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房玄龄》第216章 围攻洛阳【三】

    “你……”苏威被桓法嗣这么一将军,气得浑身颤抖了下,半天没说出句话来。缓过神后,他才咬着牙说道,“桓法嗣,你这才是在误国呢!”
    “好了,你俩不用再多言!”王世充见苏、桓二人准备好好争斗一番,以泄往日私怨,就赶紧制止道,“朕知道,在座诸位爱卿都是替大郑社稷着想,替朕着想。朕在此深表感激,感谢你们这么多年追随朕,为朕开创了这一番大业。今朕身陷困境,还望各位爱卿同心协力,共度时艰!”
    “是,皇上!”众大臣齐声应道,“臣等愿为皇上尽忠效命,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好,很好!”王世充颇为感动地含笑道,“朕有你们这些忠心耿耿的大臣,又何愁不能度过时艰,保我大郑江山社稷万世永存!”
    “皇上乃真命天子,大郑必将千秋万代!”桓法嗣紧抱双拳,振声对王世充说道,“眼前难关,上天一定会助皇上度过。臣请皇上不必多虑!”
    “桓爱卿乃一代宗师,自明天理。有爱卿此言,朕有何忧,哈哈!”笑罢,王世充又扫了眼群臣,高声问道,“朕今欲遣人连和,谁敢前往河间?”
    “臣愿往!”话音未落,桓法嗣拱手应道。
    “桓爱卿真是朕之肱股也!”王世充见桓法嗣毛遂自荐,十分高兴,大声赞扬道,“爱卿机智善辩,实乃不二人选。然此去河间关山重重,更有贼寇相阻,险象环生。爱卿乃朕之左膀右臂,稍有闪失,教朕如何是好呀!故而,朕还是另选位大臣替桓爱卿前去金城宫吧!”
    “皇上厚爱,臣感激涕零!”桓法嗣扑通一声,伏地叩拜道,“正因皇上如此垂爱微臣,微臣更当在困难之际为皇上出力。即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臣请皇上能体谅臣的一片忠心,容许臣前往河间搬来救兵,以解东都之围。”说罢,又连磕了三个响头。
    王世充见桓法嗣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大喜,一挥龙袖,向屈身跪伏于地的宠臣道了声平身。等桓法嗣挺直了腰身,他便感动地说道:
    “爱卿如此肯为朕舍生忘死,实令朕深为感动!今若拂爱卿之意,反倒是朕的不是了。好,朕令你出使大夏,连和窦建德!”
    “谢皇上成全!”桓法嗣深施一行,语气坚定地表态道,“臣不敢有负皇上之所托,定当不辱使命,说服窦建德出兵解东都之围。请皇上放心!”
    “朕知爱卿之才,可高枕无忧!”王世充微微一笑,接着又问道,“桓爱卿,你还需要哪位大臣同你前往?请说吧!”
    “臣请代王王琬将军以及长孙安世大人与我同行,请皇上恩准!”桓法嗣回禀道。
    “好,朕许奏!”说着,王世充把眼睛转向一旁的代王王琬和内史令长孙安世,缓声说道,“朕请代王和长孙安世随桓爱卿一道前往河间,听令!”
    “遵旨!”王琬、长孙安世一道出列,拱手应命。
    “桓爱卿,今事已定,请问你什么时候出城?”接着,王世充很客气地问句。
    “今夜即启程!”桓法嗣脱口而出,“今城外敌军刚到,疏于防范,正是臣等出城的好时机。若延误时日,等他们严加戒备,那出城就难了!”
    “言之有理!”王世充轻点下头说道,“好,退朝之后,你等就出城吧!事情紧急,朕就不为你们设宴饯行了。等你们凯旋归来,朕当大摆宴席,为你们接风洗尘。哈哈!”
