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憂唐伶》第140章

    莫憂含恨救父兄
    太后慈懷聽忠孝
    太后笑著點頭,傳喚來一個小太監,讓他領著莫憂去看丁青月,小太監應了禮,領著莫憂出殿去,小太監垂首前行,莫憂緊隨在后,繞過長廊殿墻,終于來到一座角樓,青磚砌就,渾灰森嚴,門前站著兩列執刀士兵,小太監來到樓前,細著嗓子道:“奉太后口諭,允莫姑娘進天牢看望丁青月。”
    兩列士兵各退一步,讓開一條道,并緩緩推開沉重的木門,小太監領著莫憂往里走,陰暗撲面而來,其實樓內并非漆黑,窗戶雖小,數量卻不少,陽光投進來,能清晰的看到一條長長的通道,通道兩邊是一間間的屋子,這就是所謂的天牢了,從鐵門外看見屋內有床有被、有桌有椅,干凈整潔,雖然比不上大理寺關押丁謂的那間舒適,卻也并不象想象中那般條件惡劣,看來古人誠不欺我,宋太祖曾立下祖訓“善待臣民善待文人,有子孫不依此訓,不入趙氏宗廟”,故此連個天牢也頗為仁慈。
    牢內空空蕩蕩,兩人走到盡頭,才看到最后一間里站著丁青月,他正背對著鐵門仰面望窗,神色沉重,完全不知兩人到來,小太監瞟了眼莫憂,輕步退開,莫憂眼角微潤,上前一步,站在鐵門前,輕喚道:“青月……”
    丁青月沒有回頭,卻慢慢的收回目光,平視著墻,輕嘆道:“阿憂,你心堅似鐵,又何必來這里?”
    莫憂望著他的背,一字一頓的答道:“丁謂該死,你,不該死。”
    丁青月猛然轉過身,目光如炬,緊緊盯住莫憂,竟將莫憂唬了一跳,不過幾日不見,他是那樣的憔悴,白衣略皺,頭發微亂,雙目深陷,嘴邊出現青青的胡茬,莫憂心中一酸,淚水盈滿眼眶,她咬了咬牙,忍住沒有滑落,迎視他凌厲而戚楚的目光。
    丁青月緩緩點點,嘶聲道:“父該死,子就該死!從來父子同血脈同患難,豈有父親伏罪,我做兒子的卻置身事外,避禍做官?阿憂,只因爹爹當年遺棄你們母女,你就這般狠心,絲毫不念血脈之情,非要置于死地。”
    莫憂亦怒道:“是的!丁青月!你沒有被遺棄,你享受丁謂的寵愛,你怎么能體會我心底的仇恨?血脈之情?笑話!丁謂當年可曾顧念血脈之情?他若是個旁人,他可以見死不救,我決不恨他!但是遺棄骨血、追殺骨血,又何來情分?非但沒有情份,還要多加一重仇恨!”
    丁青月平靜的注視著她,待她一口氣說完,眼中熊熊怒火緩退,才道:“你怎知我沒有被遺棄?正是因為我被親生父母遺棄,才會有了這個義父,他待我有重生之恩。”
    莫憂冷笑反問:“那你恨你的親生父母嗎?”
    丁青月緩緩搖頭:“不恨,時間沖淡了一切,他們早已經過世了,我如今也已不記得當年之事,心里只有義父的養育恩情。”
    莫憂冷冷直笑:“你不恨他們,是因為他們死了,我恨丁謂,丁謂還活著,只要他死,我的恨也會消了,你忠心丁謂,是因為他的養育之恩,同樣,對田婆婆,我也會盡孝盡責。”
    丁青月沉默不語,愴然看著她,她的眼光如同千年寒冰,冷冷的蒙著一層寒霧,茫茫然看不見底。
    莫憂低嘆一聲,道:“你我對丁謂的立場完全對立,無須再爭執,但是,青月,你是朝廷中人,你該明白,法重如山,為國之本,良心千鈞,為人之本,你跟隨丁謂這么多年,當真不知他為官若何?為人若何?”
