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昭君》第77章 贾生(1)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贾谊,可以说是:才华横溢,去世的时候才三十三岁,却留下两千多年的名声屹立不倒,水平不够是万万做不到的。
    如果再加上一个词来概括他,那就只能说是:怀才不遇,才自不必说,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才华,虽说做的官也不算小,按照当时的选材标准和做官上升通道,贾谊的成就应该远远不止这么多。
    这就是汉朝的基本国情,想做大官,一展报复,有才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学数学的人都知道,必要条件不如充分条件,如果要满足做大官的充分条件,那就不好说了,比如说周勃,因为有拥立的大功,所以对政事一问三不知也可以做丞相,还是右丞相;比如审食其,下人出身,攀上个大权在握的情妇,啥都不懂啥都不会,一样可以做丞相。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就是国情。
    闲话少说,先从贾谊的出身说起。
    贾谊是洛阳人,按照当时的标准,可以说是大城市出生的孩子,这种孩子都有一个特点,接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多,当然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四书五经,而是可以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大家,贾谊也不例外,因为天赋较高,在当地小有名气,所以很快找到了一个好老师--张苍。
    说起张苍,那可是学术界政界通吃的大人物,他有一个名气很大的老师叫做荀子,有两个名气更大的师兄,分别叫做李斯,韩非子。三个人,师傅是学术泰斗,两个师兄,一个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一个是学术界新一代领袖,分量如何就不多说了。
    战国时期,荀子的学生是抢手货,毕业以后出去找工作,只要自报家门,马上就有人收留,各种大人物抢着邀请做门客,各国国君也非常喜欢他们。当时最好的工作就是做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有这样的学习经历,不混个大官做做都不正常,在秦国时期,张苍就做到了秦国御史大夫,一品大员,说是大人物一点不为过。
    刘邦起义以后,张苍归顺了刘邦,他先后担任过代相、赵相等官职。因为帮助刘邦清除燕王臧荼叛乱有功,被汉高祖晋封为北平侯,以后又迁升为计相、主计,灌婴死后张苍接班做了丞相,连续两个朝代都混的风生水起,这学算没有白上,说学历没用的可以闭嘴了。
    历史对贾谊的家庭背景没有交代,但是从拜张苍为师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贾家在当地应该还是非常有分量的。
    天赋高,老师好,加上个人努力,贾谊十七岁的时候已经是年轻一代的偶像级人物,以能诵诗书善文闻名,这时候,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吴公。
    贵人是个有中国特色的说法,我们经常说--遇到贵人,什么是贵人,就是在人生关键时期可以帮助你,成就你的人,就官场来说,想做官,想做大官,没有贵人相助是不行的。
    吴公是河南郡的一把手,当地父母官,这个人虽然在历史上名气不大,但是出身也不简单,他是河南上蔡人,和李斯是老乡,而且曾经在李斯门下学习过,可以说是李斯的学生,李斯是张苍的师兄,贾谊是张苍的学生,从辈分上看,吴公和贾谊是师兄弟,有了这层关系,吴公赏识贾谊也就顺理成章了。
    贾谊在吴公手下工作了一段时间,得到了一定的锻炼,而吴公对贾谊也非常的满意,觉得这位小师弟虽然年纪轻轻,但是才华横溢,将来成就不可限量,所以一直尽心尽力培养他。
    过了一段时间,吴公因为工作出色,在全国地方官员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得到了文帝刘恒的赏识,被提拔为廷尉,而正是在这期间,吴公把贾谊推荐给了文帝刘恒。
    此时文帝刚刚上台不久,迫切需要培养自己的嫡系人马,对于下属推荐的各路人才来者不拒,贾谊一来就被委任为博士,博士虽然不在三公九卿之列,但是也是个非常有前途的官职,按照当时西汉官员编制,整个朝廷只有八十多个博士,为太常属官,俸禄六百石,更重要的是,博士需要经常为皇帝出谋划策,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到皇帝。
    进入上层官场的贾谊没有让大家失望,即使在人才济济的博士队伍里,也是出类拔萃的一个。每逢皇帝出题让讨论时,贾谊经常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应答如流,同事对他的才学都非常佩服,文帝刘恒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贾谊很快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此时的贾谊只有二十二岁。
