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房玄龄》第197章 秦王东征【一】

    平定刘武周之后,李世民留将军李仲文镇守并州,自己班师回朝。数日后,李世民便率大军进入长安。李渊闻讯,亲自出宫相迎,并命乐师奏凯乐,以示庆贺。当日,李渊在殿中大摆筵席,宴请有功之臣,犒劳三军将士。一连三日,筵宴不散,凯乐喧天,朝中文武百官大小将士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与狂欢之中。的确,这是值得如此欢庆的一件大事。因为它不仅消灭了刘武周这个强劲的敌人,开拓了大唐的疆土,而且也为大唐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薛举、李轨、刘武周等割据势力的逐一铲除,大唐的西北边陲就慢慢地平静下来了。同时大唐所控制的区域大大增加,实力也更加雄厚,成为统一天下的最强竞争者。自太原起兵至平定刘武周也不过四年时间,李渊和他的部下就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就,足以傲视群雄。
    然而,李渊并没因此而骄傲自满,更不会裹足不前。当他从激昂的凯乐与庆贺的美酒中清醒过来时,他的眼光又瞄向了东都洛阳。是的,现在刘武周已铲除,西北边境已经没有多大忧患,后方的大本营也得到了稳固,该是东进的时候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李渊终于提出了东征的想法。他的话音刚落,太极殿内就响起了一片赞成之声。群臣们情绪激昂,争先恐后地向高高坐在龙椅上的李渊发表自己的意见,认为此时率军东征王世充是最明智的决定,并高声称赞皇上英明。李渊听后,乐得呵呵直笑。笑罢,他又把眼睛转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宠臣裴寂脸上,不轻不重地问句:
    “裴爱卿,你对东征一事有何看法?朕正等着你的高论呢,请说吧!”
    “启禀皇上,臣以为此事甚妥!”裴寂拱手答道,“今秦王殿下举兵大破刘武周,使我大唐威镇天下,雄霸一方。今西北已定,且我军兵强马壮,气势正盛。皇上当命一上将率虎狼之师东征,以扫平王世充等贼寇,一统天下!”
    “裴大人所言甚是!”王珪紧接着说,“如今天下枭雄只有王世充、窦建德可与我大唐匹敌,其余不足为虑。倘若皇上能下旨遣军破王世充于东都,击窦建德于乐寿,那天下之土地人口尽归我大唐了。”
    “是呀,皇上。今王世充、窦建德数犯我大唐边境,占我州县,掠我人口财物,损我大唐天威。如若不及时铲除此等贼寇,待其日渐强盛,到时就难以降服了。”萧瑀趋步上前谏道,“常言道恶狼当即除,养虎必为患。请皇上三思啊!”
    “皇上志得天下,当审时度势,一举而平定诸雄!”封德彝高声进谏道,“今我大唐兵多将广,屡战屡胜,气贯长虹,锐不可当。以如此威猛之师战东都羸弱之兵,当如风卷残云,一举而灭之。扫平王世充,窦建德之后,梁师都、萧铣等贼寇必将望风而降。如此,天下可定矣!”
    “皇上,今西北已定,我军兵精粮足,可直捣洛阳,一举而平定王世充。机不可失,臣请皇上早作决断!”萧瑀继续进谏。
    “是啊,皇上,请下旨东征吧!”李纲奏请道。紧跟着,唐俭、陈叔达等大臣也高声请求李渊颁诏东征。
    李渊见众臣口口声声请求自己下旨出兵伐郑,内心颇为欣慰,却又将两道剑眉皱起。沉吟良久,他才犹疑地回答他们道:
    “朕也深知此乃东征之良机,不可错失。然东都地势险要,兵马众多,不可小觑,更兼有窦建德为犄角。若郑、夏联手共同抵挡我大唐,那该如何是好呢?这是朕所忧虑之处呀!”
    “皇上所虑极是!”裴寂沉声说道,“郑、夏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王世充与窦建德皆是智谋之人,自当明白其中道理。今我大军征伐东都,王世充自觉势单力薄,难以抵挡,必定会向窦建德救援。而窦建德也深知王世充一旦覆灭,他自己也难以独存,当会捐弃前嫌,出兵援救王世充。如此,我军将面临郑、夏两军夹击的局面。这……这的确有些困难哪!”说罢轻叹一声,面有忧色。
    “此事虽为艰难,然也是天赐良机!”太子李建成沉吟道,“郑、夏联手应战我大唐,我军正可乘机而一举扫平他们,一统山河。”
    “太子殿下言之有理!”李世民赞同道,“郑、夏两军联合虽增强了兵力,然也不足为惧。父皇,儿臣以为只要我军将帅精心谋划,善使计策,就一定可以击败郑、夏,将他们一同剪除。一战而击败两强敌,这岂非好事?望父皇勿疑,尽可下旨东征!”
