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录》第二部 干戚 第四十二章 编户的学问

    大局抵定,大明内阁开始落实战后划郡工程。除最早划定的琅琊郡外,还新设北海、平原、泗水、东海、淮南五郡。除琅琊、平原、北海三郡是明王、左使等人封地外。泗水郡是以二次卫国战争中的“无主之地”徐州、曹州、邳州,加上滕州、兰陵、永城、砀山等地组建。东海郡主要取自南朝划出的淮安府租界,加上零星沿海岛屿组成。淮南郡是金国划拨的凤阳府租界加上滁州组成。
    从此开始实行“郡、府、县、乡”建制。各郡、府、县的编户齐民也近完成。民事上以吕祖谦的乡间“保甲制度”为治理蓝本,制度上根据实际做了不少修订、简化。不过在民间组织结构取名上,吕祖安还是选择了后世更加通俗的“伍、保、甲、乡、县”的体系说法。
    大致编户思路是以五户为一伍,然后要求一伍之众做到互助互保,多以军属、乡兵之家为骨干。然后十伍一保,五保一甲,五甲一乡,每县五到十五乡,人口三到十万人不等。
    大县可拣选靠近水陆码头大乡设镇两三个。其中一个为县衙驻地,另外的一两镇个皆派驻县衙及乡兵机构组建“县府派出所”。协助县衙管理当地及周边保甲,调理民役、税赋及乡间民事。
    更有负责县乡区域的粮食粜买,及岚山物品售卖的商户跟随进驻,左使管他们叫“供销社”。再者,保利学院也有派驻人员,负责当地县乡的学童义务教育等工作。
    这个编制大约遵从了吕祖谦的执政思路,稍有出入的是吕祖安继续在其中施展了掺沙子的小动作。地方家族不但在联系的紧密性上被限制在五户一伍,更大的保甲乡体系里,大量启用退役士兵、退休官吏、工场干部等接受过岚山新型社会模式教育熏陶过的人,利于地方豪强的改变、分化。
    其核心的思想,依然是吕祖谦“寓兵于农”的思路在主导。只不过把大兄的府兵制改为义务兵制,前者类似乡兵,战时为兵,平时务农。后者遴选强壮年轻男子,服兵役两年后退役为民。
    虽然方法不一,却都是为了解决亢兵、亢费之乱。此外,在严密的保甲互助系统下,则人“必有所系”,心有牵制。在大患难时,“虽有奸雄豪杰,亦俯首而不敢倡”。这也是防范地方叛乱,或战场逃亡最有效的方法。
    吕祖安在落实“伍、保、甲、乡”保甲制度安置流民同时,其实也在变相地承认地方家族势力基础上,顺手拆解了地方豪强的巨大家族。随你怎么巨大的家族,五户为紧密联系的上限!
    大明上下都心知肚明,这是必须落实到位的政策底线,哪怕再次“打劣绅”都在所不惜。
    随着大明内阁重心逐渐从战争、救灾模式转化成经济发展模式。各郡府县都在拼命向国会山和内阁要项目、要资源、要资金。
    因为海州三卫在之前的经济发展中带来的示范作用,及内阁的大投资政策鼓励。新的大明各郡、府、县都是在救灾招收流民的同时,开始有计划地建设人口密度集中的区域,然后去申报到国会、内阁,图谋地方升级成卫所。
    这样就能从国会、内阁争取到不菲的专项建设基金。而且以后铁路、驰道、码头,也会优先选址这些卫所。虽说卫所从此不再归属地方郡府,但这地理总是搬不走的。卫所发展过程中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是有目共睹。最先申报的当然还是海州府了。首善之区嘛,总是近水楼台的。
    洪武五年,曲阳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集南北东西铁路、码头、驰道为一体的优势,很快就在人口、经济上全面碾压了盐仓卫、云台卫,升格为曲阳卫在所难免。海州府移驻石梁河。原来曲阳所辖西南区域新建东海县,改划东海郡管辖。这也算是在琅琊郡和东海郡之间上了点眼药。
    金州为海外飞地,独立在辽东半岛上,即与莱州、海津隔海相对,扼守渤海。又与登州、济州一起肩负钳制朝鲜的重任,军事位置十分重要。
    作为辽东半岛及朝鲜、倭国殖民地的物资的物资集运地,如今已是十分繁华。北面更是大明优质战马的牧养基地,说它涉及国运兴衰那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更关键的是,金州是欧阳的封地!史上第二个因功绩封侯的女侯爷呢!谁说欧阳淡泊名利啦?那是你没挠到人家痒痒!欧阳一想起来就激情澎湃,已经快四十的吕祖安就没少给她黑灯瞎火地祸害的。无他,就某时候来说,男人是天生的弱者。所以荣耀很重要,最起码比春药重要。在欧阳一叠声的催促下,金州是第二个成功升级的卫,洪武五年秋天成功升级,于是吕左使再次惨不忍睹数日。
    至于作为泗水郡的核心城市徐州,利国监更是徐州府核心里的核心。不但煤铁工业发达,军事地位敏感。更兼水路码头、驰道、铁路集中,升级利国卫,谁有意见?北神镇?开玩笑了,扼守运河咽喉,商贸发达,物资集散重地,加上有南朝的官府、商贾势力支持。它不升卫,宁有天理乎?
