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素心杨广》第225章

    陈凤启看到杨广虽然但笑不语,可是那眼里一闪而过的自豪,还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宇文化及兴致勃勃继续说:“咱的大军所到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对府库资财,一无所取,依在下看,张良都要拜伏在殿下马前!”
    杨广终于开口道:“宇文,不过让你破费请大家吃了一顿,就要听你几车的废话!大庭广众的,让人听了去……”
    他们说着话,渐走渐远了。
    陈凤启望着他们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
    这半生,他和杨广没见过几次面,几乎连话都没说过。
    可是,他们之间的恩怨,真的有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永无宁日!
    今天吃晚饭时,张纤纤随口挑剔小客店里的饭菜不好,说想“青梅舫”的酒菜了。凤启便告诉她,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要享清福,就不合适跟着来。
    张纤纤当时没说话,过了一阵,才幽幽地说了句:我知道,姐姐是个随和不计较的人,她的性子,我也很敬重的……可惜,不管启哥哥你怎么为她,姐姐心里,爱的还是那姓杨的。
    凤启不想和她谈论素心,就淡淡回应道:“过去的都过去了,付出的,没想过要收回。”说完,连饭也不吃了,扔下她,自己来到这里。
    今天是大年初十了,离计划好的举事之日,只有五天。
    杨广无论死在谁的手里,陈凤启都不会有异议,更加不会为他叹息半句。
    可是,他必须弄清楚,那张悄悄撒开了的网,到底收网的人是谁!
    这个听起来很完美的计划,究竟真正的内容是什么?
    他还必须弄清楚,素心,到底在哪里?
    今夜,必须开始行动,一定要有所收获。
    陈凤启没想到,他是个放在人群里,会让人一眼就看到的那种人。
    方才经过的马队中,侍卫小曾,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
    回到东宫,大家分头去沐浴更衣后,小曾歇息了片刻,和几个伙伴聚在一起天天说地。
    随口应着大伙儿的话题,他心里总是隐约觉得不安,却又说不出是什么。
    方才大街之上,他们所经之处,所有的人都跑出来观看。这种场面,小曾他们是司空见惯。
    所以,那个坐在小酒馆靠窗处,纹丝不动的男人,就显得非常瞩目。
    这个男人,尽管不清楚他的真实身份,可小曾对他印象非常深刻。
    就是他,仗着快捷如风的身手,象闪电掠过夜空,在瓜州城外,把他们要救的人从单无病刀尖下抢走……
    那一幕,是小曾永远无法忘记的。
    这个男人,眼定定地望着太子殿下,幽深的眸子里洋溢着种说不出的……说不出的……让小曾琢磨了整晚的,就是他的眼神。
    想来想去,小曾还是决定出去转转,顺遍查查岗,让兄弟们加强巡逻。
    他知道太子几乎每晚到会到太子妃那里,就算偶尔不在那里过夜,也会去逗留一两个时辰。侍候太子妃的宫女内使们,见得最多的就是他们一家四口夫妻和顺,父慈子孝的场面。
    太子夫妻间情投意合的恩爱,彼此真心相待,连宫里烧火洗衣的杂役都在传颂。
    就凭着这点,东宫里的所有人,无不对太子妃恭顺尊敬。
    陈老大,任老大追随太子十多年,忠心耿耿。太子多次打算提拔他们到官场或者军中任职,可是他们每次都坚决推辞,宁愿留在太子身边,做个侍卫首领,也不肯高升离开。
    如今已经是侍卫大头目的小曾很清楚,他自己将来也会这样。
    走到太子妃的寝宫附近,小曾刚好看到太子带着几个随从,斗篷飘飘,往南面走去。
    这么晚了,殿下又要去写佛经?小曾嘀咕着,慢慢随后跟去。
    昔日,镇守江都时的晋王,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掌管着整个江东江南,每日忙忙碌碌,精力充沛。自从入主东宫以后,连小曾都感觉到了太子明显没有了以前那么忙,退朝回来,除了少数的应酬,太子多数留在书房里,读书,写诗,还专心研究佛理佛法。
    最近,还听说太子在专心编撰一套佛经,叫什么《法华玄宗》。
    据说,这套法什么宗,有好几十卷啊!
    小曾不是不信鬼神,但是,他看到那些艰深的佛经,就会两眼昏花,比让他举着石锁跑几十里路还要命。
    看着宫人打开书房的大门,太子独自稳步踏进去,大门徐徐关闭,其余的人掉头离去。
    小曾松了口气,太子只要好好待在书房里,断然不会出什么岔子。东宫那巨大的书房,相当于一座中型的图书馆。太子在这里消磨的时光最多,也是守卫最森严的地方。
    书房之内,杨广焚香静心,抽出厚厚的书册,专心阅读。
    杨广自从被封为太子,比从前更加享受独处的时光。
    从大哥的身上,他看到了储君之位的不稳定性。何况他不是长子,这在那群注重“名份”的老臣子眼里,自己稍有不慎,定会惹来四面八方的非议。
    他是个触觉敏锐的聪明人,最近这几年,父皇似乎变了个人。
    和开皇初年对比,父皇的精力大不如前,越来越担心大隋的安定统一,手段越趋极端。
    杨广不止一次听父皇提到,从汉末至今,中原大地上历经了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地方贵族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膨胀,形成了汉代之前所没有过的门阀世族满地的局面。
    父皇分析得非常透彻:只要几大家族联手,随时就可以改天换日!所以,父皇再三嘱咐:对各地兵力的掌控,是连睡梦里都不能放松的!
    就因为这原因,父皇日益多疑猜忌,在不断用打击分化朝中大臣的党派力量之余,用刑越来越严酷,已经从“盗边粮者,一升已上皆死,家口没官”,最近发展到“盗一钱已上皆弃市”的程度。
    因认为读书人难以控制,父皇甚至在去年,把各地的各级学校都废除了。
    江都那边,嘉良把学子士人的不满情绪,偷偷上报给他。
    看到这些,杨广更加如临冰谷,非但刻意和朝中的大臣疏远,还绝不随便插手朝政,时刻谨记自己是个正在向父皇学习治国之术的“学生”。
    他,不再是以前那个实权在握的晋王了。
    与其做多讲多错多,不如把自己关进书房里,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
    在这里,他除了写赋作诗,还可以有系统地读便历朝历代的刑法;研究别的皇帝是如何统治臣民,发展经济;把记载中的各地民俗,和自己亲身经历的对比印证……
    在江南的成功,使他深信自己的能力。
    他要潜心修炼,做好全面准备,等待登上帝位的那天。到时候,他必将超越秦皇汉武!
    这次,若非杨素兄弟的作为,让他感到了严重的威胁,他根本不会轻举妄动。谁都知道,得罪杨素一族,会一发不可收拾;让父皇觉察到是自己在背后策划这场风波,对自己肯定会重新衡量,这后果,也许是他无法承担的……
    冒着毁掉多年苦心经营的风险,经过精心的筹划,这一仗,到目前为止,他是赢家。从长远来说,更是个大赢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