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雎姜成》第73章 子午谷鏖兵(一)

    两天后,连绵不绝的阴山山脉中,子午谷。
    子午谷是一条极为纵深狭长的山谷,几百年前原来是一座水坝,据说还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后来这个地方发生地动,山体崩塌导致河流改道,所以形成了山谷。
    而原来的水坝就被改造成一座高大的壁垒,在外面又修了一道城墙横将过去,堵住了山谷,子午谷的居民就住在这高墙之下。
    时值夜色,姜恪站在城墙上,远远地眺望着,远处的黑暗里,可见清晰地看见一排排的橙黄色荧光。
    那是匈奴军队的火把。
    远处盔甲甩动的声音依稀可闻,此时,匈奴军队还有足足十五万人,正在接近子午谷。
    冒顿单于下令,在谷口驻扎,这一次,要全力准备,部署大量的攻城器械,誓要报火烧泾阳之仇。匈奴军队开始连夜安营扎寨,魏国守军们在城墙上密切注视着,不敢轻举妄动。
    局势如此紧张,姜恪顾不上休息,就立马开始检查工事,鼓舞士气。
    修筑完工事后,姜恪就在城墙上来回巡逻。正巡逻的时候,突然注意到关隘两边有两座小丘,于是派出斥候,到小丘上侦查,看看小丘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地方。
    斥候领命,前去侦查,姜恪搬来一条椅子,坐到上面小寐一会儿。
    过了许久,正坐在椅子上小睡的姜恪便被赶回来的斥候叫醒了,姜恪揉着惺忪的睡眼,赶忙起身问道:“快告诉我,那两座小山丘什么情况?”
    斥候半跪下来,抱拳答道:“将军,那两座小丘非常普通,树木稀少,可以说连设伏兵的价值都没有。”
    “土质如何?”
    “回将军,松软,易于挖掘。”
    “是吗?”姜恪忽然笑了起来,说,“你下去吧,我自有办法。”
    “喏。”
    兵者,实者虚也,虚者实也,虚虚实实,此乃诡道也。
    姜恪计上心来,连夜派兵驻扎到两座土丘之上,将山顶上的树木落叶扫干净,然后挖起战壕,以树枝草叶掩盖,命军队驻扎到战壕之中,静候战机。
    第二天早上,姜恪和一位幕僚站在关隘上,那幕僚注意到关隘前的两座土丘之上,广布大旗,是大魏军队的旗子。
    “赵王殿下,那是什么?”幕僚指着其中一个土丘问姜恪道。
    “哈,那是本王连夜派人设下的伏兵。”姜恪自信满满地说道。
    幕僚呆了呆,有些焦急地说:“赵王殿下,请恕属下直言,那两座土丘树木稀少,山势低矮,叫那伏兵如何藏得住?设伏兵等于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而且,如果我们的伏兵被匈奴人识破了,那伏兵设在山上,匈奴人若放火烧山,如何是好?”
    “先生,我已经让他们砍去了山顶的树木,扫净了枯枝落叶,不怕火攻。并且我让他们在山上挖好战壕躲进去,同时广布大旗,匈奴人到时候见了,必以为是疑兵之计,反倒不会在乎,却不知虚者实也,届时伏兵杀出,必杀得他措手不及!”姜恪拍拍胸脯,很是自信地说道。
    “唔,这倒是有可能,那就试一下吧。”幕僚还是半信半疑。
    “报——”一个斥候跑过来喊道,“将军,匈奴人正在逼近,还有一个时辰左右就要抵达了!”