    济南也不含糊,洪武六年申报了安山卫、清河卫。前者地塞黄河、运河咽喉,后者是济南北面门户,人口密集,水运发达。清河更在规划修建岚济铁路,升级一点不含糊。
    北海郡则一口气报了沾化、利津、海津、沧州四个地方,但最后只是确认了利津和海津两卫。这两个卫的真正价值还是更多着眼于军事部署。
    砀山卫是这波升级中最后的一个卫。搞笑的是,它的升级既不是人口优势,也不是水运优势,更谈不上特别大的军事优势。砀山卫的成立,居然完全是出于金国地方对货运、贸易的需求。
    因为随着洪武六年初岚山和金国的再次成功议和。保利商社对金国地方税赋运输的强势介入,汴梁及周边地区忽然发现,把赋税钱粮运到砀山丢手给保利商社,居然是最为简便、便宜的法子。
    因此,最后是金国朝廷数次派员来岚山商量,小皇帝完颜璟甚至以内旨要求岚山在砀山建卫!那还能咋样呢?到了洪武七年,砀山卫就此新鲜出炉了。最终,在岚山的本土辖区内,拥有了十二个卫,即是各地方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大明王朝的核心军事重镇。
    辖区增加了,卫所也增加了,岚山在大战之后除了划分郡治,几乎集中了所有精力用于赈灾和招收流民。大明人口开始急剧膨胀起来。
    海州府的人口密度早已冠甲齐鲁了。特别岚山卫、云台卫、盐仓卫三卫的小小地方,居然是天下商贾、学子云集。加上内阁、枢密院一直都在有意识地把一些军中官员的家属迁移岚山安置,这也是深受将士们欢迎的举措,因为岚山的生活质量绝非他们家乡所能比拟,孩子也能就近接受当世大儒们的熏陶,何乐不为?
    当然,能混上官位的,又有几个能像郝定那样的傻缺?坚决就要在石梁河畔安家落户,说是嫌搬家麻烦?若非郝定是岚山的老人,深得左使信任。加上大家都知道他“志虑忠纯”,否则?
    总之,大明的军中待遇很好,装备先进,战场上失败的风险极低。因此只要不是野心上天的枭雄豪杰,多数军中好汉,还是乐于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接受一些锦衣卫的监管。
    日子好过了,自然要忙着造孩子。岚山卫人口迅速突破六十万,城区日趋拥挤不堪了。只能继续往外圈地了。后面是山地,要留着做战备,自然就要跨过狄水跟着岚海铁路往南走。
    盐仓城因为贪图来往岚山近便,当然往北建设。最后的结果就是盐仓城徒有虚名,被岚山一口口吞并掉。盐仓卫的长官成了抢手差事,因为他啥都不用管,自有岚山卫包揽一切内外政事。
    到了洪武六年,加上新收复的其他各郡府,基本上平均每县八千到一万两千户,户丁一到三万人,人口三到八万不等。特别是各府治所在县域,人口一般八到十五万不等。
    最后落实下来的六郡总人口数据是二百四十万户,一千一百五十余万人。其中户丁约略四百五十万,十六到二十一岁户丁五十万。就这,才是战后恢复前期的基本盘。按乔行简估计再过两三年,随着各地新生人口生长,及逃户、隐户入籍,大明人口不会低于一千五百万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