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宇》第48章 走好职场之路,生活在自己决定的世界里

    和自己保持亲密的接触,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做完美主义者,不做“成功学患者”,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工作中的“小确幸”。所有的努力,都将朝着提高生活品质的目标迈进,而不是向上攀升到自己无法胜任的职位。
    性格内向不是一种病
    性格内向者如何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呢?第一,改变无论什么事都靠自己的习惯;第二,当你需要去表达看法的时候,别往后退,也别躲,不要给自己找借口;第三,要把自己逼到墙角。
    很多人认为内向是一种毛病,需要去克服。内向到底好不好?要不要克服?如果我们性格内向,以至于影响到了工作,怎么办?
    先来说说什么叫“内向”。在很多人眼中,“内向”就是不爱说话的代名词。其实,“内向”是个心理学概念,是100多年前的心理学泰斗荣格提出来的。荣格认为,人类的大脑有两个主要的认知功能:获取信息,以及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大脑就像一台机器,时刻在运转着,机器运转是需要能量的。能量从哪里来?荣格说,如果你是通过和外界互动来获取能量的,那么你就是外向的人;如果你是通过自己独处来获取能量的,那么你就是内向的人。所以,我倒是觉得把“内向”两个字的顺序换一换,变成“向内”,向内寻找能量,这就更符合荣格的定义了。在荣格的理论中,其实并没有明确人的行为到底要有什么特点。
    在广为流传的性格评测工具MBTI中,内向被分解为五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一个人与其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到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二个维度是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表露自己的情绪;第三个维度是一个人和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建立联系的广度和深度;第四个维度是倾向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有的人是通过大量的和外界互动,提问、讨论、争论,有的人通过自己内省;第五个维度是一个人容不容易被外界环境吸引。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一直认为内向的人反应比较慢,而外向的人反应比较快,直到我看到了一个理论之后才意识到原来恰恰相反。一位英国科学家艾森克提出,人的内外性格差异,主要是因为他的大脑皮层对于外界刺激的兴奋和抑制反应程度不一样。对于外向型的人来说,大脑皮层对于外界刺激是很迟钝的,所以他需要不断地到外边去找刺激。内向的人恰恰相反,他是很敏感的,所以他是回避刺激的。也就是说,内向的人是一种自嗨的人。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验证了艾森克的理论,叫作螺旋后效实验,我小时候无意中曾玩过。实验的大致意思是说,你长时间注视着一个旋转的螺旋,当这个螺旋停止运动时,你会看到这个螺旋还在转,但是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转的。
    根据艾森克的理论,一个人越是外向,螺旋后效的时间越短,停止越快。我记得小时候,我爸工作的厂子里有那种废的轴承,内外两个圈,中间是小滚珠,我小时候经常玩这个东西。在我的印象里,我当时看转动的轴承圈停下来之后,反向转的时间很长,这说明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安静的力量》,作者是美国作家皮克·耶尔。他说凡是靠口才谋生的人,至少有一半是天生内向的人。我后来琢磨了一下,还真的挺有道理。郭德纲曾说:“我们怎么判断一个相声演员是不是好苗子呢?你就观察这个人在后台,如果在后台是那种口若悬河的,到了台上准保蔫儿,在后台是那种蔫不拉唧、不声不响的,往往到台上就能够做到光芒四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内向的人其实是有很多特质和优势的。
    内向者如何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呢?
    第一,改变无论什么事都靠自己的习惯。作为内向的人,我们关注自己,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别人。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是怕麻烦别人,而是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我们要把这种心态抛掉,要尝试着和别人合作,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之前也说过,现代企业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系统,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都完成。这种与人合作的习惯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
    第二,当你需要表达看法的时候,别往后退,也别躲,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第三,要把自己逼到墙角。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提到管理老板的一个办法是主动和老板谈话。具体怎么做?其实就是把自己逼到墙角,不留后路。早上上班就去约老板的午餐时间,很有可能你还没有想好到底和老板说什么,但是当老板答应了之后,其实你就把自己逼到了墙角,必须要做这件事了。每个人都有一个舒适圈,就像一个硬壳子。打破舒适圈的办法,或者是别人拿一把大锤子从外头给你敲碎,你在里面筋断骨折,很受伤,或者自己拿一把小锤子,从里向外不断去敲,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给自己压力,迫使自己做一些原来不太习惯、不太愿意做的事。
    一百年前,荣格提出内外向性格的概念之后,就开始流传这么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应该是“了解性格,掌握命运”。当知道自己的偏好是什么、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之后,你就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