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宋子旺姚举人》练新军项城捐银 赠手枪文莺收子

    这十二的孩子本是袁家“世”字辈,出生时恰逢袁甲三大破捻匪,就在名中用了“凯”字作为纪念。
    他,就是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因是项城人,人称袁项城。
    有福见袁世凯聪明伶俐眉清目秀的也十分喜欢。他可想不到,这属下的小孩,后来做到了大总统,还当了几天皇帝。
    袁世凯这队的百名兵丁都是兵油子,见这么个小孩子做了队官那里肯服气。不过他们也知道这孩子大有来头是得罪不得的,倒也不敢生事,只不过背后议论,要等操练时看他笑话罢了。
    有福安排的操练也是要练队的,不过和法兰西皇家陆军学院不同,没有人拿着尺子丈量尺寸。除了队列,有福在操场上横搭起了几根树干做桥,树干后面又竖了几块木板做墙,木板后面挖了个坑里面灌满水做河,过了河又竖起个三丈高的架子,吊着几根粗绳。绳的顶端是个筐,筐里放着碎银子。
    练队结束后,兵丁们就要四人一组跑过桥,翻过墙,趟过河,然后爬上绳子从筐里拿出块银子。第一个拿到的银子就归了自己,其余三人只能把银子放回筐里。
    兵丁每次发饷也不过五两银子,这一块碎银就是一两,所以兵丁莫不争先恐后。拿不到银子的不甘心,就晚上出来练习,如此一个月下来,完成这段操练的时间只是开始时的一半。
    操练内容是有福安排的,最后筐里放银子却是袁世凯的建议。有福寻思,如此重赏兵丁们自然卖力,可每日要二百五十两,三十天要七千五百两白银,这银子却哪里寻去?
    不料袁世凯第二日就拿了张一万两的银票给有福,说是捐给朝廷练兵的。
    有福听李中堂说过,袁家也不富裕,不过是袁甲三弹劾上司后,才有人偷送些银子孝敬,可毕竟数量有限。见袁世凯拿出这么多银子,他哪里肯收。两人推让了半天,有福只肯收下七千五百两,并说定今后领了赏银就归还。可袁世凯定要有福留下另外两千五百两备用。
    有福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这多出的银子,只好先自己留下,有时文莺来了,他要买些物件送给文莺,手头也宽绰些。
    有福收这银子本来是想用在练兵上的,可时日久了,不觉也用去了七百余两。
    袁甲三当年统帅兵马东征西讨,打了不少胜仗,俘获了不少财物。按照湘军惯例,择些不紧要的上交朝廷,值钱的都运回家了。几年下来,当平了捻乱的时候,袁家已经有了八百万两银子。
    袁世凯这次来京师,就携了五十万两要上下打点。这些当然都瞒着李鸿章,所以李中堂对有福说起袁家,还以为是家境贫寒呢。
    袁世凯见有福官不大,但深得李中堂器重,又精通西洋战法,料想前途不可限量,便要结交。可有福生性端庄,不像是个要钱的主,他就想出了这个主意,不知不觉的送了有福些许银两。
    有福那里知道这样小的孩子能有这等心计。他见兵丁士气高了,自己用银子也方便了,心里就对袁世凯亲近了许多。他就把胸中之学倾囊相授,袁世凯也十分用心学,到了练兵结束的时候,李中堂亲自考核,不禁惊呼袁世凯为军事奇才。
    此时,他才满十三岁。
    后来袁世凯能被朝廷委以重任,李中堂也出了不少力。
    有次有福去看文莺,闲聊起来,不住地赞袁世凯。文莺听到有这样的神童,就要有福带来看看。按说内眷是不该见男客的,但有福和文莺都不是古板人,要见的又是个小孩子,有福回营便对袁世凯说了。袁世凯大为高兴,应允下个假日和有福同去天津府。
    到了假日,袁世凯跟着有福来到博木哩道的宅子。见了文莺,他恭敬的跪下磕头,口称伯母。文莺连忙扶起他,仔细端详一番也非常喜爱。文莺问了些话,他一一作答很合文莺的意,她就要拿些物件作见面礼。
    这时袁世凯从随身的袋子中拿出件纯金的凤钗,说是孝敬伯母的。文莺接过端详,只见钗子做工精细,上镶着九颗珍珠,凤眼是颗蓝宝石,这样极品的物件怕是几千两银子在市面上也买不到。
    文莺见礼物贵重,沉吟了下才收下,叫小红去后堂把柜子中的锦盒拿出。小红端出后,文莺打开,里面却是两把手枪。镀银的枪管,枪身是个滚轮,黑木手柄上镶着五颗钻石,十分精致。盒里还放着两排子弹,每排五十发。
