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宋子旺姚举人》杀使者生番惹祸 狼子心倭人兴兵

    子旺靠着钱绍和曹大刀的势力霸占了天津府的洋布买卖发达起来,两个月就赚了三万两银子。玉凤见他有了出息,主动和他亲热了一通。
    他见玉凤如此,就想挣得更多。可他又没本事把洋布生意经营得更好,干脆就加入了大刀会,在卖布之余,还干起了收保护费的营生。
    曹大刀见子旺肯来入伙,看在钱巡官的面子上就让他做了二当家的,从此子旺成了天津府一霸。只是为了瞒着玉凤,天一擦黑就赶紧回家,赶紧端了水给玉凤泡脚。
    暂且按下子旺如何收保护费不表。朝廷这些日子遇到了麻烦,让李鸿章大人很是闹心。
    事情发生在南面的几个岛屿上。
    在福建南面的大海中有个大岛,叫做台湾。岛上多山,鸟道羊肠,菁深林密。
    岛上有土著居民,一些居住在沿海平地,大部则居住在深山密林中。朝廷虽然在台湾设镇,有官员带兵驻守,也只能管束沿海平地的土著,对深山中的却是鞭长莫及。
    朝廷把深居山内不服教化的叫做生番,视为化外之民。把杂居平地,遵法服役的叫做熟番。
    生番多次袭杀外来人,惹出了些外交交涉,让朝廷是否头疼。
    在台湾岛的东面海上,又有许多小岛,岛上有国,称为琉球国。琉球国早已归顺大清,年年进贡,本来无事。这时琉球国王叫做尚泰,更是对大清极为恭顺,贡献不断。
    就在有福他们从法国乘火轮返回大清的时候,琉球国王也派了使臣渡海来大清进贡。
    使臣的船行了一天就遇到大风暴雨,吹断了桅杆,也辨不得方向。船在海上飘了两天,靠上了个大岛,却是台湾岛。
    使臣见这个岛大,就遣人上岸去寻些淡水。这班人刚上得岸,就见海边林中奔出十几个生番。
    使臣以为生番要抢船上财物,就下令守护,下船的人便弯弓搭箭射杀了几个生番。余下的生番一声唿哨,林子里又奔出了几百个生番杀了过来。
    那些下船的来不及上船,竟无一幸免。亏得使臣见机快,忙下令开船,留在船上这十几人才得了性命,可船下被杀的已经有五十四人。
    那时台湾归闽浙总督李鹤年管辖。只因生番杀人时有发生,李军门也不以为意,奏请朝廷用了几万两银子安抚了琉球国王,就以为事情过去了。不料,这次却惹出个大麻烦来。
    在琉球国东面大海里有个更大的岛。岛上国民身材矮小,腿短而弯,却生性狡狯。这些国民自唐代就来中华朝圣,学些中华文化,求些中国匠人,千年不断。
    这国家叫做日本。
    千年来,佛教自中华传到日本,国民受教礼佛,理应向善。但其天性刁蛮,常是口里念着佛,袖里藏着刀,看上去满脸堆笑,对人点头哈腰,心里早算计着如何去掘了你的祖坟。
    此时大清朝廷受西洋欺辱,念着日本也是东方国家,理应大家联合互相照应,共抗西洋。所以事事照顾他们,有些小的摩擦也是能忍则忍,能让就让。可这日本不过是个小岛,国土狭小,土地贫瘠,就想着要扩些地方。西洋国家路途遥远,国力强盛,他自然占不到便宜,所以早就想抢些大清的地盘。
    大清朝廷自以为是天朝,用君子心度小人腹,如何能想到这般刁蛮之民会得寸进尺呢。即便是李鸿章大人这等睿智之人,意识到日本近来“事事取英法美,久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的时候,也不过想到“久后”才是患。
    早在春秋战国时,秦王就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灭了六国。日本人学了中华历史,拾古人牙慧,也结交西洋,蚕食近邻。可笑大清满朝才子,写起来文章锦绣,说出来口若悬河,竟没人能看透他们的狼子野心。
