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昭君》第44章 论功行赏(2)

    雍齿率先得到封赏,给大家伙吃了定心丸,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顺理成章:起名字,排队!
    没过多久,光荣榜发布,具体如下(排名必须分先后):
    第一名:酂文终侯萧何
    第二名:平阳懿侯曹参
    第三名:宣平武侯张敖
    第四名:绛武侯周勃
    第五名:舞阳武侯樊哙
    第六名:曲周景侯郦商
    。。。。
    第二十一名:淮阴侯韩信
    。。。。
    第四十七名:曲逆献侯陈平
    。。。。
    第六十二名:留文成侯张良
    。。。。。
    第一百二十一名:平皋炀侯项它
    。。。。
    第一百三十五名:桃安侯项襄
    。。。。
    第一百四十名:射阳侯项缠
    。。。。
    第一百四十五名:沛侯刘濞
    收工!
    一百四十五个候,比梁上一八零八好汉还多,十分热闹!这就好比是评职称,经过组织一番考察,最终评定:大家都是教授了,而且这个教授是终身制,世袭制!
    但是这个结果,却非常有必要解读一下:
    第一名:萧何,前文已经做了解释,无异议,有异议也没用,老大钦点的!
    第二名:曹参。大哥,你妈贵姓?怎么忽然就爬上来了?
    前文讲过,第一次论功行赏大会,刘邦当面点出开国三杰:分别为萧何,张良,韩信。按照领导当时的意见,状元榜眼探花就是这三位了,但是到了发榜的时候,曹参不声不响的窜到了第二名,这个结果变化有点大!
    变化确实很大,却没有引起任何不满,因为在大家心目中,曹参绝对是有资格的,甚至不少人认为,曹参应该是第一名。
    曹参的出身前文交代过,沛县典狱长出身,萧何的下属,刘邦的领导,起义的元老。刘邦起义以后,曹参走上了萧何完全不一样的道路,这位典狱长在斗争中成长,八年抗战期间:身经百战,屡建战功,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全身上下受伤七十多处,为西汉开国立下赫赫战功。
    要资历有资历,要能力有能力,要人缘有人缘,唯一的缺点就是做人比较低调,属于埋头苦干型,缺乏闪光点。这种职员领导同事都喜欢,做第二名,都有点委屈了!
    第三名:张敖
    这人什么鬼?前文曾经提到过成都君张敖,莫非是他!
    就是他,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排名第三,不要问我为什么,我只知道他老婆叫鲁元公主,他丈母娘叫吕雉,吕雉就这一个闺女,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理由,那可能就是长的比较帅,谁让公主喜欢呢!排第三:谁赞成,谁反对?
    第六名:曲周景侯郦商
    郦食其弟弟,排第六也不能说是因为哥哥的关系,郦商本身立过大功,郦食其如果不死,肯定榜上有名。
    周勃樊哙灌婴之流就不说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考证。再说说这位:
    第二十一名:淮阴侯韩信
    三甲跌出不说,连前十名都保不住,您没有看错,韩信,排名到了二十一,第二十名:梁邹孝侯武儒,不认识吧,韩信就排在这种无名小卒后边。而且是候,不是王,一起上位的英布,彭越,张耳都不在这份榜单,因为人家都是王,不参与候的排名。
    为什么会降级?后边单独说。
    第四十七名:曲逆献侯陈平
    陈平去世的时候名气地位很大,太史公专门写了一篇陈丞相世家,世家不是人人当得起,但是在当时,我认为这个排名不算跑偏,陈平的好日子在后头,现在只是个开始,而且基于他做事的手段有些见不得光,排太高不合适!
    曲逆候,去你的猴,哥不在乎!
    第六十二名:留文成侯张良
    您也没有看错,这位学习成绩下降的比韩信还要厉害,直接班级前五十都进不去了,要不是班级人多,就要倒数了。
    对于这个排名,张良很满意,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我只是个谋士,我没有政治野心,我身体不好,我年纪大了,我忙着修仙,我怕别人嫉妒,我不想惹麻烦,所以我很低调,请不要把我排的太靠前。换句话说:张良学习成绩下降是主动的:我不想考清华,就想上个二本。
    除此以外,还有三位不得不说:第一百二十一名:平皋炀侯项它,第一百三十五名:桃安侯项襄,第一百四十名:射阳侯项缠。确切的说,应该称呼他们为:刘它,刘襄(不是刘翔),刘缠(不是刘禅)。
    项它:项羽侄子
    项襄:项羽三叔
    项缠:他经常被人称为:项伯
    一个卧底,两个投降,被刘邦赐姓“刘”,还被封侯了,真是讽刺!项羽不是个好领导,但是这三位真不是什么好东西,不知道这可不可以称之为认贼作父。
    搞定了如狼似虎的大臣,刘皇帝还有一件烦心事没有了结,心里挺苦恼。
    在此之前,有个叫娄敬的大臣,在陇西戍边,经过洛阳的时候非要见他,小人物想见大人物,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位娄敬可不是为了要个签名什么的,他是有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且这件事情很重要。
    他的故事生动的告诉我们: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刘邦刚当了皇帝,领导的架子还悬在半空,听到手下虞将军极力推荐,就抽时间见了见娄敬,初次见面,娄敬穿的和叫花子一样,非常不雅观,但是他自己好像无所谓,上来就给刘邦上课:
    陛下定都洛阳,是否打算效仿周朝?
