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录》第一部 煮海 第十七章 穿越指南

    如今吕大官人已经渐渐脱离一线工人队伍,羽扇纶巾,开启人生第二季了。这些少年算是他的第一批亲传弟子,其他方面可以含糊,“忠诚、信任、崇拜”这些美德一定要给少年们牢牢灌输进去。
    为此,吕祖安也算豁出去了,训练那就亲自一手抓。每日早晚急行军,而且负重。攀爬、匍匐、列队、对练,新花样层出不穷,整的一干少年哇哇乱叫,却又乐此不疲。
    当然,饮食上也是重点关照,基本就是按照后世牲口配饲料一样注意营养搭配,而完全忽视了口味改良。
    大家都知道训练营的伙食难吃,但吃过都有精神,经饿还涨力气。后来甚至越传越离谱,说成是桃花岛秘方,吃了可以返老还童,枯树生芽。
    就不乏好事者采用各种手段收买那些厨师、帮工们,想从厨房中零星搞点军训食物。虽然吃着实肠胃难受,依然要装出一脸幸福陶醉模样,令人恶心不已。
    其实在关于穿越后的“金手指”展开方面,吕祖安和欧阳晚晴还是达成一些共识的:
    那就是科技金手指其实不足为凭,或许你能尝到一招鲜的甜头,但是想要始终领先这个朝代,就不能光是依赖所谓技术金手指。
    宋朝人的技术先进程度有时是非常惊人的,这从“四大发明”包揽其三就能看出。若不是后来的满蒙入侵,和理学的自我阉割,有宋之文明发展进度绝对超越前世的西方科技体系。
    至于宋朝的弱点、麻烦也不少,有一些是先天不足,有一些是无可奈何,再有一些就是作死。
    如果燕云在手,那么定都汴梁就完全没有问题。大流量的国家运输系统,四周险隘在握,加上宋朝军备的强大,安全是能保证的。但问题是燕云不在大宋的掌握中,那么定都四战之地的汴梁还是否合适?或许,更西面一些的钧州都比开封的地理防务更好些。
    迁都洛阳或许也不错,但结果就是航运能力不足,反过来会限制经济、科技的充分发展。事实上,五代以后,长安、洛阳就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统帅天下的重任。
    而汴梁最合适的定位就是与大名、濮阳一起成为对抗北方辽国的大本营,朝歌、河间、定州、陵州、沧州、等地为梯次防务。河北虽然千里平原无险可守,但总还是有足够战略深度的。加上广挖河塘,密布树林,广建坚城,辽国也未必那么容易打到黄河来。
    而对于西北方向,则要扼控长安、洛阳、太原、忻州一线,最起码潼关、汉中、灵寿要抓在手心里。基本来自西夏、云中的威胁就尽可挡住。
    那么对于大宋来说,最好的都城在哪呢?吕祖安认为庐州就很好,当然位置可以建的更偏南一些。
    西面是西大山,再往西就与六安靠相勾连,靠着大别山脉,天然险阻。东南面是巢湖,勾连长江水系,物资钱粮的调度得到保障。再把庐江抓在手中,同样是天然险阻。东面是滁州众山,再往东就是洪泽湖、高邮湖、运河一线,有什么问题吗?
    至于当面的北方,自然是寿州、颍州、濠州一线,水系复杂的淮河流域,天然限制骑兵战场迂回的好地形。更靠北就是黄河天险,所以安全方面是没得说了。
    而淮东、淮西平原也是天下粮仓,就算不足以自足。还有巢湖勾连长江、运河水运,甚至南北东西转运皆可依赖长江、运河、东海的大通道。地理上也更加处于帝国的中心地带,人物出众。做那种汉唐武功的帝国之都,或稍显文弱、内敛些。但做两宋这种文华帝国的都城,还是可行的。
    此外,两宋的不幸还在于他周边国家不巧都处于强盛时期,辽国、西夏那个好相与的?即便新兴蛮族,也全是开挂的节奏。不说金国的“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蒙胡都一直打到多瑙河呢!
    而两宋时期,正是新兴文明的幼年期。一些旧的生产关系被摧毁,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成型、完善。旧的科技、武备日渐松弛,新的火药研发尚未成熟。概而言之,两宋正处于文明化蝶的关键时期,结果被一些开挂的蛮族连续捅刀子,呜呼哀哉,这只能归结于运气太衰。
    至于说两宋的自己作死,那也是数不胜数的。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君子,都是一代人杰。然后呢?一个搞计划经济,要强国富民;一搞资本主义,要富民强国。
    两个主义中,其实随便哪一个坚持个数十年,都会有显著的成绩出来。结果却是两派反复折腾几十年,基本国策都摇摆不定,那还能有好事?到了徽宗那个败家子时候,帝国已经千疮百孔了,依然党争不断。这种王朝不亡国,宁有天理乎?
    再就是两宋的“祖宗安置”之法。坦率说,这种制度在当时非常必要,行政、财务、军事、监察四套班子的体系运作,也并不比后世的小米逊色多少。唯一偏差的,就是矫枉过正。
    五代十国的武人乱政结果是十分可怕的,直接导致生灵涂炭。甚至石敬瑭为了过过皇帝瘾,连燕云这种关乎国运的地方都能拱手送人。可以说,武人短视造成的危害远大于文官的腐败。
    如果两宋在建设了四权运作、摒除武人干政的基础上,提升武人的荣誉感,完善军队都统制司以下的基层军伍管理、训练、及稳定,那么,结果会如何呢?后世的现代文明都这么干的!
