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赴荆棘》第6章 滴水之恩

    泷安郊外官道上,姚锦之的马车没了来时的匆忙,正慢慢悠悠往回走。
    “公子,前边就到望江台了,可要歇息一下?”书箭的声音从车外传来。看看已到午时,折腾了一早上,姚锦之也觉得有点饿了,便答应了。
    这望江台原本是个小山,因泷江从山下流过,可以一览无余望见江景而得名。山下的仙台村因临着官道和水道,得了便利,开了好几家茶寮酒肆,又有商贩买卖各类农林渔产,南北货物,十分热闹,颇有点小东市的样子。
    一行人浩浩荡荡进村,择了家看着齐整的小店歇了。早有小二热情洋溢地上前招呼,被书箭一颗金豆打发了。
    桌椅都反复擦过,摆上自家带来的精致食盒,并茶水,碗筷,一应物事齐全。姚锦之才不慌不忙坐了。
    任行阳早已习惯了他这副讲究的派头,连取笑也懒得。大大咧咧一坐,叫店家上些好菜来。
    还没歇上一会,不远处一阵喧哗夹杂着叫骂,引得集上众人纷纷张望。
    只见一群官差押着个农夫模样的人过来,一个村妇手抱襁褓,哭喊着追着,后面跟着一群村民。那农夫身强体壮,被五花大绑依旧不住挣扎,一边破口大骂。
    “我c你md!你们这些个狗官!老子就是不交粮,老子没粮也没钱,杀了老子也没有!什么朱大人!猪狗不如!”
    旁边妇人也跟着哭求:“这点粮也收,是要饿死我们啊!大人您行行好吧!”村民们也都附和着,有的求情,更多的是敢怒不敢言的观望。
    那为首的官差举起马鞭,照着农夫脸上就是一下,怒道:“好大胆子,敢侮辱永昌命官!回去就拔了你的舌!”
    又指着众村民道:“还有你们,明日再来若还有哪个不交粮也不交银钱的,便如他一样!”说完见那汉子已满嘴血沫出不了声,众村民皆噤若寒蝉,才押着人趾高气扬地去了。
    那村妇还要上前,被小吏一脚踹倒在地,半天爬不起来。
    姚锦之看得目瞪口呆道:“如今的官差都这么蛮横吗?跟强盗似的。”一旁任行阳苦笑:“你出来得少,自然没见过这些。这还算是好的。”
    那边农妇抱着孩子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好容易被几个女人拉起来,一抬头,瞧见不远处幡旗飘扬,虽不认识字,也知道定是有贵人在。竟孤注一掷,跌跌撞撞冲过来,仆从们来不及制止,人已跪倒在近前。
    “大人!青天大老爷!行行好啊,救救我家男人吧!”
    这真是病急乱投医了。书箭上前嗤道:“这求得哪门子情!去去去!别冲撞了公子。”
    早有几个仆从上来连拉带扯得赶人。那妇人粗壮,瘫在地上一时竟拉不动,不住喊着:“求大人救命!”怀里襁褓幼儿哇哇嚎哭,姚锦之不忍道:“不要赶了,让她说说是怎么回事。”
    那妇人好容易止住哭,抬眼看去,见是两个贵气十足的青年,其中一个还极漂亮,不由多看了两眼,又见周围一圈仆从瞪着她,吓得忙又低了头。一时又怕又慌,抖着手说不出话来。
    姚锦之让看坐,又好生安慰。她才安心了些,也不敢坐,立在地上哽咽着说了。
    原来是今年年景不好,粮食歉收严重,好容易交上秋粮,现下又要征军粮。若交了,一家老小过冬只能喝西北风,如若不交,要按市价补上银两。可这市价从缺粮以来已涨了数倍,根本交不上。这是要逼死人啊。
    “大人们在北边打仗,那是要命的事,我们小民自然是让做啥就做啥,让给啥就给啥,可,,可这实在没粮了,也不能饿死咱啊,,,”那农妇说着止不住痛哭起来。
    姚锦之听罢,转头问书箭道:“现在缺粮已如此严重了吗?”
    书箭点头道:“公子常在府中,自然不知,粮价从上个月就开始涨了,前阵子西市几家粮行被买粮食的人挤破了门,差点没踩死人,虽然官府治了几个囤积居奇的铺子,可现在的价格,穷点的人家已是快断炊了。”姚锦之听罢,皱眉不语,心道,已到如此地步了,父亲怎么不管管。户部的朱大人整天往家里跑大概是因为这个事?
    妇人见二人不语,又吞吞吐吐道:“现在北边不是打了胜仗了吗?大将军都回来了,为啥还要征粮?咱农家人也不懂,就听人说这军粮怕不是,,,”
    “是什么?说清楚。”书箭催道,那妇人左右瞄了两眼,这才小声道:“是运到别的地高价卖了。”
    任行阳听罢,皱眉道:“你这话可不能乱说,这可是罔议朝廷命官的罪。若是叫人知道了,可比不交粮严重多了。何况你说的还不是一般人,刚才你男人骂的,可是户部尚书朱大人。”
    那妇人一听,立刻磕头如杵道:“我,,,小人,小人可没这么说!大人明察啊!!小人猪油蒙了心了,胡言乱语,只求救救我男人吧!”