    笑罢,王世充又心情舒畅地扫了眼殿中群臣,然后起身退朝。
    当晚三更时分,将军王琬护送桓法嗣和长孙安世两人偷偷出城。正如桓法嗣所料,那夜唐军在戒备方面的确做得不够好,才让他们顺利出了城。
    翌日早晨,李世民又命李世勣引兵向郑军挑战。然城内守军依旧不肯开门出战,只一个个立在城墙之上,张弓搭箭射向城下唐军。李世勣抬眼见空中箭如雨下,不敢令军前行,只好勒马立住,命部下将士骂阵。他想以此来激怒郑将,好让他们失去理智开门出战,掉入秦王布置好的陷阱。可惜的是,此时段达、杨公卿等守将十分冷静,不论城下唐兵怎么谩骂,他们都一笑了之,压根儿就不把那难听的话放在心上。如此一来,唐兵从早上骂到晌午也不见一个郑兵出城,听到的只是随风飘来的哈哈大笑声,似在嘲弄他们这一招早就被识破,起不到任何作用。
    这时,阴沉沉的天空中忽然飘起冷丝丝的细雨。雨丝斜斜地打在脸上,不禁令人感到一种切入骨髓的寒意,一些唐兵被寒风冷雨吹打得忍不住打起了寒战。李世勣见郑兵迟迟不肯出城应战,又见自己手下正忍饥挨饿,皱眉想了想就决定撤回营中。接着,几千人马就尾随着李世勣,向不远处的新建唐营策马跑去。此时,天空中的雨越下越大,夹着冰雹打在地面,发出一阵阵咔嚓咔嚓的响声。虽说已是二月了,可这儿仍然被严寒包裹着。
    回到营地,李世勣立马就跑到秦王的营帐中,向正在跟杜如晦、屈突通议事的李世民回报出战情况。李世民听说郑军只放箭不出兵,那两道又浓又黑的剑眉不由得微微皱了起来。他知道,王世充这是在跟自己玩坚守不战的把戏。也是,洛阳城池坚固,且粮草充足,他根本用不着急于求战。可李世民这一回却不像往日那样沉得住气,他很想即刻引郑军出城,在城外与他们决一死战。
    李世民之所以如此迫切,是因为他心里清楚洛阳之战拖得越久对自己越不利。这不利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时间过长,即便军中不缺粮少草,将士也会因疲惫不堪和思归情绪而渐失斗志,有损士气;二是若不能尽快攻取洛阳城,就必定会受到窦建德援军的威胁。尽管他明白自己与窦建德之间必有一战,但他还是希望能够先将王世充拿下,然后再集中兵力干掉了窦建德。这样,唐军便可以避免两线作战的艰难,获胜也就更有把握了。
    然而现在看来,李世民的最佳计划很可能要因王世充的坚守不战之计泡汤了。为此,李世民忍不住当着杜如晦的面轻叹了声。不用问,杜如晦也明白秦王在为何事而烦忧。他明白,李世民是在为王世充不肯率军出城与自己决战而发愁。其实,他又何尝不是这样。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种比较淡然的方式来面对这个颇为棘手的问题。他知道王世充肯定是不会轻易出动,这一者是因为对方想凭借城池坚固粮草充足这一有利条件与城外唐军相抗衡,二者是王世充想利用窦建德的援军里应外合,一战而全歼唐军。正因这样,他可以断定王世充一定不会弃城应战,当固守城池,以待生变。既然对战局看得如此透彻,他当然就不会像李世民那样焦虑不安了。所以,当听到李世勣的汇报时,他一脸平静,如同跟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李世民瞅见杜如晦如此淡定,头脑也突然莫名其妙地冷静下来了。低眉沉思了会儿,他便令李世勣回营休息,且按兵不动。李世勣应命而去,他也认为想引敌军出城是不可能的事,要想尽快攻取洛阳,那只能是采取强攻这一直截了当的计策。不过在秦王没有开口之前,他不敢向他提出这个建议。也是,李世勣此人智谋超群,且为人十分谨慎,不到关键之时,他是不会轻易向秦王提任何建议。
    李世勣走后,李世民接着又跟杜如晦和屈突通谈论军务。主题自然是关于引蛇出洞之计,因为只要王世充肯命军出城作战,李世民认为就一定能够将他彻底击败,夺取洛阳,平定郑国。因此,他不可能会轻易放弃这个自认为的上上策,决定明日继续遣军前去骂阵。屈突通生性耿直,他认为这回秦王有些失策了,就直言此路不通,当另寻出路。这令李世民有些不高兴,立即沉下了脸。
    杜如晦为人比较活泛,他知道秦王个性中有固执的一面,认定的事别人很难改变,也就不想就此事直截了当地提出反对意见,以便得罪李世民。因此,他对李世民的决定采取了模糊的策略,既不否定,也不赞同。李世民见杜如晦如此笑而不语,以为他是默认。当下,他便把这事定下来,并决定由程知节来执行。他认为程知节此莽汉骂阵倒是有一套,定当不会让他失望的。
    然而,这一回李世民又失算了。尽管程知节领着部下人马站在城门之下把王世充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那巨大的声音几乎都要把天顶掀翻了,但王世充依然是充耳不闻,脸上始终挂着一丝得意的笑,而且他还遣黄门侍郎薛德音一次又一次地敦促段达、杨公卿、张绩和郭什柱四门统领无论如何都必须坚守城池,不得出战。这样一来,程知节冒着呼呼寒风,有失身份地大骂了半日,也不见凑效。末了,他突然灵机一动,就命部下解甲弃械,盘坐于潮湿冰冷的地上,尽量摆出副无比懈怠的样子,以诱敌出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