    文莺拿出一把枪和一排子弹,然后把锦盒递给袁世凯,道:“这是当年在金陵,美国公使送给我的。我也没什么贵重物件,你是军人,这就权当见面礼吧。”
    袁世凯接了手枪爱不释手的看,心里却有些疑惑,不知文莺一个女子如何能结交美国公使。
    他哪里知道,文莺为了结交各路英雄探听朝廷消息曾冒充歌伎在秦淮河唱曲。一次美国公使来寻欢,叫了文莺的局。文莺几曲唱罢,美国公使听得如醉如痴,定要送些稀奇的玩艺给她。
    文莺见他心诚,就说要两只手枪。他听文莺要枪,又是惊讶一回,回去后就命人送来两只柯尔特左轮手枪,还附上了本书,就是送给有福的那本《枪炮概论》。
    这时,就是美国军队还没有装备这种枪,文莺倒先有了两只。
    文莺要枪只因她自小迷上了兵法,对武器很有兴趣。也因那时她已经存了寻个如意郎君的想法,若是寻到个英雄,这枪就留给郎君了。
    她本想将来给有福一支,自己也留一支,今日见了袁世凯,发现此子心计深沉,绝非池中之物,将来能帮衬有福吃,便赠给袁世凯一支,有福持一支,将来也存个香火情。
    文莺又教他如何瞄准,如何击发,学了一会后小红喊大家入座吃饭。
    吃饭的时候,文莺让有福和袁世凯喝酒,自己在旁弹琴唱曲助兴。袁世凯听了文莺唱,竟喜得抓耳挠腮的坐不下去,定要认文莺作干娘。
    文莺也不过才十九岁,哪里肯做干妈,羞得双腮通红只是不从。袁世凯一再恳请,文莺想了会也就答应了,但说道再没稀罕东西作礼物了。
    袁世凯见文莺答应十分欢喜,跪下恭恭敬敬的磕了头。他又要给有福磕头认干爹,有福还没和文莺成亲哪里肯受,他见有福推辞也就没有坚持。
    原来袁世凯虽然年幼,但随叔父四处奔波,已经明白了男女之道。他见了文莺就十分喜欢,待听了文莺唱曲,就恨不得能日日厮守在一起。
    不过他知道文莺长自己几岁,又和有福感情笃深,也就断了邪念。但他还是想常见到文莺,就思得一计:若文莺作了自己干娘,就再没男女之防了,能常常看到文莺,也不枉为人一世了。
    袁世凯先告辞了。走前,他又拿出一串珠花送给小红,一块怀表送给大柱,喜得两人不停的施礼道谢,送他到门外,见他的马车行远了才回来。进了院子,还口里不停的夸这孩子。
    有福随文莺回到房里,打趣她这般年纪就做了干娘。文莺红了脸啐他,说道:“还不都是为了你。”见有福茫然,她才解释说,她总觉得这小孩心计颇深,如将来成了大器,有福在朝里也就有个倚仗。
    却说袁世凯自见过文莺,就觉得天下女子只有这般模样,又有这般见识,还唱得这般曲子的,才能娶来作夫人。此后,凡是见了女子,总是要和文莺比对一番。为此,他娶了夫人不满意就娶妾,娶了一房不满就娶二房。最后娶了九个妾,却一个也比不得文莺,让他终生存憾,这是后话。
    转眼间有福在小站已经练兵一年。这年中李中堂常招他去闲谈,问些西洋军事。他讲后李中堂也做些评论,总是很中肯,李中堂也给有福讲些在朝为官的道理,让有福收益匪浅。
    不久,两人就以师徒相称,情若父子了。李中堂听说文莺是个奇女子,让有福带来相见,见了文莺也是喜爱异常。文莺自然不敢说是天地会后代,只推说自幼父母双亡。李中堂便收了文莺作义女,并应允将来为文莺向有福家里提亲。
    有福总是担心如何向家里说文莺的家世,此时见李中堂出头,心中大喜。
    一年期满时,李中堂来观看会操。会操却不在操场,而是拉到了塘沽海边。
    海边搭起了凉棚供来观摩的大人们歇息,凉棚前的空地上架着一门加农炮。距炮不远处是树干,木板墙,水坑和粗绳架。只不过上面的篮子里没有了银子,放的是些红花。空地另一端竖起一排木人靶子,海上漂着三条木船靶子。
    李中堂带着一群官员进入了凉棚,他身边就是张之洞大人。张大人不住的侧头看跟在李中堂身旁的一位面容姣好的少年军官,李中堂对着他笑笑却不言语。
    这军官便是文莺,她磨着要跟李中堂来看会操,李中堂无奈,只好让她化妆作军官,跟在自己身边。
    不一会,有福身着从五品官服来到凉棚前,对李中堂打千行礼后,说道:“定武军准备完毕,请大人检阅。”“可以开始了。”李中堂回礼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