    完全的募兵制本来是一种更加先进、体贴德制度,但并不适合两宋那个时代。士兵一切向钱看,打仗先要把赏钱抬到阵前,射一箭就要拿一笔赏钱?
    赏钱迟了俺就撒丫子跑路,连自家的皇帝都不管不顾!这得多么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定格出这种画面出来?但它就在大宋的皇帝眼皮底下发生过!
    适当的义务兵制还是必须的,用来进攻或有不足,但防御还是能做到的。而且在战场上的好处也很简单,你在前线随意当逃兵了,就要多考虑自己家族还捏在朝廷手中!他们会被连坐的!
    至于说募兵制,那就是在义兵制的基础上择优录取、组建,成为野战进攻的部队。吕祖安认为,无论义务兵还是募兵,都不能搞士兵终身制,除非你的级别达到将军级。
    这样军中就不会再有滥竽充数的老弱病残。这才是两宋亢兵的根源。部队拉出来人头不少,能上阵的不足十一。这种制度下,战场上除了起到涣散士气的作用外,还能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吗?
    军队纪律懈怠。招募厢军可以安定地方不错,可你倒是认真操演啊?结果没人过问了?得益于两宋重文轻武的局面。武人的地位既然不高,那自然也就少了保家卫国的责任。
    再此外,两宋时期的发明不少,工程应用也先进,但并没有随之建立起严格的工程制度、工艺标准,及严肃的工匠精神。这就显然浪费了科技的力量。甚至自华夏以来,除了商朝、秦朝达发现了这种力量,并再实践中得到落实外,其他朝代都散漫缺缺,两宋也只能比明清稍好些。
    “你行你来啊!”文人的确对国家兴衰非常挂怀。然并卵,他们根本就瞧不上匠人、武人好不?还标准化?还军事操演?那不就是养养胸中浩然之气吗?流水线又是个啥东东?
    更有意思的是,两宋上下的保密意识匮乏。一部《武经总要》成书,按说本意是为了提高自己武官的战术修养,结果成了别国研究破解宋军战法的利器。造船、火药、火炮、神臂弩等军国利器居然就被传教的到处都是。甚至到了战争期间,金国、蒙胡的火器装备数量还会超过宋朝部队,这仗还怎么打?
    因此,在吕祖安和欧阳晚晴开启科技金手指的时候,除了一般的保密要求外,首先强调的就是对工作团队的纪律要求、责任要求、品质细节要求,其次才是工艺技术的不断优化进步。
    这样才能从保证总质量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其产品在质量和成本上始终与眼下的时代拉开差距。
    而在这之前,必须先育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精气神、思维模式、纪律团队等方面仔细雕琢出一个团队人才来,这样才不会因为个体的从众心理而退化自己。
    正是由于秉持了上述理念,所以才会在一干少年群体的知识教育、纪律教育、和体魄锻炼上不惜投入血本。经过大半年的营养补足、军事化训练体系、文化算术等方面的强化培训,目前吕祖安总算能拉出一支二十余略青壮些的少年卫队来。再加上平时挑选出的另部分半脱产的青壮训练,能够起到家丁作用的岚山卫队人员差不多有六十余人。
    少年中有实在顽冥不化的,只能拉去者耕田晒盐,然后再从后来的人群中选拔。欧阳便时刻带在身边,不但教授技艺算术物理,一身短打功夫也是倾力传授,算是开山收徒的入室弟子啦。
    其中在学识方面较为出众者,有纪晓天、苏明渊、方远山、韩启明等几名少年。这些少年原来的名字不过苏三小、韩阿猫、纪狗剩等等,欧阳晚晴听着不爽,索性才思敏捷一回,全都改了好听的名字。后来又陆续收了夏全、裴渊、葛平、杨德广、王显忠、刘庆福、国安用、郝定、王琳、汲君立、阎通、崔天佑、张正忠、王显臣、高友、赵邦永、张春、姚云等一干少年。
    那海曲的姜衙役也是一狠心,把自己十四岁的宝贝儿子姜无涯送了过来,反正这小子看着聪明,其实却不学无术,在读书上的天赋有限,不如就断了那妄念,好好跟着神仙师傅学些神通。
    小姜童鞋年纪尚幼些,还有时间继续长他的坏心坏肺,因此倒也罢了。可怜朱棣十八岁,平素自诩文治武功样样小成的家伙,那是带着相当自负的豪杰姿态来的。可自从开始学业后,就天天有着生不如死的烦恼。无他,心理打击太大了。
    算术不说那几个大龄少年,连刘全、吕安年这种几岁的小屁孩都能虐他!文学内容与平素所学完全不同,那个死记硬背就好,这儿不行,你得理解透彻才行,甚至还要举一反三。
    甚至就连朱棣最自负的武事训练,半天站操下来,人家都还能再跑一圈,他连活动一下的力气都没有了!
    比试拳脚吗?朱棣偶尔和欧阳对练,人家快拳一出,朱棣顿时满眼都是星星月亮,啥都看不清了。周身关节全被打散,身体便如沙袋一般。
    这也是欧阳如今才养成的一个恶趣味,一代永乐大帝啊,且再吃俺几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