “敬王府好气派啊。”四个丫头中,绿菊随裘三娘在外走动的时间最少,而且从未到过北方。
    近五十年来,南士北进的安居商贾和士者增多,整体风格产生了变化。学士府的建筑就偏江南调,讲究细巧精致的园林和楼阁的层次。因此,让她们这些南来的人,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落差。
    绿菊觉得是气派,的确敬王府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比别人家的粗劲狂傲。不过,在墨紫眼里,更欣赏的是建筑本身传自于大唐的悠远旷然,真令人心醉不已。她甚至想,即便自己可能不喜欢住在这里的人,但对于这座王府恐怕是讨厌不起来了。也好,居住环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至少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过了前庭,就见一条四马并行宽的过道,往两边弯伸过去。而乐手不拐任何一边,直直上过道,进入对面贴着喜字的一扇大门。
    这道门比敬王府的大门小一号,上挂牌匾金字,写着敬芳园。
    门口迎出小厮,还有管家管事之类的人,请了媒婆说话,因此就停在门前。
    白荷回过头来,神情又是紧张又是喜悦,“就要进王府内园了。绿菊,你别东张西望了,让人以为咱们没见过世面似的。”
    又交待墨紫,“墨紫,带着她点儿。这丫头平时就最爱瞧热闹,没人在耳边提着醒,我怕她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
    “我才不会。放心,怎么都不能给咱姑娘丢脸。”绿菊噘噘嘴,很不服气,却还是下了保证。
    对丫环来说,小姐出嫁的日子大概比她们自己出嫁还要重大。
    “白荷,让我带着绿菊,还不如你紧带着小衣。她别一进园子,就没了影。”小衣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不过墨紫这话有缓和大家紧张的意图。
    “我都没看到什么树。”小衣也回头一说,那样子很是不满。她大概是四人中唯一对这种王府气派没兴趣的。
    “小衣,知不知道为什么这里没大树?”墨紫看管家样的男子和媒婆背着她们在那儿嘀嘀咕咕,就觉得不是什么好事。不过,到如今,即便某人不肯娶,这门亲事也得进行到底。按道理,裘三娘踏出府门之时,已经是敬王爷家的三儿媳了。
    皇上还说老王爷治家有道。有个孙子休两任正妻,如果再毁一门婚,墨紫还真想问问看,到底有道在哪里。
    “为什么没大树?”小衣追问,“为什么没有?”对自己关心的问题,不但不沉默寡言,还重复说。
    “因为怕刺客。”墨紫眼睛不离那两个还没嘀咕完的人,可怕刺客的说法倒不是编的。
    “刺客来了,打走就是,跟树有什么仇?”小衣一身武功,天不怕地不怕。
    “大树靠墙,刺客就能进府。大树在园子里,刺客就能藏身。大树越多,能藏的刺客就越多,打也打不走。所以,干脆没有树。”至少,没有根深叶茂的那种大树。
    小衣的脸垮下来,“我不喜欢这里。”还干脆直说了。
    媒婆那边的声音高了起来,“我说,新郎官不来,新娘子怎么进门啊?”
    第三更粉210的加更还清,还有一千字提前算粉240的吧。
    少见的大爆发。嘻嘻。
    下次双更,粉240,还差16票。
    亲们,周末愉快。
    第一卷 欺我 辱我 我不忍 第115章 才子萧三(二)
    第115章 才子萧三(二)
    敬芳园里有很多独院,除了老王爷王妃和敬王爷夫妇各自所住的院落之外,最大的三个是庭草院,维风居和咏古斋,由长子萧庭,次子萧维,三子萧咏分别居住。三院各有特色,其中咏古斋的净泉阁,是上都好学之士极想踏入一睹的地方。原因无它,这净泉阁有一万多册藏书,其中更是不少百年以来的孤本珍本,千金难求。
    萧咏自幼不爱舞枪弄棒,懂事起就爱读书,琴棋书画一点便百通。萧家儿郎一向从武的多,也不是没有资质平庸之辈,但至少拿得起刀枪棍棒。偏出了个萧三郎,一碰兵书就睡觉,一拿兵器就脚软,却作得一手锦绣文章。若不是连休两妻,引得皇上不悦,罚他当了个清闲的文库编修,本有可能提为大学士。