    丁青月苦笑道:“這天下間怎會只有對錯、善惡、黑白之分?黨派之爭,從來有之,阿憂深受田婆婆熏陶,堅信寇萊公為人正直剛毅,乃是不阿之臣,難道爹爹為政多年,政績全無?”
    莫憂道:“丁謂有惡亦有善,惡大于善,是為惡人;寇準有善亦有惡,善大于惡,是為善人。”
    丁青月愴然冷笑:“好,好,惡人,我丁青月今生受惡人之恩,甘愿為惡人而死。”
    莫憂低喝道:“青月!你別忘了,你是丁謂之子,你更是朝廷之臣,剛剛任命為瀛州節度使,你是否想過,太后明知你是丁謂之子,明知丁謂罪大惡極,卻不牽連于你,甚至委以重任,這是何等的信賴,你竟然抗旨不遵、不忠不義!”
    丁青月冷笑:“阿憂,你說得很是慷慨激昂!忠?義?皆重于孝?我丁青月才疏學淺,蒙太后與陛下厚愛,賜予瀛州節度使,本應感恩戴德,無奈父親重罪在監、死刑待判,我又怎么忍心棄而遠去,做個高官?阿憂,想必你為了我能夠做上這個瀛州節度使也費了不少心思,我知道你的目的就是為了把我調走,救我一命,可是,你也該知道,我決不會這樣離去。”
    莫憂嘆道:“你縱然不去,也徒留一條命罷了。”
    丁青月毫不猶豫的答道:“那就留下這條命。”
    丁青月的目光非常堅定,炯炯無畏,莫憂心知他感丁謂養育之恩,絕不肯聽勸,也不再多說,黯然閉目,良久,道:“青月,只要你答應我,依旨赴任,我可以退一步……”
    丁青月眼前一亮,眸光閃動,緊聲接上話:“阿憂,救爹爹出來,我知道你有這本事。”
    莫憂避開話題,問:“青月,你知道,我為什么要這么救你嗎?”
    丁青月一怔,緩緩搖頭。
    莫憂道:“因為你雖然把丁謂的話看成命令,卻堅持不愿傷害我;因為你盡力保護羅衣,盡管最后丁謂欺騙了你我害得羅衣嫁給一個死人;因為你明知丁謂罪孽深重,卻仍然這般愚頑的維護他,全在于你的至孝至情。”
    丁青月苦笑,阿憂,僅是如此么?忽嘆道:“羅衣之事,你還恨我?”
    莫憂搖頭:“你已經盡力了,只是丁謂不肯放過我,連累了羅衣。”
    丁青月道:“阿憂,爹爹只是想逼你……,逼田婆婆現身,因為他仍然期望著莫姨娘活著,后來,爹爹曾讓我幾次去文家索回羅衣,一則文老夫人堅決不同意,二則羅衣自己也不愿意回,再后來,文老夫人突然搬走了,爹爹疲于應付皇陵之事,疏于追查下落……”
    莫憂冷聲發笑:“他不是十年前就親自逼死我娘了嗎?怎么又期望她活著?我看他是擔心田婆婆另有他的把柄,為此茶飯不思,急著逼她露面,至于羅衣,如今我倒知道了,原來文老夫人還是他逼走的,羅衣如今下落不明,我曾立下誓言,如果羅衣有不測,我會將丁謂碎尸萬段。”
    丁青月心頭頓寒,他原以為自己將這些她不知道的原故說出來,能得到她或多或少的諒解,想不到竟聽到一句如此狠毒的誓言。
    莫憂忽然長嘆一聲,話鋒一轉,道:“只要你答應赴任瀛州,再不過問丁謂之事……”莫憂停住,猶豫著沒有往下說,這次,丁青月卻非常平靜的沒有接話,只是緊盯著她,等待下文。