    日本听说生番杀了琉球人,而大清不过给了些银子了事,就动了歪心思。
    他们先是开了两艘军舰去琉球,册封尚泰为琉球藩王。这尚泰本是受了大清的册封的,此时日本军舰来了,他也无力抵抗,心里也恼火大清不为他的使臣做主,就受了日本册封,成了日本的藩属国。
    琉球成了日本的藩属国,琉球国民自然就成了日本属民。这样,台湾生番就杀了日本属民,日本自然要出头说话。所以,日本占了琉球,其实是为了占据台湾。这等阴险的心思,便是李鸿章大人也一时没有察觉。
    同治十二年,也就是宋大善人归西这年,日本派了个使团来北京觐见皇帝,交换《中日修好条规》。朝廷此时还妄想着联日抗西,所以特许日本使臣上殿无需跪拜,仅对皇帝鞠了一躬。
    来的正使叫做福岛种臣,是日本的外务大臣,副使叫做柳原前光,是个无耻狡诈之人。
    福岛对皇帝恭维了大清国泰民安,讲了日本天皇与大清友好之意,又大讲两国通商的好处,递交了国书,绝口不提琉球之事。
    觐见皇帝后,柳原独自拜访了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
    柳原对毛大人鞠躬,毛大人连忙还礼,请他坐下。柳原先对大清的接待说了些感激的话,又讲了中日友好,让毛大人听了面带微笑。
    这时,柳原忽然问道:“有件小事情还想问毛大人,前年台湾生番杀害我日本属民的案子不知办得怎么样了?”
    毛大人知道日本占据了琉球,听柳原有此一问,便知道他话里的意思。他笑了笑,答道:“我知道前年生番杀害了琉球的人,可没听说过杀害贵国人呀。”
    柳原满脸堆笑,对毛大人说:“大人,我问的就是琉球使臣船队遇害的事,不知大清朝廷打算如何处置。”
    毛大人听了,收起笑容正色回到:“柳原大人,台湾和琉球都是我大清的属地。我属地土人相互攻杀,与贵国何干?不知大人为何有此一问。”
    柳原的笑还堆在脸上,呵呵的说:“琉球国虽然向大清进贡,但一直是独立国家,并非大清属地。如今我大日本帝国已经把琉球收为藩国,便是日本属地了。这在《万国公法》里是有规定的,大人可以查看。”
    《万国公法》是英国人写的,虽然同治三年已经译成汉语,并由京师同文馆印发了,可朝中大员们却都没读过。毛大人也不知《万国公法》是怎么回事,以为柳原只是来纠缠生番杀人的事,也就不再提琉球。
    他对柳原说:“台湾虽然是我朝属地,但我台湾府地处沿海。生番历来居住深山,未入我朝王化,算不得我朝百姓。所以此次生番杀人与我朝无干,我朝能抚恤琉球亡者,已经是天恩浩荡了。”
    毛大人这一席话轻轻的把生番杀人的事推了出去,自己十分得意。他不知道,柳原早想到他会如此说,特意来挑他说出来。柳原见随从已经把谈话记录完毕,心中大喜,又说了几句不相干的话就告辞了。
    毛大人按例把谈话记录交到了总理衙门。各位大臣看了都赞毛大人睿智,几句话就把倭人挡了出去。
    不料刚进入同治十三年,大清驻日本公使发来密报,说日本通过了《台湾藩地处分要略》,并组织了台湾生番探险队,实际上就是军队,要入侵台湾。
    那日本的《要略》中写道:“台湾土番部落,为清国政府政权所不及之地。其证据具见清国自来所刊行的书籍之中,而当前任参议福岛种臣使清之际清廷官吏所作答语,尤其显然。故视之为无主之地,具备充分理由。是以报复杀害我藩属琉球人民之罪,为日本帝国之义务,而征番之公理,亦可于此中获得主要根据。”
    书到此处交待了日人出兵台湾的缘由。列位看官当能看出日本是如何的狡诈。