    萧咏喜文,又不爱家里父兄舞剑弄刀的热闹,在敬芳园西北角,以竹为界,划出咏古斋清静一隅。而众屋舍之中,他最爱待的地方,就是净泉阁。其次,是他小妾金丝的住处——思丝屋。他该和正妻所住的默知居,本该在咏古斋的正中位,嫌离得思丝屋太近,休掉第二个正妻之后,就迁到咏古斋最偏一处去了。
    听着隐隐约约的喜乐,萧咏的书童青雀在净泉阁外急得团团转。
    “公子,我的好公子,你快出来吧,能听到喜乐,这花轿八成到咱园子门口了。”不管新进门的三奶奶能不能得宠,拜堂这种事可马虎不得,上面的长辈都紧盯着呢。要出什么差错,他们这些贴身的小厮第一个倒霉。
    净泉阁的木门纹丝儿不动。
    青雀急得恨不能拍门,可他也懂自家公子的脾气,净泉阁大门一关,就是闲人免进的意思。
    “青雀。”另一个书童白鹄回来了。
    青雀只往白鹄身后瞧,见到那个盈盈的身影,心里喊一声好了,忙走过去,“丝娘,可把你请了来。赶紧帮咱们劝劝公子,他要不去接轿,咏古斋谁都别想清静了。”
    金丝金丝,紫萝草绕藤儿的百褶裙,青烟色的环臂云纱,未盘发,用一只铜簪在颈后松拢了。再往上瞧容貌,一双青黛眉,春叶卷儿的柔眸,笑若流云轻漾,气如兰花娇美。
    那不是一个明光灿烂的大美人,却从头到脚让人看得心里舒服。
    “把我请来也没用,我又进不得这净泉阁,不过和你们一起在外头干着急罢了。”金丝在木门前停住,既不伸手推门,也不扬声像青雀那般把人喊出来。
    “丝娘,你虽然进不得,可公子最爱听你唱小曲。你一唱,公子一定出来。”青雀早想好了主意。
    金丝柔眸轻轻一转,说话依旧淡声淡气,“你说的是多久前的事?如今我都是两个孩子的娘了,还做小姑娘时候的事不成?”
    “好丝娘,公子再不出来,误了良辰,王爷王妃怪罪下来,恐怕还累你受平白之冤。管那新娘子是谁,赶紧拜了堂成了礼就完了。今后,就是公子和新奶奶两人的事,合还是不合,长辈们也管不着了不是?要我说,长痛不如短痛,闹别扭也等以后关上咱们的院门,慢慢来呗。”青雀跟萧咏多年,对咏古斋了若指掌。
    白鹄新顶上来,年龄还小,一切听青雀的。
    “你这话要让新奶奶听见,还不扒了你的皮?”金丝白青雀一眼,“不知道的,还以为咱们院里又要出什么事呢。”
    “别管要不要出事,至少现下不能出。丝娘,不唱曲,那你就想个别的办法?”青雀突然听不到喜乐,脸色一变,“要命,要命,喜乐都不吹了,一定是新郎不到,新奶奶生气了。”
    金丝往敬芳园大门的方向慢悠悠瞟了一眼,又将目光慢悠悠调了回来,扬起声,“咏郎,别误了吉时,快出来吧。”
    门里头悄无声息。
    “瞧吧,便是我来也无用。”净泉阁里的萧咏,从来不是她能撒娇的那一个柔情夫君,而是即便天塌下来,也我行我素的人。
    所以,金丝不爱踏到净泉阁来。而萧咏也不爱她来,或者这么说,他不爱院里的任何人来这里打扰他。
    萧咏说,只有真正爱书之人,能与他分享书中妙趣之人,才能入净泉阁。因此,他邀请他欣赏的有才之士来,也邀请他的知己好友们来,在这儿赏月喝酒,听风吟月,但这其中从来没有女人,也没有她金丝。
    金丝知道,那是因为萧咏的正妻们中没有一个能有他欣赏的才华。而她,不过是侥幸早早遇到了他而已。她所懂得的琴棋书画,由他手把手教。她并无天分,却胜在努力。而他,可能正因教她费尽了心思,又获得的成就感,独钟爱了她,独放纵了她。
    她一向很满足,只要不威胁到她如今夫爱子孝的生活。净泉阁的大门对任何女人紧闭,那她就可以忽略被排拒在门外的不快之意。
    “我不管了,他去不去接他的新娘子,与我何干?”金丝调头要走。
    就在这时,木门吱呀一声,一只手伸出来握住了金丝。
    “你新奶奶要来了,怎与你无关?”
    金丝听得那熟悉的声音,不由一喜,顺势往后仰去。但她并没有如愿进得藏书楼里,反让一股力推回原点。
    “金丝儿,小心,站稳了。”手的主人已经走了出来,双手离开金丝的肩,转身将木门关上,交待青雀落锁。
    金丝回头,见他仍着一身书生灰袍,笑得柔情似水,“咏郎,那你还不快换了喜服,到门口牵了新奶奶拜堂成亲?明天一早,我给你们俩斟茶倒水,好好伺候着。”
    “一张嘴,灌醋的酸,太明显了,这可不象我教出来的。”大手轻捏金丝的小嘴,“收着点儿,别让新奶奶看了不舒服。”
    “青雀,把喜袍拿好,三爷我边走边换。”那手陡然离开金丝,人已经大步下了石阶。
    青雀忙不迭将放在廊下的衣盒拿了起来,招呼着白鹄,小跑跟着出了净泉阁外的拱形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