    莫憂凝了半晌,目光停留在丁青月的臉上,眼前忽的閃過聚花樓初次相見,他輕輕執起自己的手,道“在下愿呵愛姑娘,今生護于手心,不敢教姑娘傷懷,可好?”鼻子忽的一酸,心就軟了,顫聲道:“我盡力保丁謂一命。”
    話音即落,丁青月突然直直的跪下,隔著鐵門,跪在莫憂面前,清涼的淚水溢出眼窩,滑下面頰,他露出一個苦澀而凄涼的笑容,緩聲道:“妹妹……”
    男兒膝下有黃金,只跪天地與君親。
    莫憂的心有一刻失去了知覺,在丁青月雙膝下跪的那一瞬間,淚水模糊了整個世界,心酸與疼痛從心口彌漫到四肢,她挪動雙腿上前,抱住丁青月,輕輕的喊了聲:“哥哥……”
    莫憂沒有在言語上給予丁青月任何承諾,但是她知道,丁青月那一跪,自己無可再退無可逃避也無可拒絕,她必須接受他的心愿,保丁謂一命。
    莫憂是在無意識的精神狀態下離開天牢,又跟著那個候在門外的小太監回到慈寧殿的,眼前是白茫茫的濃霧,腳下是軟綿綿的虛無,整個身子輕飄飄的毫無份量,丁謂,你的罪孽足夠一死,難逃一生,我莫憂也只有殺你的本事,哪里有救你的本事?
    我不甘心讓你活著,可是,為了青月,我必須保你性命。
    我該怎么救你?
    劫獄?劫法場?保護你遠走高飛、隱姓埋名?
    莫憂垂首跪在太后與皇帝面前,低聲道:“丁青月愿意即刻赴瀛州上任,求太后應諾免他罪過。”
    皇帝驚訝的打量著她,太后則微微而笑,似乎早有預料,道:“國家惟才任用,不計前嫌,哀家既然有言在先,自然不會食言。”當下吩咐下去,釋放丁青月,讓人帶來慈寧殿,又派人去文德殿傳來御林軍統領王德用,莫憂暗暗心驚,王德用原來沒走,被太后留在文德殿,難道太后竟然早就料到我會勸說動丁青月?
    丁青月與王德用一前一后進了殿,丁青月仆身跪倒,向太后與皇帝稱罪,太后微微笑道:“愛卿請起,卿為父求請,不惜性命,可見孝心赤膽,卿文武雙全,有才有謀,理當為國效力,盡忠盡節,哀家與皇帝愛才惜才,不忍重責,卿亦當即時赴任。”
    丁青月拜道:“臣自當領旨赴任,鞠躬盡瘁。”
    太后滿意的點頭,吩咐王德用從御林軍中點一千精兵,隨丁青月即刻出發前往瀛州。丁青月一驚,悄悄抬眼看了眼旁邊的莫憂,心念堅定,朗聲謝恩,臨退下時,又顯躊躇,眉含心事、眸露憂愁,向太后道:“臨行前,微臣有一私事,懇求太后做主。”
    太后奇問:“卿但講無妨。”
    丁青月似有似無的瞟了一眼莫憂,稟道:“微臣之父曾經為臣聘刑部林大人之千金,今日微臣離京而去瀛州,父親重罪待判,不便再議婚姻之事,懇請太后代為轉達林大人,將千金另配他人。”
    太后目含深意,緩言道:“卿去瀛州,非貶實升,與婚姻何干?此乃丁、林二家私事,哀家不宜過問。”
    丁青月亦看出太后不悅,心忖,父親大罪,理當同罰于我,太后恩典,非但不將我連坐,反而賜于高官,可謂天恩浩蕩,不該讓太后不悅,沉吟道:“啟稟太后,太后之大恩,微臣以死相報,只這婚姻之事,微臣心中好是難安,瀛州離京千里,林大人膝下唯此一女,怎忍遠嫁?二則,臣承恩升遷,初去瀛州,職務尚未熟悉,不愿急于兒女私情,怎發耽誤林千金的終身?況且此婚約既無媒聘亦無通禮,只是雙方尊長口頭之言,請太后代為轉達,想必林大人知我心意,亦心疼愛女,必允。”