    日本占我台湾的狼子野心久存,却哄得我朝大臣说出“未归王化,非我朝百姓”这样的话,再将“生番化外”歧义为生番所据之地为“无主之地”,由此找到了占据台湾的理由。
    此时李鸿章大人正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得知了这信,料想又要掀起一阵风浪,心中自是烦闷。他每日苦思如何解这困局,忽然想起一人。
    这人是福建船政大臣,叫做沈葆桢。沈大人是名臣林则徐大人的女婿,身材瘦小却为人刚毅,懂外交知兵法能变通,实是赴台对付倭寇的第一人选。
    李鸿章与总理衙门各位大臣会商后上了奏折保举沈葆桢。不日朝廷准奏,上谕沈葆桢为钦差大臣,提兵入驻台湾守护。
    李鸿章大人又提出了两项主张:
    第一主张为破日本党援。日本要抢台湾,抬出了《万国公约》,又说台湾是无主地,哄了些美国人来助阵。李中堂的意思是,由总理衙门出面,致书美英法各西方使馆,说明日本的无理之举,促美国撤回参战的美国人。
    第二主张是保台方略,叫做理喻情遣,整队以待。意思是,以张兵威为后盾,力求谈判解决。
    朝廷采纳了李鸿章的主张,又出商议授沈葆桢大人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领陆军数千入台防护,并调闽省海军在台湾周围巡航。
    日本军三千六百人在台湾登陆后,见沈大人已领兵严阵以待,就不敢轻举妄动,忙发电报要求派使者去大清谈判解决。
    日本又派了柳原来北京,说要通商和好。李中堂亲自接见了他,面斥其一面发兵到我境,一面遣使来和好,口说和好之言,不做和好之事。说的柳原哑口无言。
    日本见柳原无功,又换了位叫做大久保利通的作为全权大臣来大清谈判。
    此时,英,美公使得了总理衙门信函,都出面调停。两国住日大使都给日本外务省发了照会,表示台湾是大清国管辖,日本出兵台湾违背了《万国公法》。美国更是严禁属民参与日本行动。
    大久保利通见各国都反对,大清又在台湾布了重兵,心知此事不可为,就想要些银子挽回些面子。不过这人非常狡猾,来到北京不提要银子的事,反复狡辩说台湾是无主之地,日本出兵符合《万国公法》。
    李鸿章大人看头了他的心思,对总理衙门大臣言道:“大久保辩解属地,无非是想要些银子,切不可轻易上当。”
    总理衙门与大久保谈了两个月还是个僵局。这时英国公使又出面调解,说日本已经出兵,若不给些银子,只怕他们也下不来台。不如以抚恤琉球亡者的名义给他十万两。
    李鸿章听了觉得有理,也点头首肯。因为此时新疆闹起了叛乱,沙俄又乘机占了伊犁,李中堂实在不欲再与日本开仗。何况抚恤琉球也是朝廷应做的事。
    可大久保却不肯罢休,又提出日本军队登陆台湾后修了道路,盖了房子。撤兵后都归了大清,大清要付费用四十万两。总理衙门被她死缠烂打搞到晕头转向,也就应允了。
    李中堂知道后非常生气,认为如此轻易应允,恐怕开启了日本更大野心。不过事以至此,也只能忍小忿而图远了。
    最后,大清朝廷与日本签署了《北京专条》,支付了日本五十万两抚恤金,这才了结此事。
    朝廷没想到的是,如此处理,却等于承认了日本占据琉球,贻害到了今天。
    列位看官,这段日本出兵台湾的事,本与《新军》没有干系。只因小日本近来又要占我钓鱼岛,故把这段往事写在这里,让诸位知道世上还有这等奸诈之国。
    下回书,我等还是回来看宋有福结束了丁忧,又带领定武军立了哪些功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