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房玄龄》第162章 浩州之战【二】

    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就在定杨军准备撤退之际,大将刘弘基和丘行恭引两千精锐反扑过来。丘行恭率小部直奔壕堑,他们立在两人之深的壕沟旁,拈弓搭箭朝陷进其内的敌人直射过去。一声声惨号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看到沟中层层叠叠堆积的鲜血直流的尸体,唐兵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恻隐之心,反倒满心欢喜地哈哈直笑。他们一边怀着胜利的喜悦大笑,一边不住手地向沟内垂死挣扎的敌人放箭。
    与此同时,刘弘基率领大部人马绕道抄苑君恺背后飞驰而去,很快就截断了敌军的后路。苑君恺见状大惊,顾不上指挥军队撤退,独自策马就逃。刘弘基岂肯放过这员猛将,他举鞭往马背上使劲一抽,挺枪直追而去。苑君恺一面拚命打马奔逃,一面频频回头往后瞧。他看见刘弘基快追上自己,心里面反倒不惊惧,那张肌肉结实的脸上居然绽出丝冷笑。旋即,他瞅准时机,用力将攥在手心里的一枚鹅蛋般大小的铁丸掷向身后紧追不舍的唐将。但见那小铁球闪着亮光,飞快地朝刘弘基奔去。说时迟哪时快,刘弘基快如闪电般一伸手,稳稳地将那铁蛋抓在手掌中。苑君恺见自己的杀手锏不生效,不由大惊失色,飞马就往前跑。谁知那马不知怎的,跑得好好的突然前蹄一曲跪倒在地,生生把自己的主人掀翻在地。苑君恺惊呼一声,翻身欲起,却被及时赶到的刘弘基一枪刺中脖子,当即就一命呜呼了。
    刘弘基枪挑苑君恺的头颅,奔回敌阵,一边劝敌军投降。此时定杨军所剩兵马尚有两千,由副将赵元通指挥作战。原本他们想努力拼杀,突出重围,然见主帅苑君恺已死,一下子就像失去了精神支柱,战斗意志轰然瓦解。他们眼见自己被唐军团团围住,难以脱身,又听说降者无罪,就纷纷抛戈弃戟,伏地请降。然赵元通极有骨气,誓死不降,他手舞长枪奋勇杀敌,欲凭一已之力杀开血路,突出重围。
    丘行恭见赵元通单枪匹马如入无人之境,不由大怒,拍马舞刀直奔赵元通而来。赵元通瞧见丘行恭,也不搭话,挺枪直刺敌手。两马相错,大战起来。真是将遇良才,棋逢对手!两人枪来刀往,快似闪电,呼呼生风,大战近二百回合也不分胜负。一旁的刘弘基见了,也是赞不绝口,一心想留下赵元通这员猛将为自己所用。于是,他不想放冷箭,而是策马上前,耐心劝赵元通归顺大唐,博取功名利禄。哪知赵元通非但不领情,反而弃下丘行恭,挺枪朝刘弘基直奔而去。好在刘弘基早有准备,提枪一把挡住对方刺向胸口的那条银蛇枪。紧接着,两员大将便大斗起来。
    斗得正酣之际,突然嗖地一声,一支利箭从右侧疾速飞向赵元通。只听啊地一声,赵元通就应弦落马。那箭头不偏不倚,正好射中了赵元通的脑门,当即毙命。刘弘基低头看着鲜血喷涌的敌将,心里居然一点快意也没有。此时,他在为这位年轻的猛将而惋惜,也在为自己未能如愿而叹惜。
    当东边那弯月儿斜斜地挂在树梢头时,山谷中又渐渐地平静下来了。刘弘基提枪跨在马背上,打量了番眼前堆积如山的尸首,内心深处莫名地生出一丝怜惜之情,有点儿伤感了。默然凝视良久,他忽然一声吆喝,策马率军奔向自己的营寨。
    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消灭了敌军,而唐军的损失相当小,不过两百人而已。战斗结束后,刘弘基并没有马上撤回隰州,而是决定继续驻守在这儿。他认为,此处是个极其重要的关隘,既可截断宋金刚北上取粮,也可阻止刘武周南下增援,有扼喉之势。丘行恭听刘弘基这么仔细一分析,也认为很有道理,切不可轻易放弃这道关寨。于是,他不仅不反对刘弘基长期扼守要寨的决定,还主动要求留下来同他一块坚守。刘弘基自然是求之不得,满心欢喜。欣喜之余,他伏于帐内,提笔给秦王上书,阐述自己扼守浩州关寨的理由。完毕,他便把信函交与亲信,由他快马加鞭送往柏壁。
    两日后,李世民就接到了刘弘基的亲笔信,获知成功阻击了宋金刚的运粮部队,他非常高兴,当即嘉奖了番刘弘基、丘行恭以及所有的参战人员。不过,他对刘弘基决定孤军坚守浩州关寨,有些犹豫不决。他担心刘弘基因兵力不足而被刘武周击败,到时不但失去要塞,而且还会危及到隰州的安危。倘若隰州失守,那刘武周便可分兵从隰州向龙门挺进,抄自己的后路,与宋金刚形成合围之势。果真如此,唐军就危矣。
    杜如晦得知李世民在浩州关寨去留问题上迟迟拿不定主意,就于当晚亲自来到秦王营帐内。这时,李世民正独自坐在几案前沉思默想。他听到脚步声,猛地抬起头,一眼瞧见杜如晦面含微笑地朝自己走过来,心头不禁一喜。他欠起身,面带笑容地请杜如晦入座。
    行过礼,杜如晦就在李世民身边的团凳上就座。他看见秦王忽然又陷入到沉思之中,就用试探的口气问道:
    “秦王,看你面含忧虑之色,是不是在为刘将军的事而烦恼呀?”