    太后沉吟道:“自古只有成人之美、代為撮合,哀家今日反倒做了拆分鴛鴦的怨人了,罷,卿是少年英才,既往瀛州,自有紅顏,林卿之千金,哀家予以做主,另配賢郎,哀家許了。”
    丁青月大喜,此心結終于解開,即隨王德用出殿去,臨出殿之時,王德用與丁青月各自偷偷的回頭瞥了眼莫憂。
    太后這才命莫憂平身,賜座,莫憂謝恩兩次,這才坐下,她垂首不語,心里思量著如何向太后求情,倒是太后將她端詳良久,緩緩道:“傳聞莫姑娘有白狐之稱,果然堪當此名。”
    莫憂嚇得臉色一白,抬眼看太后,太后似笑非笑,溫和的注視著她,道:“莫姑娘準備何時再向哀家求情,赦山陵使一命。”
    莫憂再度跪倒,苦笑道:“原來太后都知道我與丁青月的對話。”
    不料太后緩緩搖頭:“不,哀家是猜出來的。”
    莫憂怔住,好個厲害的劉太后!敢情這一切都在她掌握之中,想必王德用帶自己去大理寺見丁謂也是她早就應允的,若無太后旨意,王德用焉敢私自入監樓探看重犯?
    太后見她癡然,又道:“你起來吧,和哀家說說。”
    莫憂依言入座,卻道:“小女子膽敢請陛下回避。”
    皇帝一怔,似有不悅的看著她,小皇帝年紀雖小,卻是驕傲得緊,上次執意要收莫憂入后宮,莫憂以死相拒,太后好生撫慰,得知她待嫁蘇嶺又親賜鳳冠霞帔,令他好不惱恨,母命不敢違,只得怏怏作罷。
    皇帝輕惱道:“莫憂,你好大膽子,有什么話,難道朕聽不得嗎?”
    太后以目光溫和的示意皇帝息怒,詫異的看向莫憂,莫憂道:“小女子恐怕情緒激動,說出大不韙的話來,太后年長似母尊,或不認同,亦無妨,陛下若在,莫憂就是言未盡、身已死。”
    皇帝輕哼,太后則微微肅目,柔聲道:“陛下,哀家想聽聽莫姑娘所謂的大不韙的話,陛下啊,你就回避一下吧。”
    既然太后發話,皇帝無奈,惱恨的看了眼莫憂,負手出殿。
    諾大個內殿,如今只有太后與莫憂兩人,太后靜靜的看著她,頗有耐心等她說話,莫憂略一沉思,低沉而堅定的道:“小女子再次懇求太后,免去晉國公丁謂死罪。”
    太后并不以為驚訝,只是輕輕笑道:“父女骨肉相連,你終究狠不下心了。”
    莫憂早已看透,這個太后能掌天下于手心,自己這點小把戲自然也被她查得一清二楚,無須驚慌無須隱瞞,只是戚然一笑,道:“不,太后,我求情并非因為骨肉相連,而是因為我已答許丁青月,盡力而為。”
    太后反問:“你費盡心機,先是故弄玄虛談論陵穴風水,讓哀家對先帝陵惴惴不安,又求請右相王曾請命去察看進展,終于抓住這個天賜良機將晉國公置于死地,如今又求哀家放過,豈非白費了往日心血?”
    莫憂苦笑:“是的,我恨丁謂,日夜盼他死,可是,他若死,青月亦必死,青月忠孝兩全、文武兼備,又待我十分周全,怎么能看他去死?更何況,我會認為,他是被我害死的。”
    太后嘆道:“你對兄長尚如此重情重義,卻為何這樣恨父親?因為自幼被拋棄?”