    西汉建立的时候,周朝灭亡的时间不长,再说周朝建国八百年,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效仿周朝也没有错,所以刘邦很爽快的告诉娄敬:是!
    陛下不能这么做。娄敬也非常爽快的否定了刘邦
    为什么?刘邦问
    因为周朝以德服人,陛下是以武服人,洛阳处于中原地带,四周无险可守,所以洛阳不合适。
    哪里合适?
    关中
    秦国定都关中,还不是被我掀翻了?
    那是秦国自己不争气。娄敬非常坚决的说道。
    迁都是大事,刘邦有些心动,决定召开朝廷代表大会讨论这个事情,毕竟群众的智慧还是非常广大的。
    会议刚一开始,就形成了一边倒意见,大家一致不同意去关中。理由嘛:明面上看大家认为洛阳是天下的中心,有黄河,嵩山守卫,安全问题不用担心,底下的理由刘邦也明白,大家都是徐州人,不愿意去陕西上班,离家太远。
    刘邦决定再问一个人的意见,一直以来这个人的意见都非常靠谱,他说去哪就去哪!这个人就是张良。
    张良非常干脆的告诉刘邦:关中好,娄敬说的有道理。
    刘邦当天就坐车去了关中,走之前留下圣旨:爱去不去,不去就主动辞职!以后首都就定在关中了。
    娄敬的固执为自己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因为提议有功,皇帝赐姓刘,改名刘敬,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搬家是个大工程,栎阳因为常年战乱已经是一片废墟,刘邦命令萧何在渭水以南建造长乐宫,未央宫,建造完成之前,自己在栎阳,洛阳之前流动办公。
    搬家的事情总算告一段落,按下葫芦浮起瓢,刘皇帝流动办公已经够辛苦了,忽然下属来报:燕王臧荼反了。
    臧荼是著名的反骨仔,当年杀韩广,后来又投降韩信,汉朝建国以后,作为同彭越英布张耳并列的王,臧荼的日子过的提心吊胆。飞鸟尽良弓藏,我不是飞鸟,也不是良弓,看起来有死无葬身之地的可能性。为了活命,臧荼决定赌一把,造反。以燕国的实力,造反就是死路一条,但是燕国地处华夏东北,和塞外蛮族的关系说不清道不白,实在不行可以出国流亡,保命不成问题,既然进可攻,退可守,造反就造反,总比坐以待毙强。
    过去的八年,造反成为一种流行,这种流行带来的惯性激励着臧荼铤而走险,但是流行这东西就是一阵子一阵子的,去年的款式到了今年就是老款了,现在想造反,落伍了。刘邦的实力已经远远大于造反大流行的时代,所以新皇帝不费吹灰之力就干掉了臧荼,评定燕国的叛乱。
    臧荼造反唯一的结论就是:不要轻易追逐流行!
    臧荼死了,燕国国君的位子就空出来了,刘邦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撤销封号,二一个是找个人顶上去,而这个人,刘邦早就想好了。
    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发小,好朋友,起义元老,比亲兄弟还请,据说这哥俩见面都不用行君臣之礼的,卢绾动不动就直接窜进刘邦的卧室,刘邦也不会生气,不但如此,八年抗战期间,卢绾作为元老,兢兢业业,立下不少功劳,有关系有能力,封个王做做应该可以有。
    但是刘邦是个爱面子的人,自己提拔自己的发小有些不好意思,所以就客气了一下,让大家合意合意,推荐一个适合的人选。
    摆明的萝卜招聘,大家都是是明白人,所以一致推荐,卢绾是最合适的燕王人选。刘邦收到大家意见反馈以后,扭扭捏捏客气了一番然后发布了任命文件,卢绾为燕王。
    好兄弟,讲义气,可惜刘邦一腔好心却害了卢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