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昭君》第97章 乱斗(2)

    刘启虽然也听说晁错和袁盎关系不好,但是现在国难当头,哪有时间管这些奴才的恩怨,之前听窦婴提到袁盎有事汇报,干脆直截了当,问袁盎有什么秘密禀报。
    袁盎定了定神,晁错的忽然出现打乱了他的计划,此刻十分凶险,稍有不慎就是满盘皆输,所以这时候,来不得半点犹豫。
    他十分神秘的对刘启说道:臣的秘密,不能让别人听到。
    刘启手一挥,太监宫女纷纷退下,只有晁错,跟木桩子一样还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袁盎见到晁错不走,知道他心里一定和自己一样,对彼此不放心。
    但是这时候的袁盎,已经顾不得脸面。
    脸再大,也没有命大。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凶狠。
    晁错,要怪就怪你自己,如果不是你想杀我,我也不会非要这么做。
    他鼓足勇气对刘启说道:请晁大夫回避。
    刘启不知道袁盎是故弄玄虚,所以就让晁错也出去等候。
    袁盎看着晁错离去的背景,心底里闪过一丝的怜悯!
    这将是他最后一次见到晁错,这个多年来和自己斗智斗勇的对手,还不知道,他的命运将在下一刻被决定。
    见到人都走光了,袁盎才把底牌漏出来。
    “依臣对吴王的了解,他并不想造反,只不过是被晁错削藩的计划给逼的,只要杀了晁错,我保证七王之乱可以自动平息”
    凭心而论,这是一个拙劣的阴谋,事已至此,杀了晁错七国就能停止叛乱,鬼才信!
    但是袁盎了解刘启,他知道,刘启一定会相信他。
    刘启问道:这个事情你是怎么确定的
    袁盎答道:我看过刘濞和其他藩王之间的书信。
    刘启背负双手,抬头望天,沉默了很久,他低下头,看着袁盎说道:如果杀晁错一个,可以拯救天下人,我当然愿意。
    袁盎跪在那里,内心狂跳,肾上腺素快速上升,以至于他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但是多年的宦海生涯告诉他,此时还没有成功,如果他把握不住,即使晁错死了,他也脱不了干系,那样即使晁错没有杀他,刘启也会杀了他。
    他十分镇定的告诉刘启:陛下您要好好考虑再做决定。
    正是这句话,彻底断绝了晁错生的希望。
    打一开始,袁盎就知道,光靠晁错削藩的罪名是杀不死晁错的,要想杀晁错,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挑动刘启的杀机。
    袁盎是个投机者,从文帝时期就开始了他的投机生涯,投机者最大的特点在于,知道什么是机会,就好比是那些赌徒,要想赢,就必须抓住机会,一把全压上。
    而刘启,是他看着长大的,他太了解刘启了。
    刘启是个昏君吗?当然不是,明君,他更不是。
    如果把刘启当做一个普通人来看,他的性格除了狭隘,凶狠,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特点:善于推卸责任。
    皇帝都善于推卸责任,刘启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晁错劝他御驾亲征已经触动了他的杀机,而平叛开始以后的不顺利,更是让刘启时时刻刻把叛乱的责任推卸出去,关键是:谁来背锅。
    袁盎的一些话,让他茅塞顿开,这个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何况如果杀了晁错,刘濞停止叛乱也并非没有可能。
    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刘启的人生信条。
    只不过这一信条,被他用在甩锅上。
    而袁盎,十分巧妙的把握到了刘启的心理活动,他没有大段的称述各种理由,也没有去可以诬陷晁错。
    他选择了最为简单的办法,最为直接的手段。
    看似拙劣,却引发了刘启隐藏在最深处的恶!
    最精妙的是,在刘启已经被他说动的时刻,袁盎来个急刹车,把主动权交给刘启,看似浅尝辄止,实则妙之毫巅。
    把主动权交给刘启,即使将来刘启后悔了,也不会怪罪到自己头上,你不是善于甩锅吗?我不给你这个机会。
    古往今来,借刀杀人,莫过于是!
    只能说:高,实在是高!
    袁盎走后,晁错回到刘启身边,继续讨论平叛大事,军臣二人若无其事,仿佛袁盎没有来过!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刘启决定杀掉晁错!
    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找不到理由。总不能凭借袁盎一番话就作为顶嘴的依据把,何况袁盎已经说了,让他自己做决定。
    外人都知道他们哥俩是好基友,如果没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后传出去,岂不是很没有面子。
    办法总是有的,比如说:甩锅!
    刘启稍微暗示了一下,立马有很多大臣跳出来弹劾晁错,理由很充分:蛊惑皇帝御驾亲征,欺君大罪!
    刘启十分满意,立刻同意了公安部报上来的处理方案:灭门!
    做完这一切,刘启忽然有些愧疚,推己及人,想到以晁错那个性格,无缘无故被叛死刑,必然心中不服,到时候在公开场合胡说八道,把以前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抖落出来不太好,于是特别交代:秘密处决!
    秘密警察接到命令以后,直接来到晁错家里,宣布:皇帝有急事召见晁错大夫,请速速随我们进宫。
    晁错家里正忙着,但是皇帝召见,再忙也的停下来,连发型都来不及整理,饭也没吃,就急急忙忙上车出发。
    走着走着,晁错发现,这路好像不是去皇宫的,去皇宫的路他太熟悉了,几十年来,哪天不得走两趟。
    正想发问,来接他的人却主动把马车停下,此地正好是长安东市,秋后处决犯人的地方,不等晁错反应过来申辩,一群手持砍刀的猛男冲过来,把晁错拉下车,就地腰斩!
    刘启听到晁错死的消息,马上补充发布晁错的罪名,灭门。
    晁错一家,死于非命。
    古代经常有个说法:先斩后奏,说的是大臣遇到危急情况,来不及上报,先杀人,后禀报。刘启作为皇帝,也来一出先斩后奏,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此之前,晁错的父亲听说晁错天天鼓动皇帝削藩,特别赶到儿子家劝他不要这么做,老头看的很透,人家毕竟都是姓刘,斗来斗去是一家,你一个外人挑拨离间人家家族内部的感情,迟早要遭殃,遭殃不是你一个,我们全家跟着你遭殃。但是晁错已经被权力冲昏了头脑,谁说都听不进去。
    老晁预感到即将到来的灾难,回家以后选择服毒自尽。
    晁错死后,文帝的诏书发到刘濞出,刘濞哈哈大笑,他没有想到,大侄子蠢到这个程度,简直是很傻很天真。
    可怜的是,七王之乱以后,刘启也没有给晁错平反。一直到武帝即位,念及晁错对朝廷有功,死的冤屈,主动平反了这起冤案。
    晁错与袁盎,虽然都是权力的投机者,但是晁错无论是理论水平,学术水平还是对汉朝的贡献,都不是袁盎这种不学无术的混混可以与之相比的。汉书记载,晁错有文三十一篇,大部分遗失,现存的还有八篇,其中的《言太子知术数疏》、《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等文,无论是从文学水平,还是策论水平都是十分可观的,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力。
    变古乱常,不死则亡!
    一代名臣,自有公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