    “终于来了,准备迎敌!”姜恪一挥手,喊道。
    子午谷守军们紧张地运动起来,随时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恶战。
    姜恪亲自领了两千骑兵,便出城了。
    而姜恪的部将宇文靖则是率领军队驻扎到两座土丘之间,等候着冒顿单于率领的匈奴军队的到来。
    姜恪等了一炷香的时辰之后,冒顿单于率领着匈奴军队抵达子午谷前的平原,同时派出前锋部队约八千人左右,前去子午谷下挑战试探。
    带领这支前锋部队的是冒顿单于手下一个牙门将,投降了匈奴的原来的魏国降将,戴陵。
    戴陵领着部队一路前进,看见姜恪率领着为数不多的骑兵,正守着山口。
    戴陵领着部队来到阵前,看着两座土丘之上,树木稀疏,看着并无伏兵的样子。
    戴陵又看着看着姜恪的脸,只觉面目生疏,认不出来,于是问旁边一个幕僚道:“这个人是谁,看着好像很是威严的样子,应该是魏国的高官吧。”
    幕僚仔细一看,惊讶地说道:“将军,那个就是大魏赵王,帝国双柱之一,姜恪,姜元逊!”
    “哈?”戴陵兴奋起来,拍着马说道,“没想到堂堂大魏赵王,竟然会亲自领兵出城,而且只带了这么少的军队,要是能把他捉了的话……”
    “将军,此人不可小看啊,”这个幕僚附耳道,“堂堂赵王,被誉为帝国双柱之一,肯定不是等闲之辈,将军千万要小心呐!”
    “知道啦知道啦!”戴陵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道。
    而领军站在阵前的姜恪倒是一眼认出了戴陵,笑着拍马上前,大声喊道:“戴陵将军的小日子过得不错嘛,给匈奴人当狗使,估计天天都有骨头啃吧?兴许匈奴人可怜可怜你,还有屎吃吧?”
    姜恪此话一出,立马逗得魏国士兵们哄堂大笑起来,真可谓是笑得人仰马翻了。
    戴陵原本极力压着怒火,可是看到此情此景,也忍不住了,便骂道:“姜恪!你休要猖狂,你也不是,给你爹当打手使吗?你爹还不是随意地使唤你!你得意什么?”
    姜恪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捂着肚子笑了好一会儿才说道:“这你就不懂了,我那是尽孝,不像你,想尽孝都没得尽,你那老娘已经在洛阳被斩了!”
    “哇呀呀呀!”戴陵这下当真是怒火中烧,他因为投降匈奴的缘故,母亲已经被押到洛阳,去年秋天就已经被斩首了。
    戴陵一马当先,率领着军队向姜恪冲去。
    “姜恪!我势必要取你项上人头!”
    就在戴陵率领着军队即将冲到关口之下,两丘之间的时候,从关内突然炸起一声炮响。
    “那是?”戴陵陡然听见那声炮响,不由得怔住了。
    只见原本以为没有伏兵的两座小丘之上,突然升起两排密密麻麻地黑点。
    戴陵仔细看了一眼,是箭!
    箭雨狠狠地落下,匈奴士兵们纷纷惨叫着中箭倒地。
    “撤退!”戴陵意识到自己中计了,立马回头喊道。正在这时,他突然感到脚下的大地在颤抖,抬头朝土丘看去,只见数十个巨大的石球被魏国士兵从山上推下来,滚入军阵之中,许多匈奴士兵纷纷被碾成肉泥。
    戴陵回头看去,自知已经中计,恶狠狠地看了姜恪一眼,赶忙拍马准备回去,姜恪立马随手抄起一把百石硬弓,瞄准了戴陵的背心,一箭射出,戴陵立刻回身拨落箭支。
    箭雨铺天盖地落下,戴陵整理好军队以后,正准备撤退的时候,突然,这箭雨停了。
    戴陵立马朝山上望去,只见魏国士兵们端着长枪,居高临下,冲锋而下,直接冲入军阵之中,和叛乱军士兵们厮杀在一起。
    建制被完全打乱,戴陵这时候要再想组织起军队就困难了。
    戴陵骑着马,来往冲杀,同时喊道:“集中!撤退!”