    “秦王殿下所言甚是!”唐俭一拱手,引经据典地说道,“自古取胜之道,不在兵多,在于谋略也。若能思得良策妙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也是屡见不鲜。昔日赤壁之战,曹操号称百万雄兵,孙、刘两军不过二十余万,然因诸葛亮寻得妙计,火烧赤壁而大败曹军。何况我军屡战屡胜,士气高昂,又有良将谋士无数,天下无人能敌。纵使郑、夏连和,也抵挡不住我军攻城掠地之势。故而,皇上大可不必忧虑此事!”
    “嗯,唐爱卿此言不虚!”默然会儿,李渊忽然转忧为喜,含笑道,“我军兵精将勇,可以一当十,只须三军用命就一定能够战胜郑、夏联军。”
    “皇上乃真命天子,王世充、窦建德皆为逆贼,必不为苍天所容!”封德彝振声说道,“且我大唐将士勇猛无敌,所到之处皆望风披靡。王世充、窦建德皆为鼠辈,他们岂能阻挡皇上一统天下?今皇上只须遣一上将率军征讨,不用多日便可把这两贼生擒活捉,尽收洛阳、河北大片土地。”
    “爱卿此言,真乃大快人心哪!”李渊听罢,哈哈一笑说,“朕有今日,实乃所赖诸位爱卿之力。今欲平定郑、夏,还须众爱卿用命啊!”
    “我等愿为皇上效犬马之劳,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殿内文武百官齐声高呼,纷纷向李渊表忠心。
    李渊听了,甚是喜悦。他一边抚须哈哈大笑,一边又将目光转向一旁的裴寂。笑罢,他不紧不慢地对裴寂说句:
    “裴爱卿,朕以为此时出兵东征当可凯旋而归,不知爱卿以为如何?”
    “皇上圣明!”裴寂连忙揖礼答道,“臣也以为以我大唐天威,定当平定郑、夏此等贼寇。只是……臣不知皇上将命哪位将军担当此等重任。”
    立在太子一旁的王珪听裴寂这么一说,就马上给李建成使了个眼色。李建成会意,赶紧向父皇请缨道:
    “父皇,儿臣愿率军东征。请父皇应充!”
    李渊闻声,不由把眼光移到太子脸上,定定地看了他好一会儿。不用多想,他也明白儿子争着率军出征的缘故,那就是为了建立更多的战功,以稳住自己的地位。这个想法应该没有任何不是之处,也符合李渊的意图。按理说,他应该支持太子这一请求才是。然而,此时他却不想让李建成率军出征。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不想把一国储君置身于险象环生的战场之中,万一有什么闪失,天下政局可能会因此而不稳固。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李建成的军事才能确确实实不如李世民,让他率军打仗,他心里不怎么踏实。基于这两点,他不假思索就在心里否定了太子的请求。尽管他也想让太子建立赫赫战功,好进一步加强东宫的实力,以对抗蠢蠢欲动的秦王府。但是出于大局的考虑,他不得不这么做。
    沉默了好一会儿,李渊才面含微笑,委婉地拒绝道:
    “太子之意,父皇深察。然今政务繁杂,而父皇又年事已高,实在难以应付啊。故而,父皇想把你留在身边帮着处理朝政哪!”
    “太子是未来的一国之君,理当向皇上学习理朝之大事,以后好治理国家。”李纲插嘴道,“至于东征一事,有一班朝中武将,何须太子代劳?”
    “李大人说的是,这戎马之事当由朝中大将们担当,不可让太子屈身事之。”封德彝眼珠子一转,向李渊荐道,“皇上,秦王殿下文韬武略,能征善战,所经大小战事无一不胜。今若能让秦王殿下亲率大军前往,必能一举而平定东都。请皇上三思呀!”
    王珪见封德彝向李渊举荐李世民,心头不由一咯噔,心里有些慌乱了。说实话,他可以接受太子不出征,但难以容忍秦王领兵东征。因为他已经感觉到了李世民身上那股咄咄逼人的气势,如果再让他率军平定王世充、窦建德,那战功就更加无人能及,秦王府的势力也将因此而急剧壮大。这对东宫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威胁。王珪是太子身边最忠实的人,他自然不能不为太子着想,不为东宫的前景着想。因此,他力谏道:
    “皇上,太子殿下已跟您处理了好长时间的朝政,该学的也学得差不多了。现在你应该让太子殿下率军东征,立下未来君主应该立下的战功!”
    “是呀,皇上!”裴寂见李渊不说话,就进谏道,“今天下尚未平定,该是建立战功之际。若太子殿下无赫赫战功,将来以何服众?请皇上三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