    莫憂心酸涌在喉間,聲音已有些哽咽:“是的,被親生父親拋棄,眼睜睜看著母親死在眼前,那種徹骨之痛積聚起來的仇恨是無可釋解的。”莫憂沒有再提及當年母親被丁謂追殺的原因,因為那會再度牽涉到寇準,莫憂沒有把握太后是否愿意再聽到這個名字,是否還在懷恨寇準當年籌劃“太子監國”。
    事實上,莫憂沒有提及是極明智的,因為太后的確仍然不喜寇準,劉太后雖然在千古帝后一列中算得上胸襟開闊,但是仍然無法完全釋懷一位堅持“后宮不能預政、懇請太子監國”的臣子,而在這時說出,非但不會為寇準帶來好處,反而寇、丁兩黨的拉鋸相立,會釋稀丁謂的罪行。
    另外,太后能查到莫憂與丁謂的關系,自然也對當年的原因有所了解。
    太后嘆問:“無可釋解?連血脈也不行?”
    “是的,正因為血脈相連,恨才更切。”
    太后反問:“適才你還說過,忠為首,孝為次,可見忠孝二字,乃人之根本,你,這樣對待自己的父親,可謂不孝?”
    莫憂鼻子一酸,淚眼模糊,情激之下,淡化了太后與平民的界線,冷笑道:“董永“賣身葬父”是為孝,黃香“扇枕溫衾”是為孝,孟宗“哭竹生筍”是為孝,周郯子“鹿乳奉親”是為孝,魏王裒“聞雷泣墓”是為孝,丁謂為人行惡,為官不正,殺妻害女,迫害無辜,我應當如何行孝?我若殺他,太后以為不孝;我若不殺,母親之死、我十年隱居、青梅好友下落不明,又算得上是孝?是義?莫非太后認為,父母只要是給予了子女生命,就可以無條件的享受子女的孝順?莫非太后以為,只因為一線血脈,為人子女就必須心甘情愿的承受所有的痛苦、仇恨?莫非太后認為,父親的血脈之恩勝過母親的十月懷胎之恩?”愈到后面,言詞鏗鏘、冷冽凌厲、悲愴憤恨。
    太后明顯一震,莫憂的語言過于激烈,她此時方意識到,為何莫憂要請皇帝回避,這樣直白的駁論親情血脈,母子同聽的確不妥,更何況,本朝以“仁孝”治國,皇帝年幼,實不該聽這番言論,而自己,身為太后與母親,當著皇帝兒子的面,必然要將她論罪。
    做為權掌天下的太后,莫憂如此咄咄逼人的話語,沒有讓她生氣,來自民間、嘗盡人間酸楚與流離的她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切溫厚,但是,做為一個母親,她半為憤怒半為感動,憤怒在于,她幾乎不能相信面前這個看似柔弱的少女,竟然將血脈相連的親情剖白得如此透徹,沒有偏倚沒有感情沒有牽絆,透徹得冷漠、透徹得無情,象是把一個活生生的人解肢了擺在眼前,告訴她哪里是心哪里是肺哪里是骨哪里是肉,殘忍到心驚膽戰,感動的是,這一番剖白雖是殘忍,卻鮮明的舉起母重于父、養大于生的旗幟。
    莫憂的身子因為激動而微微的顫抖,她閉上眼,睫毛一閃,讓淚水滑落,世界又逐漸清晰,太后端坐在對面,目光深遂似海,不可測探,她的雙手緊揪著衣袍,手背上青筋微凸,緩緩平靜下來的莫憂,開始意識到自己剛才的失禮,她離座下跪。
    太后抬手扶起,凝目注視著她,忽長嘆一聲,默默不語。
    莫憂此時已豁出命去,不卑不亢,直視著太后,這時,殿外傳來細碎的腳步聲,小宮女隔著屏風,稟道:“稟太后千歲,刑部尚書林大人在殿外求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