    任行阳苦笑道:“什么大人小人的,这里又不是衙门,我们也管不到这些,你还是快去想法子筹粮是正经。”
    妇人闻言瘫坐在地,似乎还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只一双眼不住流泪,看着上面两人无声哀求。
    书箭看不下去,正要劝走她,只听姚锦之对他道:“你带几个人追上那官差,问他这一户抵粮的银子要多少,还有那农夫,妄言的罪要抵多少,都给了,把人赎回来,如果他问,就说是安国府公子的请求。”
    任行阳摇头,劝他:“你救得了这一户,可这村里还有许多户,你能都救了吗?不要太慈悲了。”
    姚锦之点头,“说的对。书箭,快去,把这一村的粮都赎了。”
    那妇人听了,一时不敢置信,忙不迭拼命磕头谢恩不止。书箭答应着去了。
    任行阳笑得无奈,说:“你呀!救了这一村,这泷安周围还有多少村,这永昌天下又有多少村,你难道都给赎了?怕是散尽家财也救不了。”
    姚锦之撇他一眼,心安理得道:“我又不是神明,管不得天下。能救多少是多少,我出的起就行。只要能用银钱解决,又有何难。”众人听了,心里不约而同默默感叹:有钱就是任性。
    任行阳也笑笑,不再言语。他也知道,姚锦之从来锦衣玉食,不谙世事,真真是视金钱如粪土,不知贫寒为何物。人傻心善,这事也就他做得出来,就怕迟早被人欺负了去。
    不一会,书箭果然领了那男人回来。因那人是乾元,没让他近前,只在院里与农妇一起磕头拜谢。
    等那二人千恩万谢得去了,姚锦之又吃起点心喝着茶,仿佛没事发生一般。书箭先笑道:“公子不问问刚才花了多少银子?“
    “人带回来就好,多少又有什么打紧?”姚锦之拣了块绿玉糕咬了一口,眼皮都没抬。
    任行阳只品着茶浅笑。
    书箭卖不了关子,只得道:“公子,任公子,你们说好笑不好笑,那官差一听姚公子的名号,立时就变了张脸,满脸堆笑,一个劲打千作揖的赔罪,哪敢有一点凶样。我一说放人,他立马就答应了,什么银钱都没要。”
    “连抵军粮的银子也没要吗?”任行阳放下茶盏问,姚锦之又夹了一小块酥糖。
    书箭道:“是啊,我说这怎么行,问他是哪个衙门的叫什么,日后再给他抵上,他也不说。”
    任行阳嗤笑,“一个村的军粮他一个小粮官说免就免了?看来还真有问题。”
    “这样吗?那日后还会不会来找他们麻烦?”姚锦之这才停了嘴,他咬着筷子想了想,对任行阳道:“你爹不是管光禄府的?你回去和他老人家提一下呗?在天子脚下还敢这样作奸犯科。”
    说到他爹,任向阳就没好脸色:“这等小事他哪里会管,既然你这丞相公子出面了,那官差自然会收敛,就不用操心了。”
    “嗯,任兄说的是。来来,尝尝这个桃盒。”姚锦之忙点头。上面那句话他刚说完就后悔了!明知任行阳的家事,他怎么又提任老爷子。
    任行阳的父亲,光禄勋任枫年是个极重乾轻庸的老旧派。当初为了得个乾元儿子在,任夫人怀孕前便各种求神算卦。等怀上了又是各路偏方齐上,丸药汤剂不停。让任夫人吃了不少苦头。
    任行阳出生后任老爷子对他报以极大希望,读书习武皆以乾元的标准要求,谁知任行阳最终还是分化成了中庸。任枫年大失所望,从此对这独子便极不待见。不是不闻不问,就是冷语相向,这几年更是想把他丢到军营里自生自灭。
    这种落差也导致任行阳行事颇为叛逆,从原先的意气风发少年郎变成现在颓丧不羁,一排纨绔作风的公子哥。
    二人经这一闹也没了兴致,见天色不早了,便复又上路,各自回家不提。
    姚锦之心里还是放不下那农妇一家,一边想着怎么和父亲提强征粮的事,一边下了马车。
    忽然看见从偏门出来一个人,胖的走路都蹒跚了,不正是户部的朱大人吗。想也没想,姚锦之就赶上前去道:“朱大人,正巧碰见你,今日之事一定要跟你说说。”
    “唉唉?姚公子!您,您这是,,”朱大人吃了一惊,胖脸上匆忙挂起的笑容都僵住了。
    姚锦之也不管对方反应,噼里啪啦把路上遇到的事说了一通,听得对方忙不叠嗯哦应着。说到征军粮时,朱大人忙插嘴道:“这,这确有其事。姚公子许是不知道。军粮前几日刚拨了一批,和过冬的被服等一起,已发往狼图关,现下再征的是第二批。这都是尉大将军亲自要求的!北方战事要紧啊!”
    又听说是为了运进城高价转卖,急道:“竟有这等事?许是流言,公子万万不可相信啊!莫不是底下官差勒索强取,或者中饱私囊?若真有此事,朱某人定会彻查到底,严惩不贷,姚公子只管放心。”
    姚锦之得了朱大人再三保证,又说了几句官差如何蛮横,需得好生管教,才满意离去。
    朱大人等姚锦之走远了,才心虚地擦了擦一头汗,心道,这事怎么就叫这公子哥撞见了呢,别在姚大人面前提起才好,不然少不得怪我办事不力。一边满腹心事得走了。
    姚锦之觉得自己办妥了一桩事,好似试题全会的考学生一般,正得意地哼着小曲要往小花园逗鸟呢,便有家仆来报,说老爷已在书房等他许久了。
    姚锦之心情顿时如坠谷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