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昭君》第95章 七王之乱

    晁错忙着自己的历史地位,使劲鼓动削藩。刘濞也没闲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道理就是他们自己家发明的,哪有不懂的道理。
    拿掉会稽、豫章两郡,你干脆让我辞职算了,铜山盐场都拿走,以后怎么养老?怎么有钱养那几十个儿子女儿小妾情妇,怎么有钱买房买车。
    摆明不想让我过了。
    实话实说,刘濞不想反,当年儿子被刘启,刘濞怒发冲冠,最终还是都忍了,使者一个接一个有去无回,被文帝臭骂,也还是忍了,反容易,只要冲动一下,一顿饭的功夫就可以完成宣布造反,但是后果却很严重,六十多岁的人了,谁不想养养鸟,种种花,抱抱孙子,看看风景,多活几年,造反成功又如何,当皇帝又如何,还不知道能活几年,废那劲干嘛。
    但是你想吞并我的土地,砸我的饭碗,我就不能不反。
    历朝历代,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台百姓,造反的原因都比较统一:过不下去了。
    官逼民反,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你可以让我交税,可以让我干活,可以鞭打我,但让你要抢走我的土地,要我的命,我就无法再忍耐了。
    忍是死,不忍也是死!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削藩没有错,即使刘启不削藩,后世的皇帝也会这么做,削藩可能引发造反,这个道理大家也都明白,晁错大人就在朝堂上明目张胆的说道:削也是反,不削也是反,只不过是早点反和晚点反的区别,与其等着他们反,不如先下手收拾他们。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做法不一样,引发的后果就是不一样,晁错心太急,想一口把人家吞下,兔子急了还咬人,何况是当年跟着三叔金戈铁马的王爷。
    既然大家都明白对方的心意,也就没有什么好谈的,已经过了退休年龄的刘濞决定:造反。
    当然刘濞也不是傻瓜,自己造反难度太大,成功率太低,虽说是被逼反的,但是造反是生死大事,但凡有一点成功希望,还是要百分之百努力。
    刘濞算算自己的家底,吴国虽然有印钞机,但是与强大的国家机器对比,只能算是个小土豪,刘启虽然是个菜鸟皇帝,但是朝廷笼络了天下的人才,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军人的质量都不是吴国能比的,要想成功,除了天时地利,还需要找帮手。
    帮手实在是有点多!
    这点还要感谢晁错,他的削藩政策四面出击,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诸侯王都得罪了。
    四面出击,就是四面树敌,
    唇亡齿寒,这些诸侯王也不是吃素的,经过吕后多年的锻炼,他们对朝廷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削藩一开始就引发了轩然大波,只是碍于实力不敢发作,现在最大的诸侯王也被收拾了,大家都在静静的等待,看下一步如何发展。
    刘濞当然知道大家的心思,所以他决定:串联
    什么是串联,简单点说就是那个带头起哄的。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大家都姓刘,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如今朝廷要逼死我们,我们不如一起干他。当年高皇帝就是这样的的天下!
    得到天下大家一起分,以后一家一块地,过的逍遥自在,不纳税不纳粮,何乐而不为。
    他派大臣应高先联系了胶西王,胶西王有些犹豫,按照辈分,胶西王的问刘濞叫叔叔,为了第一炮打响,刘叔叔不顾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亲自出面忽悠侄子,晓以利害,马到成功。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楚王刘戊本来就是造反积极分子,这小子喝酒喝的乏味,对新生活充满渴望,等不及别人来联系他,主动上门联系刘濞,手下人劝都劝不住,他的叔叔刘富听说侄子打算造反,请自来劝他不要冲动,被刘戊一顿臭骂,指着鼻子说道:你要是不愿意和我一起造反,我就先杀你。刘富吓得当天晚上带着刘戊奶奶逃到长安去了。
    紧接着,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纷纷起兵相应。
    当时大汉朝共有二十二个封王,代国梁国是刘启的兄弟,河间、临江、汝南、广川、长沙、淮阳六个王是刘启的儿子封地,这八个王是明显的保皇派,绝对不会造反。
    除此以外,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勃、庐江王刘赐哥仨是刘长的儿子,刘长当年因为造反死在充军路上,文帝刘恒念旧,给刘长三个儿子都封了王,但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属于潜在造反派,为了扩大造反统一战线,刘濞亲自去信拉拢。
    老大刘安十分心动,想加入造反行列为父报仇,正在筹划的时候,被国相把兵权骗去,无法造反,只能放弃,刘勃大义灭亲,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不愿意造反,刘赐属于骑墙派,既不答应也不拒绝,保持观望状态,见机行事。而长沙王吴芮因为后人犯事已经被取消了继承权,几个后人不争气,没有能力相应造反。
    除此以外,齐王刘将闾造反造一半,忽然神经错乱,弃暗投明,主动退出,搞的大家十分尴尬,只有济北王刘志,虽然地理位置和几家反王都比较近,被迫参加,但是坚决不派兵。
    这样统计下来,一共有七家诸侯王正式参加这次造反运动,汉景帝三年正月正式开工,史称七王之乱!
    刘濞在吴国境内发出征兵令,以自己十四岁的小儿子为下限,自己六十二岁为上限,把全国从初中生到离退休人员全部征掉起来,加上从闽越借来的一部分兵力,号称三十万。
    刘濞还为叛军起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诛晁错,清君侧
    皇帝没有错,错在晁错,我反晁错不反朝廷。
    口号听起来正义不少!
    作为造反发起人和领头人,刘濞在军事上非常有经验,他首先率军渡过淮河,与楚兵汇合,然后一起渡过淮水,向西进攻,作为最有实力的两路军队,自然承担了打主力的重任。而地处北方的几个诸侯王,赵国联合匈奴也向西进攻,但是能力有限,主要任务就是骚然一下,而胶西胶东等几个国家决定先把连续反水的齐王干掉,所以集中兵力攻打临淄。
    由于分工合理,又占有先发优势,造反在开始阶段进展非常顺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