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录》第二部 干戚 第四十四章 陈亮整军(二

    新的军制采取募兵制和义兵制相结合的模式。其中厢军采用“义兵制”,兵役两年。开始时是每个适龄青年都要服兵役。后来随着人口激增,厢军已经无法安插他们。枢密院就尝试在厢军中架构起骨干框架,然后不断缩短普通义兵的服役期限,从两年减到一年半、一年、甚至半年?
    陈亮美其名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最终还是引起军中反弹。军事长官们一致认为太短的服役期根本没法让义兵养成战力。最后又恢复到两年。多余的人就地安置到乡兵组织服役。
    自此,大明的乡兵组织也开始改制。但总的原则是,大明每个男人的一生中,最少要接触两年的军事、或半军事训练,藏兵于民。
    有改制,就有阻力。这些对陈亮就不是个事,他可是“四民论、功利论”的最早畅引者。很快,一场从上到下的大规模拥军思潮在大明发动起来,每个厢军义兵入伍服役、或退役时,乡甲保里都要组织盛大的欢送或欢迎仪式。并立刻给家属以军属待遇,各家大门张挂上“大明军属”的铁牌子。
    后来这个铁牌子被陈亮挂的到处都是,很多保里甚至到了家家都有的程度。反而门上没有铁牌子的人家成了极少数,那都是要被乡邻们耻笑的。
    而更具体的乡甲互保措施就是:在军人服役其间,免除军人服役期的家庭民役,军属子弟优先入学,外出优先安排乘坐火车,乐家超市购物优先,家庭困难五户同伍互助等等。此外军人妻子不得休出,若有妻子红杏,无论是否自愿,奸夫皆以重罪入刑,发配殖民地,遇赦不归!
    因为大明是“全民皆兵”的服役制度,所以无论士子官吏,此后多少都有一段从军经历。那么,南朝所谓“重文轻武”的不良社会风气也就失去存在的土壤了。
    除了乡兵组织是在本乡、本县服役外,禁军、厢军士兵的服役地点皆需跨郡离家三百里以上。甚至一些重要兵种,比如炮兵、水师、战车兵等,其家属还会被“优待”,享受那些军中将官一样待遇:就近安置在琅琊郡及周边地区,美其名曰“大后方”。
    这说明,无论吕祖安、陈亮们的思想多么照耀千秋,也无论他的口号是多么正义、响亮。实际上,大明新出笼的“乡保甲伍”制度并非简单是对士卒及家属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士卒的监督和质押!
    因为这能有效地降低了武官对于底层士兵的忠诚掌控,避免地方出现军阀坐大、割据的可能。透过陈亮一系列神动作落实,以及刻意对军伍家属的细致关注、保护,五代以来武事颓废的弊端总算在他手上了结。
    军国思潮席卷大明,南北两朝为之侧目。陈亮自己也从“东南五绝”的陈龙川,堕落到出口成脏的地步。一届斯文啊,每日不“曰”上几句“彼其老母”,那是连饭都吃不香的。
    禁军的服役一般是在厢军中遴选,采取的是“募兵制”。少数兵种则是在岚山太学、保利学院里征召。主要还是综合考量士兵思想、训练、技能等因素考察。
    士兵、学子一旦被录用到禁军系统,不但意味着一份体面地工作和薪水,还意味着这名士兵的上升通道被打开了。他即可以在军中节节高升成为校尉甚至将军,也可以在以后转业安排中选择到地方工作,可以成为县府胥吏,可以论资升迁为地方官员,甚至可以主政一方。
    他们的考核是六年一次,不合格就要转业或退役,合格就继续升迁深造。当然,他们新的就职部门也会脱离原来的防区、军伍单位。六年时间不长不短,可以熟悉环境,形成军伍的团队合力。又不至于过度形成狭隘的小团队利益链,带来军伍山头主义的泛滥。
    按照参军司的计算,五十万的适龄青壮,剔除部分的确羸弱、残疾青年,其余分批招入军伍服役,最少可成军二十万多。但陈亮的一贯建军思路是精兵策略,防务上讲究军事威慑战略。宁可把现有军卒的装备水平提升,也不愿意大规模武装一支庞大的乌合之众,到处消极防御。
