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素心杨广》第114章

    这个男人,该是有钱有势之辈,否则,不会这样肆无忌惮!
    她神不守舍地顺着人流一步深一步浅走着,陈浩南他们说些什么都如春风拂耳,陈凤启唇边的笑一直在她眼前出现。
    不行,一定要想办法,想办法……
    可是,我应该去见他吗?去和他说什么?他和晋王之间的家仇国恨,不是一言半语就可以化解的。而自己的身份,他很清楚,贸然相见,会不会等于把刀柄交到他手上?
    那么,我是不是就不理他了?他曾经这样帮过我……我欠他的太多了!而且,他也是自己很好的朋友!要命,该怎样做?怎样做?
    回到彩霞旁边,小女孩很高兴地指点着对面的戏棚,叽里呱啦说了一大通戏文里的内容给她听。
    素心干笑着,脑子里空空如也,连一句应酬的话都说不出来。
    没有人可以商量,她必须自己衡量,必须自己做出决定!
    高台上的杨广,转过身侧着头和萧妃说话,两个人的神情动作都如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夫妻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
    置身万人之中,被严密地保护着,但是为何她还是觉得那么孤独无助!
    素心困坐愁城,自嘲地笑着,她也搞不清,自己到底那里出差错了!她想要的是不是太多了?!她苦苦地拷问自己:素心啊,素心,你是否太贪心了?你是否太不知足了?你算不算太自私?!你以后该如何自处?
    “余公子,你……不舒服?”彩霞还是觉察到了“他”的沉默。
    她低头揉揉眉心,支吾道:“啊,是的……太累了,头有点痛。”
    “那……你要不要回去休息?”小女孩也不是不会体贴人。
    素心摇头:“不,不用。下面还有很精彩的节目呢,错过就可惜了。”离开了这里,可能就无法找到他了。
    她要等,等一个机会。
    假如陈凤启和这些人一起,真的开心快乐的话,那么,素心决不会多管闲事,去破坏他的幸福。
    问题就是,她看到了他眼里灰白色的寒冰,读到了他心中无边无际的痛苦!
    江南岭南民变的失败,是不是让他的复国梦彻底破灭了?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们是否都离开了他?他心中自认孽子叛臣的结还没揭开吗?为何他会这样子出现啊……这个从刀山火海里走出来的男人,原来也牵动着她的心啊!
    戏台上的各色人物在粉墨登场,上演着天上人间的悲欢离合,功德罪过……一切繁华都是过眼云烟,唯有跳动在胸口的那颗心,才是自己的;唯有要坚守的那份真,才是永恒的。
    素心纷乱的心情沉淀下来,她分出神去照顾彩霞,和她说说笑笑,同时,密切留意陈凤启他们的举动,她要先弄清楚,那个粗豪的男人是何方神圣。
    未时初,晋王等人是时候拉大队到三华寺拜佛了,天台宗创始人僧智顗要亲自给杨广奉上“总持菩萨”的法号。
    于是,信佛的和不信佛的都纷纷跟着去看热闹——官府一早宣布:寺院内的高僧会拿出很多开过光的十八罗汉木念珠手串赠与有缘人!还说,晋王他们也会光临三华寺院附近的清风观,那里的道长们免费给民众看相诊病,解答疑难云云……
    人流开始缓缓地跟着晋王他们的车队移动,因沿途有士兵们维持秩序,故此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没有出现任何骚乱。
    终于等到了那个男人落了单,他离开了那群人,去吆喝马童去牵马。
    素心马上拉拉陈浩南的衣袖,问:“快看,这个鸟人是谁?”
    陈浩南眯起眼睛瞄一下,有点迟疑地说:“嗯……好像是海陵的一个富豪……阿新,他和你有过节?”
    他跟着晋王经常在外面跑,对周边州郡的人一时想不起也正常。
    “没有,不过觉得他太拽,好奇罢了。”素心淡淡道:“陈大哥不知道他姓什么?”只要知道他的姓氏,就可以自己去海陵把他揪出来!
    “好像姓单,你想知道?我去帮你问问。”陈浩南热心的说。
    “嗯,不要急,王府的大哥们去打听……太映眼了,不要惊动他们。”素心低声说,心中哀叹:在杨广的势力范围内,想瞒着他干点啥,难度很高!
    那些人就要离开江边了,素心眼巴巴地看着玉楼和陈凤启和他们一起没入人潮。
    彩霞在旁边笑道:“那有何难?”她扬手让立在角落服侍他们的那个小厮过来,她嘀嘀咕咕和他说了几句,那小厮不住点头,领命而去。
    陈浩南竖起大拇指,乐道:“好聪明的姑娘!”她飞一眼素心,脸颊上的小酒窝若隐若现。
    派小厮去问小厮,果然是不错的主意。不一会,小厮回来告诉彩霞,租用那个大棚的主是海陵富豪单家的人。
    陈浩南道:“果然是单家的人。我想起来了,他们家做的是东西方大买卖,每年来往于西域中原,挣的是胆量钱也是血汗钱!敢做这生意的,都是黑白两道通吃的人!对了,单家在江都也有大商号,生意很好的。”
    素心的眉头皱得越发紧了:他到底搞什么名堂?
    整个城市的人缓缓有序地向着郊外移动,府衙统领人群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彩霞满心期望去凑热闹,素心不忍心扫她的兴,只好跟着去迷迷糊糊地逛了半天,累得惨死。嘉良还传来口讯。说晚上有个庆功宴,素心已是强努之末,终于举手投降,连声说自己头痛欲裂,必须回家休息。
    陈浩南忙把她送走,其余人等继续参与,全情投入,玩足一整天。
    当天的活动完美收场,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陈村张庄的村民已经调停妥当,伤亡者的抚恤金由杨广私人出资支付,大家心平气和下来,也觉得那场纷争很无谓,愿意摆和头酒,一杯泯恩仇。
    大部分民众很容易就接受了佛道并存的概念,就算从小受注重现实人世的儒家长期熏陶的士大夫们,也觉得佛道两教在他们眼前展现了一片超凡脱俗的新天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有学问的高僧交往谈禅论经逐渐成为时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