    你大学刚毕业的年纪,人家已经是正厅级干部了,放在现在,那就是超级网红,不服不行,就是有才。
    当了大夫的贾谊立马进入角色,立马给皇帝上了一道《论定制度兴礼乐疏》,这道奏折的中心思想在于从礼仪的角度进行改革,主要包括四点: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相当于把最高法院,文化总局,文明办的工作一竿子打死,全部要求改革,听起来很高大上,实际也很高大上,因为礼仪这玩意,在当时那可是大事,比现在的精神文明建设分量还重,一个二十二岁的小孩,上来就要对国家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大改革,把文帝给吓的不轻,虽然他也觉得贾谊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位子刚坐没多久,巩固权力是最重要的,这事不着急,所以最终没有实行。
    首战失败,贾谊并没有气馁,马上转变研究方向,在文帝二年,上了一道分量更重,更加有名的奏折--《论积贮疏》
    个人以为,即使贾谊上完这道奏折就死了,他也可以名垂不朽。
    在这道奏折中,贾谊提出了自己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观点:重农抑商,放在今天来看,这是一个与市场经济相反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但是放在当时的情景下,这道奏折是非常有眼光,非常有意义的,甚至可以说,后世的武帝能有力气跟匈奴开战打几十年,底子就是这时候贾谊给铺垫的。
    文帝即位的时候,百姓经过高祖刘盈吕后一家三口当政期间的调养生息,渐渐恢复了一点元气,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一家三口斗的稀里哗啦的,但是老百姓过日子没有怎么被耽误,你们神仙打架,我们种田看热闹,谁也挨不到谁,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经济渐渐从秦朝末年的战乱中走出来,开始稳步复苏。
    但是在复苏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新富阶层和权贵的崛起,开始大肆掠夺财富,巧取豪夺百姓的田产,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土地,聚集到城市,而当时的社会,除了农业,其他产业都不发达,无法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在这种背景下:流动人口过多必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简单点说:百姓并没有从经济发展中获得太多的实惠,钱都被有钱有权的人拿走了,社会储备不足。
    且此时匈奴的威胁越来越大,从军事上来看,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一旦开战是非常危险的。
    贾谊敏锐的察觉到社会发展中蕴含的危机,非常及时的点破了这一潜在的危险。
    这一年,贾谊只有二十三岁。
    文帝采纳了贾谊的观点,后世把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合成“文景之治”,不能不说有贾谊的一份功劳。
    有了第一道,就有第二道,贾谊再接再厉,又给文帝出了一个主意:让在京的诸侯回到自己封地去。
    当时各地诸侯都住在长安,没有封地的收成打下来以后,都的从车子送到首都,劳民伤财,引发不少民怨,贾谊因为看到这一点,所以上书指出问题。
    凭心而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什么是好建议,对国家好,对百姓好就是好建议。
    但是偏偏对大臣不好。
    侯爷呆在自己的封地,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当时各地的侯爷都喜欢住在长安,除了长安的物质生活条件,还有长安丰富的人脉资源和信息资源,这些条件是花钱都买不到的,如何愿意离开。
    这种潜规则持续了很多年,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都不说破,偏偏这个不懂事的贾谊,刚一上来就让大家难受,你说不恨你恨谁?
    贾谊成了全候公敌。
    当所有人都把你当敌人的时候,你再厉害,再有后台,日子也很难过了。
    无数双眼睛盯着你,随时准备咬你一口。
    二十三岁的贾谊才华横溢,但是在官场潜规则面前,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菜鸟,他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危险之中,而比他大三岁的刘恒也不知道,他过于高调的重用贾谊,却间接害了贾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