    姜恪端起一杆方天画戟,只身一人,从关前冲下去,戴陵回头看去,姜恪已经逼近跟前,急忙用斧头挡住那一开天辟地的戟,但是胯下之马却是受不了那冲击的力道,差点把他掀下马去。
    戴陵堪堪稳住身子,只觉姜恪那一杆方天画戟在背后舞心弄影,立马回身一斧子横将劈过去,姜恪骑在马上,反手拿着戟弯下腰,躲过那一斧子。
    糟了!
    戴陵死到临头!
    宇文靖弯着腰,反手拿戟搁在背上,将方天画戟旋转一圈,戟刃扫过戴陵的喉咙,一抹猩红的血剑射了出来,也有一些倒流进食道。
    “咸咸的……”戴陵捂着脖子说道。
    “嗯?”姜恪不解,不过立马扔下方天画戟,拔出腰间短刀,将戴陵枭首。
    姜恪一手拿着方天画戟,一手高举戴陵首级,喊道:“敌将戴陵!已被大魏赵王斩尔!”
    ……
    “那是……戴陵将军吗?”
    “是戴陵将军!”
    “戴陵将军被斩了!”
    一时之间,匈奴军中大乱,匈奴军队的士兵们纷纷失去了士气,又缺少指挥,纷纷丢盔弃甲,退阵逃跑。
    姜恪回到关前,又带领着那两千名骑兵冲下去。
    “抓活的!”姜恪回头大声喊道。
    于是姜恪手底下的骑兵们一起喊道:“不要逃了!我们优待俘虏,只要老实点,我们不会杀你们的。”
    一些跑得慢的,或者丧失了信心的匈奴士兵听了这话以后,纷纷停下脚步,乖乖地被姜恪带兵俘虏。
    这一战,姜恪这边共折损近一千人,匈奴军队被俘两千人,逃跑三千五百人,斩将一人,杀敌两千五百人。
    正在此时,戴陵手下的败兵逃回匈奴营中,添油加醋地说戴陵轻敌冒进,被困其中,而自己回来求援。
    冒顿单于听了用力拍了下桌子,一下子站起来怒骂道:“这个戴陵!竟然如此轻敌!第一战就打成这样!”
    冒顿单于亲自点兵,正欲出发,突然军营门口一阵骚乱,正是剩下的败兵回来了。
    “主帅!戴陵将军!”一个士兵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
    “戴陵将军怎么了!?”冒顿单于喝道。
    “他被斩了!”
    “啊!?”冒顿单于吃惊不已,戴陵虽然有勇无谋,但好歹也有些蛮力,没想到竟然会被人斩了。
    那败兵心中乐开了花,戴陵死了,死无对证,这样就不怕自己被责罚了。
    姜恪大胜而归,属下们都开心不已,但是姜恪却是开心不起来,说:“可还是折损了近一千人。”
    一位幕僚语重心长地说:“赵王殿下,这是战争,伤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下定决心,为死去的弟兄们报仇。”
    “嗯,我知道,我,我只是有点难受。”姜恪扶着额头说道。
    “话说赵王殿下抓了好多俘虏回来呢。”那幕僚看着下面跪成一排的匈奴俘虏,说,“赵王殿下,是攻心计吗?”
    “这场战争,不管过程如何,都是要消耗不少国力的,而且匈奴军队中,有很多是原先投降到匈奴那边的大魏士兵,倘若能早点结束这场战争,少点伤亡,我们大魏,也不至于损耗太多实力,”姜恪看着那些俘虏叹了口气说道,“所以我尽量多抓些俘虏,好生优待他们,希望能起到攻心的作用吧。”
    “赵王殿下,这个办法着实好。”那位幕僚拍着手说道。
    “报——”一个斥候跑上关口来大声喊道。
    “什么事?”姜恪立马上前问道。
    “匈奴主帅冒顿单于,亲自领兵五万过过来了!预计还有一炷香的时候就到了!”
    “还敢来!”姜恪立马下去点兵,双方士兵数量对等,倒也没必要守着一个关口,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