    “是呀,克明!”李世民轻叹一声答道,“不瞒你说,我整整一天都在为这事烦恼。浩州要塞自然重要,可隰州也不能忽视呀。”
    “秦王说的是!”杜如晦附和道,“隰州离并州较近,对我军不久将来进攻晋阳十分重要。它可是我军一条极其重要的补给线,自然不能让刘武周占据。而浩州,乃是通往晋阳的咽喉之地。我军若能据守其关要,一者可以截断宋金刚北上运粮,二者能够阻击刘武周南下驰援柏壁,可谓有一举两得之功效。这对我军日后击败宋金刚,赢得柏壁一战非常重要。因而,这浩州关寨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无军把守啊,秦王!”
    “这道理,我也明白。”李世民沉吟着说,“浩州与隰州对我军击败刘武周,收复失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两洲若有失,不,哪怕任何一州失守,都会严重地影响我军的下一步行动,甚至直接导致这次征讨刘武周的失利。正因如此,我才得格外小心,不敢轻易作决断。”
    “秦王虽年轻,然处事十分谨慎,稳重,这点令在下佩服之至!”杜如晦由衷地说道。
    “我乃三军统率,决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关系到无数将士的生命,甚至关系到大唐的存亡。克明,你说我敢不谨慎从之吗?”李世民郑重地答道,“我自知肩上责任重大,故每遇事,不论巨细,都得再三斟酌,考虑周全,直至万无一失,方敢作出决断。”
    “秦王英明神武,故而屡战屡胜,为大唐立下盖世功勋,可比汤、武、汉、光也!”杜如晦毫不恭维地赞道。
    “世民不才,岂敢与先贤圣人同日而语!”李世民谦虚道,“我能有今日之微功,皆赖你等谋士勇将所赐。今天下未定,还须你等竭力效命!”
    “如晦,当为秦王竭忠效死,以感激秦王对在下的知遇之恩!”杜如晦动容地揖礼答道。
    “好!我视克明为心腹,克明又岂会辜负我一片情意呢!”李世民朗声笑道,“克明,我今正遇难决之事,请赐教!”
    “不敢当,不敢当!”杜如晦连忙谦恭道,“秦王,依在下愚见,当令刘弘基、丘行恭二位将军坚守浩州关道,不知秦王以为如何?”
    李世民听杜如晦这么一说,两道浓眉不禁跳了下。默然片刻,他缓声说道:
    “如此说来,克明是赞同弘基的想法了?”
    “是,秦王!”杜如晦坚定地答道,“在下以为,刘将军扼守关要的想法相当正确。秦王当下令命他屯兵于关寨,多加防范敌军偷袭。”
    “我也有这个想法,只是担心刘武周遣军袭隰州呀!”李世民面露忧色地说句。
    “秦王,请勿忧!”杜如晦微微一笑说,“在下有一计,可保隰州无虞!”
    “是吗?”李世民眼睛一亮,转忧为喜道,“克明,你足智多谋,当有妙计确保隰州不失。是何良策,请快说来听听!”
    “回禀秦王,在下以为当遣将军李仲文率部入隰川,固守城池。”杜如晦拱手答道,“李将军所部距隰州不远,且无敌军阻挠,一日便可抵达。”
    “嗯,克明这主意不错!”李世民赞成道,“李仲文能征善战,且部下有万余兵马,皆为精锐。若能令他前往镇守,那就可保隰州不失!”
    “既然秦王也这么认为,那何不趁早发手谕传告李将军呢?”杜如晦见李世民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兴奋地笑道,“时间紧急,请秦王下令吧!”
    “克明之计未曾有失,我也就不用担心什么了!”李世民高兴地说道,“好,我现在就写道手谕,请笔墨伺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