    洪武七年的禁军骑兵依然保持了一个指挥旅编制。加上改制的“明王六军”,其实就是一个营的骑兵卫队,总骑兵人数控制四千人左右。禁军水师此后也始终维持四千五百人左右,分别驻扎驹山、登州。
    禁军步兵三个统制司,约合四万六千人。厢军四个统制司六万一千人。合计作战、防务兵力十一万六千人。乡兵十六万五千人,每年安排两个月的农闲时间用来操练军事。
    由于乡兵中有不少厢军退役军人,所以每年训练时间虽然不长,但其综合军事素养却不低,远远超过南朝所谓的厢军系统。这样,战时可以很快组建一支战力爆满的二十万精锐大军。
    养军费用方面,禁军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军每月响从八贯到十二贯,平均十贯,一名禁军平均年薪一百三十贯,加上衣食年约三十五贯,年支出一百七十贯,此外年底还有一次明王封赏。
    骑兵和水师等禁军对士兵的素质要求更高,因此养兵费用也是水涨船高。他们年支出两百到两百五十贯,非常惹人羡慕。这些混蛋自然在娶亲方面普遍占优,不但彩礼钱出的少,媳妇的模样一般也更周正。据说,这个论断是由求学岚山太学的一个南朝学子方信孺观察所得。
    此外,若士兵能在军中能升到正七品致果校尉以上时,就可以安排家属从军。且家属给与安排工作,子弟优先录取太学。一家人基本就算跳出原来的阶级生涯,跨进腐朽阶级当蛀虫了。
    那个叫做彭玉斌的年轻致果校尉,就早已从一个穷小子流民,变成远近有名的土豪之家,媳妇不但漂亮,而且陪嫁非常丰盛无比。人家岳父不图他的“高额”薪水,就看中他的能耐和运道!
    这也是那个岚山太学的穷学生方信孺的言论。据说此人素有隽才,未冠能文,乃是南朝旧宰叶颙的外孙。洪武元年就放弃荫补番禺尉之职,一个人跑到岚山太学求学。其人最喜欢研究人的共通心性,吕祖安称之为“社会学”,大为赞赏,却甚为时人忌讳。
    整体上,按照吕左使的要求,大明军中第一不养闲人,不费空晌。第二精兵路线,装备不允许拖后腿,一个兵就要一个战力。第三相对高待遇,一个普通士兵必须能养活五口之家生活到小康,不然哪来的保家卫国情怀?
    所以,如今大明养兵费用,按照一年的成军周期计算,一个禁军步兵成军费用两百一十六贯,骑兵四百六十七贯,水兵两百四十四贯。厢兵一百四十二贯,乡兵十九贯。此后养兵费用,无非就是军械部分的五年折旧,其实平均到每人头上,每年减少十余贯也就撑死了。
    就禁军养兵费用而言,每个人头上的花费是要超过南北两朝的。但厢军是义兵制,年轻人更讲究的是情怀和荣耀,所以其花费就基本持平南朝禁军。因此,别看大明军中武备一律高大上的端出来吓人,其实终究都是自己在制造,成本有限。再说没了亢兵之弊,少了空晌之贪,真正的军费支出并不比南北两朝高。
    像南北朝那样平时练兵走过场,就连装备也是能省就省,十几万大军拉出来,一两万能战就算不错。所以洪武五年小皇帝东征岚山,实打实地拉出三万精锐骑兵,已经是他狮子搏兔的谨慎小心。真能保持四十万大军的队伍都那么强悍,他爷爷世宗皇帝早就一统南北了。
    一年下来,大明的辖域虽然从七个县猛增现在的六个郡一百多个县,军费支出却还没有二次卫国战争的洪武五年多。这两年的军费都被严格控制在一千三四百万贯,算是跳出战争泥潭。要知道,洪武五年的军费是两千三百万贯,那时的战前辖域才七个县。
    不过如今地盘、人口增加十几倍,岁收却并未跟着十几倍地增加。洪武六年的岁入不过五千五百万贯,主要还是农税、外贸、殖民的增长。当然工业的民生用品增长也很快,但工业体系依然维持在海州七县的辖域内,只是在大明辖域内因为市场完全开放带来的需求增长。
    毕竟战后黄河改道带来的洪涝灾害太大。大明这两年的精力更多用在安置灾民,运输粮食等方面,工业这一块并没有太多规划和投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